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诚意章》看人之“自欺”

2018-09-25 08:05庞令强
赢未来 2018年9期
关键词:人者天下人朱子

庞令强

《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窃以为,若以“毋自欺”置换“诚意”则可,以“毋欺人”置换“诚意”则必不可。《大学》言“诚意”为“毋自欺”,而不言“毋欺人”,笔者以为主要是基于两点:一、自欺者未必欺人,而欺人者一定自欺,意之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所以欺人者必先自欺,自欺为欺人的必要条件;二,他人不可欺,所谓“欺人”也不过是掩耳盗铃般的自欺而已。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為自慊。”朱子训“慊”为“快也,足也”,所谓自慊,也即“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但朱子同时也强调《大学》中“自慊”之“慊”“训快意多”。笔者以为“自慊”的含义与武侠小说中经常提到的“快意江湖”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比如,最能展现“快意江湖”的一句话可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此语很好地体现了彼时彼刻、彼情彼景下英雄好汉们行侠仗义的心理状态:不求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但求为善去恶快意恩仇。所以,受“快意江湖”影响,我比较倾向于把“自慊”解释为“快意己心”。“自慊”之“快”更大程度上指的不是时间意义上的快,而是逻辑意义上的快。“慊”字之所以训“快”多,是因为在此“快”的状态下,我们是最不容易掺杂私意私欲去行事的,但却不是说只要当下即做或者越快去做便是善的。因此说“自慊”之“快”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快”。“《大学》说‘自慊,且说合做处便做,无牵滞于己私,且只是快底意,少间方始心下充满。”(《朱子语类·卷十六》)此处也是在说,并非以最快的速度做我认为该做的事就是自慊,就能使自己心下满足,而是说若能不带丝毫私欲邪念地去做当做之事才能快足己之志愿,若是有“为他人”的意思在,就不是诚而是伪,不是自慊而是自欺了。因此,最容易达到不滞于私意而为善的方式就是“快”,如孟子“乍见孺子将入于丼”之“乍见”,在此一瞬间,我们是不顾及“内交要誉”而仅凭“怵惕恻隐之心”来行事的,如此便是“自慊”;一旦迟疑而生出“内交要誉”的想法,不论最终之行为是救或不救,都不能称之为“自慊”,而只能称之为“自欺”,只不过救比不救在自欺的程度上有深浅之不同。苟“自慊”,则恶恶必如恶恶臭,好善必如好好色,好善恶恶在“知”与“行”的层面上别无二致,表里如一,此是为不自欺;反之,表里不一则是自欺。所以《大学》接着又讲“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因为在“独”的状态下,人最难把捉定自己的心思,最容易做出表里不一的事情。

《大学》之“慎独”当包含两方面的“独”:“独知”与“独处”。笔者以为,“毋自欺”、“自慊”都是从“独知”的角度讲;“小人闲居为不善”则是从“独处”的角度讲。“独知”是比“独处”更高层面的“独”,能够在“独知”的情境下为善去恶者,在“独处”的情境下也必能为善去恶;但是能够在“独处”的情境下不作恶者却未必能够在“独知”的情境下诚心向善。

小人才“独处”(还未至“独知”之地)便已经开始“无所不至”起来,又且“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由此可见,小人非是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不能依从内心初生之善念而实用其力以为善,已是自欺;至于“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而欲欺人,更乃自欺之甚者。“然人诚可欺哉!‘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欺人者适所以自欺而已!‘诚于中,行于外,那个形色气貌之见于外者自别,绝不能欺人,祇自欺而已!”(《朱子语类·卷十六》)人不可欺,所谓“欺人”也只是“自欺”之甚者,是“自欺”的“高级阶段”。诚于中者必形于外,由此我们不由想起孟子的教诲,“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非但君子所性如此,小人所性亦如此。所以朱子说人之意,“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四书集注·大学集注》),这里“不及知”的“及”字很值得注意。“意”之实与不实在我,诚然有我所独知者,然此独知亦是他人所“不及知”(而非“不知”)者。所以,不论“意”实与不实,都必将睟面盎背进而施于四体,见诸行动。再退一步讲,即使,我或可欺得过一人十人,但我可欺得过天下人否?即便我欺得过今日之天下人,我更能欺得过后来之天下人否?所以《大学》再一次告诫我们:“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若苟如前文所说,“诚意章”第一次提“慎独”是从“独知”的角度,第二次提“慎独”是从“独处”的角度,那我们似乎还可进一步说,《大学》第二次提“慎独”仍旧是提醒、告诫我们要由“独处”推进至“独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正真做到“遏人欲于将萌”。某种意义上,“独知”如“源”,“独处”如“流”,于“独知”上戒慎恐惧者必能在“独处”时表里如一,不生恶念;而于“独处”上提撕省察者却未必能在“独知”时保有纯粹至善的本心。比如“外面虽为善事,其中却实不然”、“自家知得善好,要为善,然心中却觉得微有些没紧要底意思”(《语类·卷十六》)之类。即使在“独处”时能为善,但在人所不及知的内心深处仍旧有不实的典型。或许这种“独知”之地的不实还未导致现实意义上恶的结果,但若任其发展,则最终一定导向恶。所以说,不能慎于“独知”仍旧是不实、不诚、自欺。由此我们又不禁联想到夫子的训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此,笔者又要将该句与“慎独”做一勉强的对应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勉强对应“独处”,虽能使不善不落实到行动,但是却不能照应到吾人之心思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勉强对应“独知”,是从源头上培善除恶,所以能“独知”者“有耻且格”。此对应虽确实过于勉强,但于经典之义理上微作勾连或亦有一二可取处。

人不可欺,欺人者适所以自欺,欺人亦是自欺且是自欺之甚者;能慎于独处者未必慎于独知,而慎于独知者必能慎于独处。自欺,独知,皆是就“意”上说,更是从“心”上说。意乃心之所发,“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集注·大学集注》)自欺中,所欺者乃心;独知上,能知者亦是心。吾人之心本虚灵不昧,广大宽平,具众理而应万事。因有人心,人心有灵,所以人能穷理,致知,尽性,知天,从而与他物区别开来。若无人心,则虽万物有理,而人何以穷之?虽日用伦常皆道,则人何以体之?所以,此心不可欺,不能欺,不敢欺;所以,“毋自欺”即是对此心的敬畏,也是对人之为人的敬畏。“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当我们基于上文所说再来理解此句的时候,此句已不仅仅是在告诫我们慎于独处,更是在告诫我们要时刻敬畏此心,切毋欺之!诚如朱子所言,“盖人虽不知,而我已自知,自是甚可惶恐了,其与十目十手所视所指,何以异哉?”(《语类·卷十六》)

作者简介: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者天下人朱子
求人不识
求人不识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翟方进: 敬人者,人恒敬之
夸夸庄稼汉
李鸿章其人
名言积累
My Diary
五步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