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学生文化考察方法谈

2018-09-26 22:46孙锦谊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族群

【摘 要】 文章论述了美术学院学生文化考察的目的,详述作者多次在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文化考察实践。介绍了考察目的、地点、时间以及各民族的文化及艺术特征等方面,梳理归纳了黔东南文化考察的主要方略。认为要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习俗,以考察介入方法从艺术的角度开始,而最后也以艺术的表现来结束。

【关键词】 文化考察方法;族群;艺术特色

艺术类高校有着中国高校教育传统的学术自由,而这种“走出去”的文化考察、写生已是此类高校的常态。艺术源自生活又经过各种手段的呈现形式回馈于生活,其中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吸收也是目前需认真对待的事项。

一、文化考察的目的

本文中的文化考察,主要是指针对从事艺术创作中,学生创作场域的知识扩展和知识储备而进行的有选择的考察,并非广义文化概念下的考察概念。

美术学院学生的文化考察,其目的首先是通过对某一区域或族群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外化产物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学院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生活体验进行交错思考,即打通艺术创作的灵感是源于生活的。其次,通过在考察现场收集可视化的物质材料、图像并结合现场生活体验,以及与不同种族人群的生活观和艺术观的差异感受,而引起的艺术创作观念与表现形式的思考,利于提高学生创作作品的深度與广度。

本文通过笔者多次带领学生深入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文化考察,从最初的漫无目的观看,逐渐捋出了在这个多民族地区如何进行有重点的对艺术创作有较直接的关系的文化考察方法。由于考察的区域较为广阔,而考察课程的时间安排紧迫,因此,合理的考察方法对于身处异地的那种满目新奇而毫无头绪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黔东南文化考察的时间和地点

贵州处在中国地理的西南,黔东南处在贵州的东南部。黔东南自治州辖1市15县,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180多万,约占全国苗族人口的20.9%,侗族人口占140多万,约占全国侗族人口的47.8%。[1]由于苗族和侗族所占人口比例相当大,因此,亦被称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中“黔”是贵州省的简称,其地在战国、秦属黔中郡,在唐代属黔中道,故而得其名。

美术学院学生的文化考察课程安排上一般是三周,来回二十一天,除过路上往返四天,仅剩十八天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进行全面的考察是不可能的,因此,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和考察地点的安排,尤显得重要了。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既有按照族群分布居住,又有相互杂居,特别是苗村紧邻侗寨,或者是山下居住布依族,山上又居住苗族,期间相互往来,相互影响,虽然各族之间有明确的风俗习惯,甚至语言文字都各有不同,但经过世世代代的相互交往,仍有许多生活习惯和民间艺术、以及建筑的相似,比如苗族和侗族饮食上的“长桌宴”习俗、“风雨桥”建筑、蜡染和刺绣等等。

1、丹寨县民族文化概况

丹寨县是一个以苗族为主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县。其中苗族、水族、亻革家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变迁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苗族的锦鸡舞、芒筒芦笙舞、木(铜)鼓舞、给哈舞、板凳舞等民间传统舞蹈,民间工艺蜡染、古法造纸、剪纸、织锦、挑花、刺绣竹编等亦是独秀一方;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主要用于占卜凶吉、解卦等民间民俗祭祀,刺绣和蜡染样式也独具特色; 亻革(ge)家人,他们没有文字,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民间流传极其丰富,亻革家人的蜡染历史悠久,特点明确。

譬如,西江千户苗寨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寨,由四个村和十个自然寨相连,共有1200余户,6000余人,其名由此而来。其中,民族建筑为西江一大特色,吊脚楼依山而建,蔚为壮观。民族工艺主要有银饰制作、挑花、刺绣和民族乐器等,还有民族歌舞、民族节日内容也是非常丰富。

郎德上寨是黔东南境内所建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每日有原生态祭祀表演,十二道拦路酒。寨子所建木楼多数为清代建筑,寨口的溪流之上横跨建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花桥(风雨桥),寨子中的老人现在仍穿蓝衫长褂,布鞋,走在寨子中仿佛回到了古代社会。

石桥村被誉为“造纸之乡”,其古法造纸与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利用当地山上所产的苟树皮、杉树根制作白皮纸,是考察中国古法造纸的必选之地。

高寨村是距丹寨县城较偏远的又一民族村——水族,水族的文字称为水书,至今沿用,其内容涵盖了水族的信仰习俗和生活习俗。现在高寨村能读懂和运用水书文化的仅剩几位老年人了,其中有一位潘姓老人还完整的保存着清光绪年间的手抄本水书。另外,高寨村水族蜡染也颇具特色,特别是所绘图案与其他族群有所不同。麻塘亻革家人,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但没有文字。是中国56个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族群,甚至以为不存在。1950年,费孝通教授到黄平访问调查,将反的爪“犭革”改为人字旁的“亻革”字。之后他发表文章,十分肯定地称“亻革兜是一个民族,是少数民族中之少数,是僚族的后代。”亻革家人的传说故事、古歌、情歌内容非常丰富,服饰、银饰、婚姻习俗别具一格,妇女擅长蜡染,图案巧妙、线条古朴、变化多端,图案内容多取自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兽等等,均不脱离她们的日常生活与习俗。

2、肇兴侗寨文化概况

肇兴侗寨所居住的族群均系侗族,现有860多户,4000余人,被称之为中国最大的侗寨。肇兴通往相邻县乡交通方便,饮食住宿接待较为成熟,侗族文化保留完整,尤其是寨中代表侗族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筑——鼓楼、花桥和戏台。鼓楼的作用最大,不论春夏秋冬,鼓楼下都有老人小孩或者休息的中年人,在天气较冷的时间,人们在鼓楼中间的地上挖一大坑,放上木材点燃,不紧不慢的说着家长里短。鼓楼还是当地人调节纠纷或者家族议事的据点,因此,在此地很难看见大吵大闹的侗家人。紧邻肇兴东南五公里的“关对”山坳上有一个侗族古村落——堂安。堂安是中国与挪威民族文化建设合资项目,是贵州省建城的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堂安至今还保存着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如鼓楼、风雨桥、戏楼、祭萨堂,还有水碾、纺车、石碓等等。

侗族大歌相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岗和小黄两个村寨的侗族大歌最出名,“饭养身,歌养心”他们的口头禅,全村上下,小到学语儿童,大至耄耋老人均会唱歌。这里民风淳朴,待人热情,如果你给聊天的老人递支烟,他们就会给你唱上一支歌。

与侗族相邻的一个深山里的苗族——岜沙,以“秦汉服饰”和“枪手部落”而闻名于世,男人头顶长发,梳挽成髻,也叫“苗纠纠”,据说这是春秋战国时中国古代发饰的一种。男子很少穿鞋,大多数赤脚,妇女穿裙,冬季打绑腿,这样的着装,沿袭数千年,而男子的“枪不离手,刀不离腰”的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正如潘年英所说:“岜沙作为个案在人类学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当世界都在变的时候,它居然不变,或者说,当世界都在追求着变化的速度的时候,它几乎停滞不前”。[2]

三、黔东南文化考察方略

1、考察内容

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石桥村,高寨水族、亻革家人等五个村寨,用时10天,肇兴侗寨文化考察用时8天。在考察前应先联系各村寨的行政负责人,说明考察目的和内容,使其推荐考察对象或相关人员,如寨老、苗王、祭师、匠人或手艺人以及了解村寨历史现状,继而制定考察方略。

2、考察方略

在考察村寨民族文化之前,对每个村寨的历史人文,传统习俗进行大致了解是有必要的。

在具体考察时,首先要有计划和重点的进行人员分组,其中各组要有主要问询人员、文字记录与录音人员、图像拍照與图绘人员、物质材料收集人员等的配置。其次,各组分配考察内容,如音乐部分、服饰部分、手工艺与器物、民俗部分、建筑部分等等。在当天考察结束后,各组人员随即对当天考察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集中汇报并讨论,目的是发现当天考察的不足之处,以及对考察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扩充,为第二天的深入考察做好准备。

不论是苗族、侗族、还是水族,或者是亻革家人,他们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都居住在黔东南山区,民间文化保存非常好。考察的时间安排上以秋季和冬季最好,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各民族对于采摘收获均有隆重的仪式,冬季人们普遍闲适,各种手工艺便在这时候开始制作。侗族节日和苗年会随时到来,对于文化考察来说是最好的时节。

3、介入方法

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大家来说,我们的考察偏重于艺术,因此,在依照考察的内容进行考察时,我们的介入方法是从艺术的角度开始,而最后也是以艺术的表现来结束的。有人说艺术是打开一个民族文化的钥匙,特别是处于农业文明时期的社会,尤其是没有文字的民族或民间社会,艺术的确是承担了纪录、传播、表达、展演其文化的任务,因此,理解了当地的艺术,也就理解了当地文化的许多方面。

例如,我们在考察麻塘亻革家人时,就发现这个没有文字的族群,他们的物质文化如建筑、生产工具、家庭用品等几乎都和当地的汉族人及其他民族一样,唯有服饰和精神领域的传统习惯及信仰与当地其他民族不同。艺术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表达系统,也是其最重要的背景知识与公共符号。所谓“公共符号”指物、事项、关系、活动、仪式、时间等,是处在同一文化共同体的人赖以表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的交流媒体。也可以说,“艺术对于他们,不是为了审美也不是为了再现或描述某种事实,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意义的表达,也是对宇宙世界的一种理解,是人对万物与神的一种理解及认知。”[3]

贵州的多民族性决定了这块土地具备可供参考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黔东南地区,经过各艺术类高校长时间的考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考察系统。笔者从自身的文化考察教学为出发点,认为从丹寨县及其周边、肇兴侗寨及其周边的综合条件符合当下艺术类高校文化考察的需求,这两个据点因其文化、交通、代表性等诸多因素应被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编委会编:原生态黔东南[m].贵阳人民出版社,2008.8.1.

[2] 潘年英:文化与图像——一个人类学者贵州田野考察及札记[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10.121.

[3] 方李莉:梭戛日记:一个女人类学家在苗寨的考察[m].学苑出版社,2009.8.171.

【作者简介】

孙锦谊(1980.10—),陕西韩城人,任职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讲师.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族群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民主的阴暗面?
7 Craziest Extreme Sports七大最疯狂的极限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