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景”和谐层次研究

2018-09-26 06:57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古典苏州

赵 静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安徽合肥230601)

中国造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苏州古典园林更是个中翘楚,其精巧的风格与融入其中的和谐元素更是体现了我国悠久历史所积累的博大文化。历史上苏州园林对国际园林建造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说世界各个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造园风格,那么苏州古典园林就是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谐观的最佳表现,它是以自然山水为表现形式,不拘泥于形式,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完美融合,以此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1]的意境美,这点就于西方园林的整齐划一、几何排布的园林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更加突出了苏州园林“天-人-景”和谐一致的独特风格。

另外由于园林的主人大多是出世的士大夫阶层,所以苏州古典园林无疑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佛、道、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重人伦而轻功利,老庄的崇尚自然、追求静谧、逃避现实以及对原始自然状态的向往,与佛教的“清静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融合后就成就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淡雅安适的审美情趣,也奠定了古典园林的思想基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作品,本文主要通过对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的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格、精神的探讨与归纳,研究古典园林中和谐元素的表现形式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与影响。

1 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元素探讨

1.1 藏与露

苏州园林深受中国古典辩证思想的影响,将园林各处景观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如何丰富而又有趣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如果一进门所有景观一览无余,难免让人兴致索然,而“藏”与“露”就是建造者采用的常见手法,在《文心雕龙》中,作者刘勰就在《隐秀篇》里提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2]。建造者通常将园林中精彩的部分藏之于山石屏风等幽静之处或隐于树木草丛之间,使其“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们燃起探索的欲望,往往在绕过一处景观之后豁然开朗,富有情趣。

“藏”和“露”看似矛盾实则融为一体,唯有恰当合理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藏少露多谓之浅藏,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藏多露少谓之深藏,可以给人以极其幽深莫测的感觉[3]。苏州园林代表作狮子林里的卧云室(如图1),正面几乎全部为石林所遮掩,仅显露楼阁一角于外,通过柏栏轩过桥,有曲径与之相通,建筑含而不露,藏于山石和树丛中,意境深远,更加引人入胜,丰富有趣。

图1 卧云室

1.2 引导与暗示

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处处可见游廊、小径、桥梁,除了景观布局的需要,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引导游人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走入园林深处,观赏到更为精致美观的景致。从中国古典辩证思想来说,“藏”中有“露”,“露”中有“藏”,凡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4],而“藏”中之物如何展现出来就是靠建造者精巧设计的引导,让游人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步入景的所在之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林中的路也具有暗示引导的作用,有路必有所指,必有所引,而大多数园林中的路为了更好地实现曲径通幽的意境,往往蜿蜒曲折,舍直舍宽而求曲求窄,反而更能激发游人深入探索的乐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廊因其长而曲折的空间特性往往具有极好的暗示与导向作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苏州留园的爬山廊,这条依山而建的爬山廊曲折逶迤,分为上山廊、下山廊、依墙的实廊与离墙的空廊,随着地势的起伏与变化交相呼应,令人感到妙趣盎然的同时并借助游廊的巧妙衔接而成功地起着引导和暗示的作用,使得人不由自主的循着曲折的游廊而进入中部花园中最高建筑闻木樨香轩。

1.3 虚与实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曾经谈论到造园艺术,并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5]。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在布局时虚实结合、藏露交织的和谐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传统玄学认为,万事万物的本体是“无”,“无”是虚无飘渺的,不具备真正的物质属性,而无比灿烂的大千世界却是“无”创生出来的,称之为“有”。所谓虚,又可以说是空,空灵,或者说就是无;所谓实,就是实在,实质,或者说就是有[6]。前者比较虚幻,抽象,后者比较有型,具象,容易被理解,但两者在园林艺术中却是相辅相成、交织融合的。

山为实,水为虚,看得见的山石为实,看不见的山水环绕构成的空间为虚;建筑为实,游人为虚,建筑是实实在在的,眼见为实的,而游人穿梭其中组成的动态的画面以及留在人们心中的不同感受,不同的情感因素为虚,虚实相生,两种元素萦绕其间共同构成了园林中山水环抱、人景合一的和谐景观(图2)。

图2 山水环抱的园林景象

1.4 疏与密

在苏州园林的布局中,建筑、山石、水域、花木的配置大多遵循着疏密相间的设计原则,这是因为古代的造园者多是文人雅士,具有很高的文化造诣,在建筑园林时犹如做诗作画,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山峦叠石各种景观在建筑者的眼中好似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如何布置就深受绘画风格的影响,而中国绘画的构图法则中,疏密相间是最重要的原则,中国画的画面构图讲究留白,忌讳太满,也正是疏与密法则的最好体现。

苏州留园的建筑整体上可以看成是一个闭合的环形,对于这样的园林来讲,为了避免单调而求得变化,分布在环道上的建筑忌均匀排列而自由散聚、三五成丛、疏密搭配,并借助于山石、水面、花草等景观对比与变化的辅助,从而达到了美学上的某种节奏与韵律(图3)。

图3 留园的山石部分呈现明显的疏密对比与变化

2 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中和谐元素的层次分析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2.1 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中的“天-人-景”和谐元素及层次分析

苏州园林之中一块山石一片草木,相互之间的搭配都是造园人经过精心思考与设计的,疏密相间,虚实相生,林荫小道,洞门花窗,每一处风景都是一个浓缩的自然天地,而又彰显着独特的节奏与韵律,这正是景与景的和谐。

苏州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即人在景中走,景随人的所到之处而变化,采用洞门花窗透视的“借景”与“框景”的方法产生空间的层次感,达到无论是走到哪,眼前都有一番独特的景色,不会因为角度的变化而出现视觉盲点,这正是景与人的和谐[7]。

同一座园林在不同季节中,各有不同的美景,春天的万物复苏,夏天的树木葱茏,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白雪皑皑,当四季轮转物换星移,园林的景象也会随之变化,而景观的布局也会考虑环境季节的改变而精心设计,夏听雨打芭蕉,冬赏白雪灵动,让园中之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索然乏味,没有美景可欣赏,这正是景与天的和谐。

古典园林从不仅仅是装饰那么简单,在小小的园林中寄托了建造者的或是崇尚自然,或是清心寡欲,或是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与文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天-人-景”和谐统一这个苏州古典园林最突出的元素特征[8]。而其中“景与景”的和谐是最初级的关系,是奠定园林设计的基础;“景与人”的和谐是园林设计的精髓,人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人与景的交汇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也正是佛家所说的“五根”即眼、耳、鼻、舌、身来达到感知景观,并将园林中的物质空间转化为人的精神意境空间;而“景与天”的和谐则是最高层次,是苏州园林设计的灵魂,尊重自然、表现自然又不刻意不呆板,用写意的手法呈现自然的神韵,浑然天成。“景与景”“景与人”“景与天”这三种层次逐步递进,相互交织,构成了苏州园林和谐精神的完整体系,也为我们现代设计做了最好的典范。

2.2 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景”和谐元素启迪现代设计

“物与物”自身的和谐借鉴于苏州园林“景与景”这一层次的和谐元素,在现代设计中无论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涉及到物体、画面还是景观,都应遵循着繁与简、疏与密、藏与露的美学原则,从而达到物质本身的和谐,这是最基础的和谐关系。

例如现代工艺品的设计上有很多优秀的产品受到了苏州古典园林元素的启发。如图4所示,这件首饰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设计上都很大程度地吸取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风格,上面的装饰纹样采用了园林风景的构图,色彩设计也深浅搭配,和谐统一。图5这件吊坠的上半部分采用了苏州古典园林的花窗结构,下半部分是实体的玉石,上下虚实结合,使整件吊坠更加通透精致,和谐美观。图6的戒指则用花窗的结构与雕刻进行点缀,有密有疏,使得整件首饰显得古朴典雅,美观和谐。

图4 苏州园林风格的工艺品

图5 苏州园林风格的吊坠

图6 州园林风格的戒指

“物与人”的和谐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人的感官体验,始终把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主要部分,以求得“物与人”这一层次的和谐相处。

例如现代的家居布局与家具设计中,很多人都偏向中式传统风格,倾向于苏式古典园林的清爽,文雅,简约,意境深远的格调。此类家具的线条大多纤细,硬朗,在人机尺寸的设计上也始终把人的因素考虑其中,符合使用者的身高、坐姿,舒适度。而且在家庭布局上,家家都有的玄关,更是与古典园林忌讳开门见山的习惯不约而同,也采用引导暗示的方式,将人从入口处引导至房间内,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图7),在这里“人”作为空间活动的主体,应该被着重关注并很好地加以设计,从而实现“人—物”合一的效果。

图7 家具及玄关布置图

图8 苏州博物馆后庭

“物与天”的和谐“物与天”的和谐是指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设计的对象本身如何与环境交织融合,尊重自然,用全生命周期设计的理念,从设计的源头杜绝破坏自然的行为,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共生。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之初,就定下了不破坏苏州原有城市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设计宗旨,新馆采用传统粉墙黛瓦的色调加上江南特有的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使得博物馆最终实现了在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位置而不显得突兀。另外光线的巧妙应用也是新馆设计的一大特色,在走廊过道使用大量的玻璃屋顶,把自然光引入室内,让光线经过金属遮光条的调节与反射,产生层次多变的明暗变化,令人感到如诗如画,贝老也因此被誉为“光线魔术师”。另外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后庭精心布置了水池与水幕墙,水池映照着整个博物馆的建筑及游人,相映成趣;用苏州太湖片石镶嵌的水幕墙,“以壁为纸,以石为绘”[9],当天有降雨时会营造一幅意境幽远的中国山水画(图8),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苏州古典园林“天—人—景”和谐元素的深刻理解。

3 结论

总的来说,“天-人-景”三元素之间和谐共生的特征是苏州园林最精华的部分,在现代设计中,不仅要考虑设计对象本身各个部分的位置与大小关系,遵循繁与简、疏与密、藏与露的美学原则,达到自身的和谐;还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天人合一的内涵,更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及对人性的考虑,这是对“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更高层次的提升,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做到“高科技”与“高情感”并存;最后在设计时更应注重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尊重自然,真正实现对“天-人-景”和谐元素的深入应用并将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古典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怎样读古典诗词?
浅析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