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领导人话语的身份建构策略研究

2018-09-26 22:46沈冰青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身份建构习近平

【摘 要】 本文以习近平的十九大报告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文化语言学中的“指示原则”分析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身份建构。研究发现,习近平通过身份标识、隐含预设、评价话语和经典话语的策略建构了一个亲民、务实、进取、有强烈责任感同时也有威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形象,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掌握了话语权,获得了集体认同,同时在国家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指示原则;身份建构;话语认同

一、引言

身份是主体的自我认知,它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加以表达,具有话语的构建性和反身性(Grad Rojo,2008)。Lakoff (1989)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交际者不仅传递信息,而且构建自身形象身份。国家领导人是集体的核心,国家领导人的发言即是其建构自身形象,显示其身份、使命,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的重要内容。国家领导人通过话语选择建构相关身份,获得听者的认同,从而达到特定的目的。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领导人形象传播的话语风格逐渐形成了由集体性话语向个性化话语的转型,以习近平的十九大报告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文化语言学中的“指示原则”分析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个人身份建构的特点,研究习近平在建构个人身份时的策略与手段,以更好地理解国家领导人建构身份的动机与作用。

二、话语与身份建构

周明朗(2014)提出的“语言认同过程”理论,把语言认同分解为个人多重身份库、个人语码库和身份语码匹配的过程。如何在话语中进行身份的建构,从而获得话语语言认同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目前对国家领导人话语的语言学研究不在少数。从研究视角来看,袁周敏(201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的结合将会给身份研究带来新的启示;窦卫霖、郭书琪(2014)从新媒体图像和文本等多模态符号角度分析领导人形象的建構;何自然(2015)从语用学视角谈论社会语用身份建构与认同问题;陈风华和查建设(2017)从多模态认知视阈解析“语料”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建构等。

Bucholtz 和 Hall(2005)提出了身份研究的社会文化的语言学视角,该视角被作为一套综合性的分析工具来研究身份,笔者认为其同样适用于研究国家领导人身份构建。因而本文以十九大报告内容为语料,从社会文化的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习近平同志是如何通过十九大报告构建起自身形象,获得参会代表的认同。

三、社会文化语言学的指示原则

在社会文化语言视角下,Bucholtz 和 Hall 将身份定义为“自我以及他人的社会定位”,之后结合关于身份研究的各种视角提出了语言身份分析的五个原则:浮现原则、定位原则、指示性原则、关系原则和部分原则。

指示性原则是社会文化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分析身份的原则,其主要指身份的语言指示性由一些主要的语言机制构成:明确使用身份的范畴和标记、与身份定位相关的隐含和预设、在交际中展现评价性和认知性取向以展现互动中的站位点和参与者角色、使用与具体人物角色和群体相关联的语言结构和体系。其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完成:(1)与身份相关的范畴或指称;(2)语用策略,即预设和言外之意等;(3)立场或观点,通过评价的方法表明说话人的立场和取向;(4)语言结构,语言风格等。其通过对文本语料四个方面的分析,探究说话人是如何通过话语,构建其身份,表达自身的行为意图与偏向,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四、习近平身份建构的策略分析

从社会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以社会语言学指示性原则作为分析手段,对十九大报告进行剖析与阐述,探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如何建构身份从而获得语言认同,从而为理解国家领导人在身份建构中的策略及目的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与身份相关的范畴与指称

Sacks(1992)指出,世界是由一个个范畴组成的,人们可以用这些范畴来建构自己的日常活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开篇就以明显的表身份的称谓“同志们”定义自己的党员身份范畴,同时也定义了本次大会其他成员的身份范畴,因而以党员的身份开展接下来的一系列的活动。 “同志”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有二,一为志趣相同的人;二为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成员相互间的称谓。显而易见,在十九大的语境下取用第二种。“同志”一词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称谓在中国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在党内提倡用“同志”这一称谓语,不叫职衔,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的体现。习近平用“同志”一词称呼参会的代表,显示了自己是与在场的各个代表有着同样身份和地位的党员,拉近了与听众间的距离。在这里,习近平已经不在是高高在上的书记,而是和在座的党员有着一样身份的同志。

社会心理学家Tajfel和Turner提出了社会身份理论,他们认为社会身份的取得来自于群体成员资格,人们倾向于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的有利比较从而获得有利的社会身份,并称之为积极的社会身份(Brown 2000:746-747)。社会身份理论对于群体内成员个体与群体的身份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能够用于解释群体偏见和群体冲突,也可以用来表述个体行为的动机和深层原因。 “同志们”在这里表明了此次大会是面向全体党员的全国代表大会,并非全体人民群众,也并非国际社会,同志们本身代表了与会者是作为同一种身份的社会群体而存在的,从而达到了群体认同。

以Stryker(2002)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社会结构会对身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行动者因为身处多元社会网络结构中具有多元身份则是以突显等级组织起来的。情感因素在突显等级中有着重要作用。行动者情感越强烈,他们对自身身份的信守也越强烈。习近平发表的十九大报告中,“同志们”一词语在十九大报告中总共出现了17次。除了开头出现,其余各次均出现在报告的每一部分的结尾,起到了总结上文报告内容,增强呼吁,激发听众情感,增强表现力的作用。以“同志们”一词结尾,体现了习近平在寻求党员群体强烈的身份的认同感,即表明彼此是用着同样党员身份的社会群体,以获得更多的身份信守。即彼此必须以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的言行,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全体党员聚集在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中国以怎样的方式,走向怎样的方向。而习近平作为党员的一份子,传递的党员身份带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语用策略——隐含与预设

“利用语用预设策略是语言使用者操纵语境要素进行语用推理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成功交际的基础。”利用语用预设,可以看到说话人在表达过程中的情感与价值取向。说话人可以通过利用预设,构建起自身的态度与立场。

十九大报告中,对各个方面进行部署工作,很多主句缺乏明显的主语,多以祈使句直白的叙述,如在提出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出要求时,习近平说:“(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些举措的执行者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体人民,习近平由此构建起自身的党员身份。

除了称谓的缺失,还可以从一些用词中看出习近平的态度。在这份报告中,新时代成为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在报告中共出现36次。与之相关的还有“新格局”“新形势”“新征程”“新发展理念”“新成果”等词汇,不难看出,这里的“新”是相对于“旧的,落后的,不完整的”而言的。这就预设了当下社会依旧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种种矛盾与弊病,共产党任重道远,习近平预设这样一个前提,目的即由此构建自身推动领导改革发展的领导者身份。

与此同时,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充分运用了各类动词,据统计,在此次报告中,“发展(203次)”“建设(165次)” “坚持(131)”“改革(69次)”“创新(59次)”等动词的使用,充分反映出党、国家和人民在完成和即将开展这些事业中的动作与姿态。习近平反复强调“发展”一词,同样也预设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状态,也暗示着每一位共产党员需要努力的方向。他通过塑造出一个务实、创新进取、坚持奋斗的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激发全体共产党员共同奋斗的动力与决心。

3、立場或观点——评价话语

Fairclough(2003)认为,语言不会单纯地反映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它直接参与社会关系的构成。由此可见,语篇中不同层次的各种成分,如词汇、短语、小句、句子等都暗含说话人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中国坚定……,反对……,反对……,反对……,决不……,也决不……,奉行……,不……,不……”等句式表明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态度。中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内涵,构建起了习近平在推动世界和平统一、维护自身国家利益安全上的态度立场。通过习近平话语表述,充分认识到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注重全球伙伴关系的构建,而习近平本人也充当了全球化构建人的角色。

与此同时,在十九大报告总共出现了61次的“必须”,必须一词的意味着一定需要,不可缺少。通过这一强烈的用语,引导全体党员接受党员身份,当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通过评价话语,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领导人形象跃然纸上。习近平作为国家领导人,有其亲民、亲切与温和之处,但在重大决策中也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重大决策者的威严与果断。

4、语言风格——经典话语

中国典故是经典话语的一部分,它凝聚的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思想智慧,而典故的使用也是使用者自身意志的体现,选择怎样的话语就表现为怎样的身份。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亦运用了许多典故。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言末路之难也。”习近平借用这一古语,获得中国人民文化认同,以此来表达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地坚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准备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出自儒家经典文献《礼记·礼运》一篇,在这里孔子为人们刻画和描绘了最理想而崇高的政治目标,最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这就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大同”理想。“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其以天下为公的广阔胸襟体现,也是对中华文化所包含的独特自信心的体现。

报告中还出现了“刮骨疗毒”一词,出自《三国演义》第七五回回目:“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引用“刮骨疗毒”一词,是正共产党党风的要求。如今,党内作风和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的遏制,但依病原体并没有根除,依然存在这一些不良风气,习近平运用这个典故,充分塑造起其正直、公正、廉洁奉公的共产党领导人形象。

通过典故,习近平构建起鲜明的中华文化灵魂,借助中国特色的典故,创造了符合中国的审美、获得充分民族认同的中国话语,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做出了表率。

五、个体身份构建与认同

个体明确自身内嵌于一个社会关系结构中的位置,并依据角色来明确身份,进而依据他人期望来实施行动展示自我,并依据他人的反应来强化角色认同(Stryker,1980:385)。国家领导人的个体身份构建在组织中拥有其符号化意义,决定着领导人角色的扮演与组织内成员的互动。通过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构建起一个亲民、务实、进取、有强烈责任感同时也有威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形象,并通过话语不断强化。习近平个人形象的构建也是中国共产党整体风貌的体现,习近平身体力行、树立典范,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培养共同的目标,形成向心力,这种向心力最终会带来整个社会的认同。社会认同,对于其在执政期间向心力的凝聚上带来了力量支持,有利于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六、结语

据人民网记者统计,这份3小时25分钟,3万余字的报告成为十九大开幕式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报告期间,全场共响起了71次掌声,最长的一次,时长可达16秒。由此可见,这份由习近平亲自参与起草的报告获得了极高的群体认同。

通过对四种身份建构的途径——直接标识、隐含与预设、评价话语、经典话语的分析可以得到,无论是政治、文化亦或是民族性方面,习近平都获得了各个群体的广泛认同。在这个被称为“习近平时代”的关键时期,习近平的自身形象建构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也是持久的。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话语权,获得集体认同,是每一位领导人在国家治理工作中需要牢记并掌握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 Bucholtz,M. and Hall,K.2005. Identity and Interaction: 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Approach [J]. Discourse Studies.(7).

[2] Grad,H.& L,Rojo.2008. Identities in discourse: An integrative view[A].In Dolon,R.J. Todoli(eds.).Analyzing Identities in Discourse[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30.

[3] Lakoff , R. 1989.The limits of politeness: Therapeutic and courtroom discourse [J].Multilingua,(8).

[4] Sheldon Stryker,1980. symbolic interactionism:A Social Structural Vision.palo.alto:Benjamin Cummings.

[5] 陳新仁等.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窦卫霖 ,郭书琪.国际传播中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塑造策略: 基于 G20 成员国政府网站领导人简介的对比研究[J].现代传播(3),2014. 37-40.

[7] 李俊丽, 吴兴东.奥巴马政治演说中身份的话语建构[J].科技信息,2012(33)214-292.

[8] 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 语用移情与离情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9(5)331-338.

[9] 任育新,魏晓莉.言语交际中身份研究的多视角及其整合 [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62-67.

[10] 张虹.社会文化语言学“指示原则”与国家形象构建——以习近平联大演讲为例[J].外语学刊(3),2017.17-21.

[11] 周明朗. 语言认同与华语传承语教育[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1)15-20.

【作者简介】

沈冰青(1993—)女,湖州德清人,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字学,语用学.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身份建构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贡献
《穿越雨林之弧》中的创伤与身份建构
游戏中的自我追寻与身份建构
中学英语女教师在课堂中的身份建构
复杂身份建构的见证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