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考

2018-09-26 22:46弋甸园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认为陕西省某高校学生网络行為的特征主要有:上网主要动机是娱乐消遣,对网络功能的认知和应用存在偏差,上网时间较长,自我调控能力和辨识能力较弱,对网络信息综合判断,网络自主意识较强,浏览内容偏重社交平台,“娱乐至上”思想较为凸显,缺乏网络道德意识,大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普遍不满意。提出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及办法创新:深入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与吸引力;完善校园网络制度和管理规范;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跨平台大格局。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方法创新

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接受度最高、受影响最深的群体,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特征,互联网的高速革新与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与内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网络受众广泛,可塑性与灵活性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由单向灌输型转变为双向交流型,同时,其高度的流通性扩大了即时信息的互动、传递与宣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平台和发展机遇,也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跨地域性、跨文化性等特点,很大程度上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体系,其复杂性、虚拟性、实效性、难监控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筑牢网络思想政治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必须创新工作思路与办法举措。

为全面了解该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对网络文化的普遍看法,笔者在学校随机抽取200人开展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共24道题,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上网的动机和意向、网络生活的基本情况、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受和看法。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男生占比30.12%,女生占比69.88%。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分析

1、上网主要动机中娱乐消遣,对网络功能的认知和应用存在偏差

调查显示,被访者以学习文化知识作为上网主要动机的学生仅为17.30%,而以打发时间、寻求精神慰藉为动机的人数占据62.82%;以探索了解未知事物动机的占19.88%。

在网络的实际应用中,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出重娱乐消遣而轻研究学习的特征,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于网络功能的定位和使用存在偏差,过分注重网络提供的被动式休闲娱乐功能,缺乏利用网络平台主动探索知识、学习思考的主观意识和积极性,缺乏正确获取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较强,线下校园生活、文化活动的正面引导等对大学生影响力有待提升;此外,19.88%的人将“了解未知事物”为首要动机,说明大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网络已经成为解答疑惑的主要渠道。

2、上网时间较长,自我调控能力和辨识能力较弱

调查显示,被访者中每天都上网的同学高达到96.6%。其中有74.5%的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近1/5的学生每天上网4~6个小时,行为较多的有聊天、浏览信息、观看视频、网络游戏等,网络成为他们课余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每天上网超过6个小时的学生占比约5.70%,这部分人已有较为严重的网瘾。

网络上来自不同渠道和口径的信息常常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学生普遍尚不具备较好的自控能力和辨识能力,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很容易受不良影响,超过6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上网习惯给生活、学习、人际交往都带来负面影响;超过80%的人认为网络文化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1/5的人认为有比较大的影响。调查显示,10.6%的同学曾在网上浏览过色情暴力信息。

3、对网络信息综合判断,网络自主意识较强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依次为: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后自己综合判断占43.10%;对于官方网络及正规门户网站信息完全信任占21.13%;信任网上发布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占16.6%;倾向于信任社交网络、论坛等非官方渠道信息占15.9%。大部分学生不信任单一的渠道信息,不管是官方还是非官方渠道,而更重视综合不同信息进而主观判断。这表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面向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宜采取简单的填鸭说教式,而要更贴进这一群体的特征,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和成长规律,以正面引导施以积极影响。

4、浏览内容偏重社交平台,“娱乐至上”思想较为凸显

通过对学生在网络上经常获取的信息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喜欢浏览高度娱乐化、碎片化、个体和个性化的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台占比占27%;娱乐八卦等信息占18%;其他依次为新闻、论坛、学术、评论及专业性信息;主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类信息的仅占1.7%。“娱乐至上”的特征在大学生网络行为中更加凸显。

5、缺乏网络道德意识

由于网络的虚拟开放、多元互动等特点,不同的价值文化观点得以自由传播。大学生处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其思想不成熟、认知不完善,缺乏判断力,极易受到不良观念的消极影响。加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飞速爆炸的信息脱节,大多数学生表示在现实中懂得遵循规则,却缺乏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自律和原则性意识,存在随意散播不实信息、发表不负责言论甚至滥用语言暴力等双重道德标准。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被访学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形成基本以“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新闻、服务类平台作为补充,以各学院、学生组织等分层次宣传实施的格局,由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两支队伍推进建设和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功能依次为:社交传媒、信息服务、娱乐,在当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中,20.3%的同学认为网络优秀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吸引力不足,19.08%的学生认为网络服务不够便利、14.25%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信息控制过于严格、一体化网络文化有待建设等。可见,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需求空间很大。此外,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认可度较低,其中24%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完全没有兴趣,15.04%的学生对于目前的思想政治网站表示满意。这说明大学生热衷娱乐抵触政治教育,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

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及方法创新

1、深入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

当下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刻,但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却远远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方法单一、效果乏力等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研究不足,导致深入解决核心问题的能力不强,大多数处于被动应对,无法将正面影响范围扩大,仅仅解决单次事件或单个个人的状态。

迫切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全面分析,对其规律和心理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成效,努力做到网络舆情监控和防治相结合、网络技术方法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群体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网络心理咨询和疏导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巩固成效,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理论化、系统化。

2、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与吸引力

构建系统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以校园网、专题网等为主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同时,努力扩大红色主题网站网上党校、共青团在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等的影响力,加强理论教育和知识传播;此外,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知识化、趣味化、日常化、隐形化,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丰富内容、创新方法、完善体制,建设结合大学生需求,兼具时代特色,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网络文化,依托网络繁荣主流思想文化,依靠网络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活动,努力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完善校园网络制度和管理规范,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加强技术监控和网络安全行为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使学生形成自觉约束和相互监督的网络行为意识;在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规范管理,逐步探索出法律、行政、技术、教育、自律结合运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发展,以疏导代替抑制,以引领主导管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判断力。

4、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以文化建设促进思想引领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结合新的时代主题和学生成长的需求,创造更多启迪思想引领成长的网络文化产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运用先进技术传播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积极介绍、引进、创造优秀网络文化内容,提升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文化的深度、广度,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5、充分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跨平台大格局

学生工作骨干力量要坚持有规律的开展常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提高其主动性,针对校园热点、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牢牢占领学校“红色网站”和“红色板块”的思想舆论阵地,同时将院级、社团的网络阵地进行整合,进一步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以学校主管部门为龙头,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进一步延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加强对新型网络产品的利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只走进网络,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构建跨平台的大格局。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将对社会产生更加深刻而全面的变革,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浪潮,走在趋势之前、学生之先,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做出新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沉浸到网络中的每一个空间,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立德树人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動的新空间、校园文化和服务的新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吴唐风.前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2] 张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历程、问题与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

[3] 高瑛,杨智圆 .高校建立和保持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 张力,梁正科.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现状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3.

【作者简介】

弋甸园,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辅导员.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浅谈青少年足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