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生活化策略

2018-09-25 08:05李鸿杰
赢未来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

李鸿杰

摘 要:小学是学生思维、素质、能力成长的重要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应当对相关教学工作予以高度关注。品德与社会课在提高学生品德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应当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对教学工作进行生活化改革。文中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生活化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课堂教学逐渐向着灵活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生活的关联极为密切,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重要学科,这一学科教学工作的展开对学生素质、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该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应当向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对此进行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生活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观念相对落后

一方面,虽然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也在逐步落实,但是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极深,小学阶段也不例外,教师往往将语数外三科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品德与社会课学科教学的关注,因此学校在该课程教学建设中的投入力度不足,生活化改革面临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仍旧按照以往的方式单方面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致使课堂氛围枯燥压抑,学生甚至会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排斥与厌恶的心理,生活化教学无法有效展开。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够合理

为了提高教学的生活化水平,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中的内容与生活有效的联系到一起,以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工作,同时应当鼓励学生自主搜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认识不足,他们对学生搜集的资料以及课堂形式的丰富等方面并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生活化教学仅停留在表层上,教师并没有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是盲目选择案例或资料,这种缺乏合理性的课程内容设置使得生活化教学无法有效展开。

(三)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当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但是自制力、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却相对较差,因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必要的指导。但是由于缺乏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与重视,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与评价,使得生活化不够深入。例如有时教师会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然而在表演结束后,教师仅仅将表演中所要表达的表面意思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而并没有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也没有对表演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这使得教学工作呈现出明显的机械性,缺乏灵活性与深度。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水平的途径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当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与重视,转变自身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使其意思到应试教育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无法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形式与内容的生活性,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品德与社会课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自身的道德意识与素质得到提升。例如,在讲述友爱残疾人相关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展开主题为“我能帮残疾人做什么”的讨论或演讲,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

小学生的心理与思维发均不够成熟,如果不对其予以关注,学生可能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对课堂产生厌恶与排斥的情绪,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因而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感受,在课堂创设合理的情景,丰富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学生予以肯定与鼓励,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继而更愿意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探究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关于环境保护主题的小品,在排练的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予以引导,使其能够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内涵,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当对学生表演予以肯定,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

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到其与生活之间的联结点,创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规范其在生活中的行为;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品德知识。例如,在学习购物主题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商家与消费者,模拟在商场购物的场景,这种生活化的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四)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拓展到课下,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经验积累。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品德与社会课在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为了使这一作用能够最大化的发挥,教师应当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使教学能够真正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捡垃圾、参观老人院等。

三、结语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道德素养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科教育的关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使教学工作能够呈现出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当前教学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应当关注到这些问题,并利用有效途径改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2]吴济慧,蔡琴.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3]刘守全.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J].生活教育,2016(16)

[4]曹晓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文理导航(下旬),2015(02)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