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参照点观照下英语层级形容词的语用主观化

2018-09-26 06:57江加宏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概念化主观性标准值

江加宏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313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类型形容词的语义现象进行了研究。Cruse[1]在Lyons[2]研究的基础上就层级性反义词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讨;许蔚、王文斌[3]认为形容词反义词的可分级性和互补性是彼此相“兼容”的;张建理、姜淑珍[4]从认知和语用上解读了形容词的原级和比较级的使用;姜淑珍[5]认为,反义词的语义层级具有语义上的延展性和偏袒性,语用上的相对性,认知主体的主观性和认知上的趋近性。本文拟以认知参照点为理论框架,探究层级性形容词语用上的主观化,以期深入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1 认知参照点与主观性

Lakoff&Johnson[6]认为,语言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概念化的结果,因而语言的意义不是独立存在的,依赖于认知主体。认知是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尤其是自身的体验为基础,因此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人类在与现实世界互动体验过程中建构了各类基本的意象图式,即基本的认知模型,进而形成理想化认知模型,认知参照点模型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理想化认知模型。Rosch[7]“认知参照点”,Langacker[8]对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明细化,并用以解释英语中的人、时间和地点指称的领属结构等。Langacker[9]认为,认知参照点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如Peter is sitting left in the first row,LEFT是以说话者所处的位置为参照。

认知参照点理论认为,由于客观世界中被感知实体存在显著的突显差异,也就是说,相对于其它实体,有些实体对观察者来说更易于定位,而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感知其它的实体。这样,易被感知的突显实体就成为主体概念化客观世界的认知参照点R(reference point),然后通过该参照点来感知其它实体。认知主体通过确定的认知参照点就可激活一定相关的心理空间,即该参照点的领地D(domain)(见图1)。

图中C(conceptualizer)为认知主体,R为Lm界标/参照点,T为Tr射体/目标。粗体圆圈是概念化主体关注的中心,即被主体选择的可及实体——参照点。在该参照点领地内,认知主体通过参照点沿着一定的心理路径与目标实体进行心理接触,亦即认知主体概念化目标实体。然后通过该参照点提高目标实体的激活状态,使其变得更为突显和可及。需要注意的是,参照点的选择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当目标被确定后,原先的参照点就可能成为背景,目标就可能被定为新的突显实体,继而成为新的参照点。

图1 认知参照点模型

主体在概念化过程中,对参照点的选择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1)突显度,即如果X在包含Y的语境中更为突显,那么X比Y更有可能被选为参照点。2)线性语序,即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如果X比Y先被感知,那么X比Y更有可能被选为参照点。3)概念关联性,即两个概念语义联系的密切程度[10]。由此可以看出,某一概念的突显度决定了其是否被选定为参照点,概念关联度则决定了领地的范围,参照点领地内的包括成为则取决于概念关联度的强弱。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语言的一种特性。概念化主体/说话者总是以“自我”的表现成分主观性地表明自己对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表达命题。[11]英语中大量存在比较隐晦的主观性表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与突显实体相关的隐性参照点。如:

(1)Paula’s house is opposite to the school.

(2)Paula’s house is across from mine.

(3)Paula’s house is just opposite.

例(1)-(3)都是表达Paula房子的位置,但概念化主体在话语语义识解中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1)中的概念化主体处于句子显性内容之外,即句子的语义识解不包含概念化主体。Langacker[9]认为,最大限度地主观性识解概念化主体就是概念化主体不是概念客体的任何部分,完全充当概念主体而不表达自我。概念化主体最大限度的主观性,意味着话语最大限度地反映客观现实,不包含任何主观性的内容。但例(2)的语义识解需要涉及说话者,因为指示代词mine映射了概念化主体,这样概念化主体就成为处于参照点领地内的一个成分,因此相对于Paula的房子,说话者的房子就被选为参照点/界标。而在例(3)中,概念化主体是处于参照点领地之外的,那么其语义是否是主观性的识解?显然这不完全正确,因为说话者的位置成为Paula房子的隐性参照点。也就说,尽管说话者置身于参照点领地之外,但其仍是整个概念化过程中的一部分。

Langacker[9]认为,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就是语义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某个语言单位的客观内容逐渐消失,而概念化主体的行为仍然保持。例(2)是客观地配置两幢建筑物的空间位置;概念化主体依循心理路径进行从界标到射体的识解。而主观化的例(3)不存在两个背景方位的客观空间配置,其中一个位置由隐性参照点取代,但概念化主体依然沿着从参照点到方位实体这样的心理路径建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认知参照点理论中的C-R-T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以“心智路径”作为认知方式来实现,突出了概念化主体的主观识解因素。王寅指出,人们在认识某一事件时,往往会包括很多思维单位,思维上有了一个主观视角和参照点作为起始点,然后就可沿着它向下展开思考,通过心智路径构成了思维群,在形成语言表达时就能围绕它展开叙述[12]18。下面我们就以认知参照点为视角,讨论层级形容词识解的主观化。

2 认知参照点观照下的层级形容词语用主观化

2.1 层级形容词的特性

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由属性体现,事物的标量(scale)属性与宿主领属关系的属性值是由形容词表达的。不同范围的属性其属性值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作为可分级的形容词其属性值存在程度上的比较[3]36。Leech[13]指出,极性对立的形容词如young-old,rich-poor等,每个词项表达的概念中存在一个校标,可以用quite和very等程度副词来大致标识各个刻度。也就是说,概念化主体将校标作为实体的显性或隐性认知参照点。Cruse也认为,层级形容词本质上是“能被very,rather,extremely,a little等副词修饰的等级形容词”[1]252。当然,有些层级形容词因受规约化用法限制,不能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如We had a hot meal/?a very hot meal;We ate some cold meat/?very cold meat。Sapir[14]提出,任何层级形容词本质上都是以隐含标准的中间项为比较对象的隐性比较。如,a big elephant是概念化主体指涉一只比普通大象大的个体,即big比较标准的识解涉及同实体相关的比较类别。Lyons认为,若非显性对比,层级形容词的使用均构成隐性比较[2]273。换句话说,比较结构中的形容词是相对其他实体以一种显性的方式对实体进行分级,而原级形容词(bare adjective)是以一种隐性的比较认知参照点来界定(qualify)实体,其实质也是分级的。

2.2 显性比较与原形层级的认知参照点

下面先看例句:

(4)a Pete is taller than Frank.

b Peter is tall for his age.

c Pete is tall.

例(4a)显然是个显性形容词比较句,由上下文就能识别被比较的实体,且可以省略。图2表征了该句的意义(OS=整体范围,IS=即时范围,LM=界标,TR=射体,C=认知主体,L=长度,R=参照点)。由图可以看出两个比较的客观实体(Pete和Frank)为参与对象。射体Pete在身高上比界标Frank的值要高,概念化主体不处于参照点领地范围。例(4b)涉及Pete的身高与标准值之间的比较。“他的年龄”这一比较类别概念性地隐含标准值,并激活相应的突显值成为认知参照点,构成隐性对比(见图3)。而例(4c)同上句在结构上的差异仅在于认知参照点不处于领地范围内,成为后台实体(offstage entity),构成概念化主体隐性假设的一部分。因此,概念化主体也处于认知参照点领地范围内。尽管身高的维度得到显性指称,但Pete的具体身高仍需主观性识解(如图4)。

图3 Pete is tall for his age.

图4 Pete is tall.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认知参照点的主观化识解是层级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认知的基础:即程度结构是原形层级形容词的隐性使用并使比较结构显化,此外,主观化识解能显现比较结构与原形层级比较语义间的差异。当单一实体得到特征化,标准值则需另一实体取代,这也就表明为什么显性比较结构没有激活标准值,而标准值的主观性识解使实体的具体特征得到认知。标准值不仅在认知语法意义上成为后台主体,而且还需要认知主体的复杂心智行为。具体来说,认知主体需识别涉及一定话语的比较类别,且需要从涉及到的具体变量上构建一个该类别的总体表征。标准值的一般属性能解释为什么原形层级形容词将属性分配给实体,即标准值本身就是实体的属性。例如:A is older than B的比较结构不可以推断A就是年龄大,而A is old就可以推断出A的年龄大。从直觉上说,就总体标准而言,同具体的比较对象相比,实体的位置是评价其属性的依赖基础。

同时,标准值与认知主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诠释了层级形容词显示某种与具有表达性的句子形式和动词之间的亲密度,句子形式和动词显性地表征了个人的判断。非层级形容词和层级形容词在概念上与名词结合的方式的差异有效地阐释了个体对概念化主体的判断,换句话说,非层级的形-名结构表示的是统一范畴,而层级形容词将单一维度的属性概念添加到多维范畴概念[15]。也就是说,对被修饰的实体来说,属性是非内在的;是由概念化主体的主观评价而获取的。

上述主观化识解还可以解释名词性短语前置形容词修饰语的语序,如big American car而不是*American big car。Quirk[16]341提出主/客观极性:与名词短语中心词所固有的,能觉察到的,客观上可以识别和评价相关的属性修饰词,通常离中心词近,且位于观点等修饰词之后,因为观点是由概念化主体赋予的,是察觉不到的,仅是主观评价。也就是说,在概念上与名词概念整合的形容词比新形成的复杂概念的额外特征离中心词近。在名词短语中,线性距离镜像了概念距离。[17]即上文提到的,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线性语序的特征,如果X比Y先被感知,那么X比Y更有可能被选为参照点。

但是,层级形容词激活的认知参照点在某些方面不同于由指称激活的情景参照点。指称参照点通常与话题无关,标准值的重构只能基于先前的已有知识。标准值与指称参照点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位于某一其他参与对象,只要该参照点在上下文中是突显的,而不是概念化主体:

(4)Arthur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An enormous truck drove by.

例(4)第二句中形容词的理解涉及参与对象Arthur所认同的标准值,因为Arthur若为一个三岁小孩,其认知力所建构的“巨型”卡车概念与成人建构的“巨型”卡车概念是不一样的。

认知参照点分析的另一层级形容词的语用含义则关注语言解码量与参照点距离之间的关系。在言语范式上,第一人称现在时通常具有零拐点,也就是说语言材料的最小化;这是因为第一人称和现在时构成了语言中人称和时态系统的参照点[18]。同样,当指称实体或情境不提及其方位时,那么情境和概念化实体之间的距离是最小的。例如,当谈到失业时,一般指本国的情形,除非明显指涉具体的国家。同样,当名词需要分级时,即当实体的某个属性程度需要得到比较性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显然是可以用层级形容词修饰该名词。如例(5),话题中的参与对象被强调的是其显著的年龄而不是其显著的身高。

(5)An old man with a suitcase entered the hotel lounge.

男人手拿手提箱这一附加信息可能相关是为了丰富实体的表征,并不表明提着手提箱在所描述的情景中有什么不同寻常。为了创设有关手提箱的期待,可能有必要说remarkably enough he was carrying a suitcase.这看似与关联理论相关,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因为,层级形容词本身就已经表达了与常规不同的概念。由于层级形容词比较对象的缺失,实体的变化值不能显著地与标准值区分开,但通过缺省推断,形容词则成为最有效的语言机制来给名词所指附加信息。

Langacker明确指出,既然射体和界标都是焦点突显,那么实体应该处于前台并客观地得到识解[9]66,然而,标准值的主观化使得层级形容词的语义和属性更为具体。

2.3 程度副词对层级形容词语义的强化与弱化

实体与参照点之间存在距离和方向两个参数。这里的方向表达的是实体实际属性值超出了标准值。层级性形容词的值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无法具体化,但参数距离可以用标量这一概念来体现。因此,语言可为描述与层级形容词相关的距离提供各种使用机制,即在一些语言结构中会出现程度副词修饰层级形容词。但程度副词可能出现两个方向。也就是说,有些程度副词增加实体与参照点的距离。如He is very fat,该句表达的意思是“他的体重超标”,very的使用又表明,可能相对于他的身高来说,他比其他超重的个体体重还要重。但有些副词修饰语,如 a little(bit),slightly,rather和somewhat则缩短实体与参照点的距离,如he is a little bit fat,虽然他的体重超标,但同其他肥胖的个体相比,他可能只是有点儿胖,即“胖”的程度存在区别。由此可见,具有语义弱化的形容词只是缩短了实体与参照点的距离,但并未撤销所涉及的属性。

由上文论述可以看出,与原级形容词相关的同参照点的距离是次级参照点(secondary reference point)(见图5)。也就是说强化或弱化的差别在于,弱化是在次级参照点间移动,强化则是其距离超越了次级参照点。由图可以看出,层级形容词之所以能够被分级,是因为其本身已具有隐性分级的机制,即层级形容词本身指称了主观化识解的参照点与实际变量之间的距离。这一距离反过来又通过附加修饰语再次分级。简而言之,等级形容词具有的分级属性已预设了分级。

次级分级同样可以用于比较级和最高级中,用以描述客观实体的距离。如,可以说一根电线杆比另一根 longer,还可以说 just a little bit longer,much longer或somewhat longer;或说她是她们班by far the best、the very best。但值得注意的是,程度副词(如rather)仅用于隐性分级,而如much、by far用于显性分级。

图5 副词修饰语对等级形容词的强化和弱化

3 结语

语言结构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网络,要想表达这种关系网络中的概念,是通过对比或对立结构来实现,而可分级形容词就是这些对比或对立表达的最佳选择。形容词的可分级性不仅是级阶性的,也是主观性的。文章以认知参照点为理论框架,从显性比较与原形层级的认知参照点以及程度副词对层级形容词语义的强化与弱化两方面,探究了层级性形容词语用上的主观化,让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猜你喜欢
概念化主观性标准值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析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浅析风电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立与监控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医药全行业绩效评价及预测
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标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