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释放语文的美

2018-09-26 15:12张小龙
赢未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语文

张小龙

摘要:赞美语文,让学生重视语文,爱上语文;立足生活,旁征博引,让学生明白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打磨授课语言,做到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形,展现课堂美;争创亮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促共进,释放语文美;让语文捕获学生“芳心”,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关键词:语文;美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以高超的艺术去浇灌,需要以满腔的热情去呵护,更需要教师独特魅力的去感化,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这块园地才会如漫漫寒冬孕育后的花圃,芳香四溢、光艳夺目。

一、不吝赞美,让学生爱上语文的美。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这是比较简单的事,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这就是一种挑战。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语文呢?我们就要做好思想总动员:赞美语文,让学生认识语文,重视语文,爱上语文。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以往枯燥的语文教学方式,还原语文本来的面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文,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感悟语文中,或陶冶情操、滋养精神的人文美;或慷慨激昂、优雅沉郁的文学美;或亲切熟悉、耐人寻味的生活美。总而言之,让学生发现并体会这一学科蕴含的美:她是一种神奇,一种真情,一种力量,一种情结。从而爱上语文的美,爱上语文课。

二、生发活化,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如果我们只拘泥于语文教科书,只在这个小范围里绕来绕去,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教语文,我们只会将学生带入一片沙漠。语文老师不一定要学富五车,但一定要善于立足生活,生发活化,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走进一片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比如,家喻户晓的“生活不能没有联想”也一语双关,生动地写出了“联想”电脑的地位。还有“携文明上路,带平安回家”的温馨提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意无留,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达观洒脱;“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的大美意韵;无不展现出语文直抵人心的穿透力!没错,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语文老师有一双慧眼,就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呆板、单调,而是妙趣横生。

三、打磨语言,让语文课堂融美于心。

教师精辟、易懂、有趣的授课语言,可诱发学生积极活跃、民主互动、和谐共进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課是核心。课堂教学语言应遵循以下几点:

情景交融,言之有情: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以提高学习效率。如《秋颂》一课教学中,在导入新课时,我一开始便用投影打出了自己拍摄的“自家的柿子树”的照片,用满怀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秋的世界里。接着又用不同风格的秋之画面,让学生去感知秋天特有的景物,去领略不同景物下的自身感受。学生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纷纷谈出自己对秋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课堂上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条理清晰,言之有序:教师在授课时要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说,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堂始终,哪些应该一笔带过,怎样归纳,怎样结尾。如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一课,我们就必须从景、人、志这三个字入手,条理清晰、逐层深入地揭示出作者“与民同乐”的人文情怀,这样才能易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掌握、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形象趣味,言之有形: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更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环。例如,我讲《岳阳楼记》一课,就是采用形象描述法导入新课: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古诗有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描之颂之,绘之歌之,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发地进入学习状态。

四、争创亮点,让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很多老师上课,总是老套路:先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解决字词,朗读课文,再划分段落并逐段分析,最后归纳中心思想,千篇一律。那种毫无创意的课怎能激起孩子心底的波澜?怎能拨动孩子智慧的琴弦?吃早点时如果每次都是啃馒头,你会不会生厌?吃早点都要换换花样,更何况是我们鲜活的语文课堂?备课时一定要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来精心设计,每堂课都力求有亮点、有高潮。要么在导语上取胜,要么在教学媒体上出彩,要么在环节上创新,要么在内容上升华。以导语为例,导语应具有“新、趣”等特点。“新”就是要创新意,要独巨匠心、别具一格,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可以采用重大时事、故事导入法、诗词、歌曲、名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影视导入法、图示导入法,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在上课伊始,就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

总之,教师必须在教学上多花心思,多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只有这样才会让你的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才能使语文走进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版》2007年第7期

[2] 张礼华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初探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