你的片子为什么缺乏故事感?

2018-09-25 20:38任长箴
数码影像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选料匠人共情

任长箴

经常看到一些认知类的纪录片,导演费了很多的笔墨写解说词,拍了很多的精美的画面,但是最终做出来的片子,毫无故事感,一点儿不吸引人,可是却怎么破都破不了。

为什么你的片子会缺乏故事感呢?什么是故事感?我先用“茶叶匠人”这个题目举两个例子看看:

A:有一个茶叶匠人,他的茶叶选料讲究,每到清明节前夕,他都要选择茶树的嫩芽,进行严格的古法炒制,他制作的茶叶品质一流,他刚刚被选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B:清明节前,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茶树上刚刚长出的嫩芽全部冻伤,一大半的茶青已经开始变黑腐烂,今天的明前茶,眼看就要颗粒无收,茶叶匠人已经开始失眠。

以上两个关于茶叶匠人的描写,很显然,B具有故事感,而A没有,但是A却是我们在做片子的时候经常采取的讲述方式,平铺直叙,陈词滥调,貌似正面的表扬,该写的都写了,内容却没有任何的感染力,显得特别“水”。为什么呢?B和A比起来,写了什么,就有了故事的感觉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A的写作目的,导演一定是想从正面介绍人物,于是,导演找到了三个正面的证据论述人物的卓越,1,选料讲究 。2,古法炒制。3,非遗传承人。于是导演开始就这三个方面展开,甚至添加了一些细节做实了这三个方面,但是,最终一个没有任何起伏的8分钟“水”片被剪了出来,人物如果不是做茶叶的,人物是做陶艺的也完全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水”出来。

再让我们来看一下B的写作目的,导演很明确地想找到人物的一次挫败,从这个挫败开始讲述故事,因为清明节前,突如其来的倒春寒造成的灾难,使人物陷入了不安,这个不安带给他的有可能是一些列的问题,“腐烂,减产,失眠,虧损”,接下来主人公怎么应对,茶叶的故事从此可以“顺利”地讲下去了。

很显然B的写作,导演找到了构成故事的核心“困难”,并且由“困难”引发了“失败”和“痛苦”,虽然这个“痛苦”是主人公本人的,但是,请你注意,这个“痛苦”同时也是可以和观众共享的,故事于是从这里开始,故事也必须从这里开始。

故事就是从“失败,痛苦,不安,失望”中走来的,因为,这个是唯一可以和观众共享的,也唯一可以和观众共情的部分,而像A一样正面的表述恰恰不能共情,观众渴望从“痛苦”这个点出发继续下去,继续跟着人物寻找“解决之道,希望所在,最终抵达圆满的结果”,于是,导演用故事带着观众和主人公一同经历战胜困难的全过程,最后,主人公解决了问题,观众从中看到了他的智慧、勇气和果敢。片子也达到了讲故事、树人物的最终目的。

故事感从哪里开始?是从正面开始?还是从负面开始?A和B给了我们答案。

猜你喜欢
选料匠人共情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浅谈鲜汤的种类及熬制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