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知青集中插队模式的形成过程及作用分析

2018-09-26 22:46王富秋陈中和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上山下乡插队生产队

王富秋 陈中和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知青集中插队模式建立的时代背景,论述了辽宁知青集中插队模式形成的过程,分析了辽宁知青集中插队模式的作用。

【关键字】 上山下乡运动;知青;集中插队模式

上山下乡运动50年前突然大规模地发动,如果不了解这之前建立起的制度,是无法预想其后果的。这些管理制度中,知青集中插队模式是最主要的。在回顾上山下乡运动发动50周年时,更需要清楚地说明其建立的过程和作用。

一、知青集中插队模式建立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保留了自行就业与国家调配就业的模式。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之后,企业自行招工开始“收紧”,并逐步向国家调配的一元化路径转变。1957年1月起,国务院制定出来《国务院关于有效地控制企业、事業单位人员增加,制止盲目招收工人和职员的现象的通知》。这一年在全国2451万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中,固定职工占职工总数91.8%,为2249万人。1958年发生了“大跃进”,天灾人祸、饥饿问题成为困扰着党和国家的首要大事。为了解决严重短缺的粮食问题,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说明重心已经调整到保证粮食生产上去了。

保障人吃饭问题的众多方法中,压低农村和城镇口粮的供应量被认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此,首先是要减少供应口粮人口的数量。1960年底精减职工872万人、城镇人口1000万;1962年为935万、城镇人口1200万;1963年为100万、城镇人口300万……同时,宣传节约,要求学生自带粮食;动员农村的学生回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减少学校数量、缩减学校招生规模等都成为十分见效的方法、策略。

二、辽宁知青集中插队模式形成的过程

这些精减职工、缩减学校招生规模措施的实施是必要带来人口的就业问题。新增加的就业人口怎样办?去向何方?1960年8月,知青上山下乡重新开始,但是压力严峻。到1962年底,辽宁省总共有知青13万人,包括有未升学就业的城镇青年10万余人、不能升学的3万。许多人没有出路,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1962年春天,旅大市城区的工厂精简下来的十余个青年职工和青年安置到金县三十里堡公社台子大队梨树沟生产队(今为大连市金普新区三十里堡街道梨树沟村,以下简称梨树沟生产队)当插队知青。其中知青周克述是父母双亡,投亲跟着叔叔生活,因为没有收入来源,听说有下乡,于是选择下乡插队。[1]

1962年6月1日,国务院通过《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若干规定》,该规定被认为是城镇知青下乡的开始。在《规定》的号召下,大量的城镇青年树立起“吃苦在前,享受在别人后头”的理念,并怀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拥有候隽式的壮志到达农村插队。①于是就出现了没有工作的人下乡。另一名知青健舞(笔名)也是因为没有工作,找到街道帮忙,后来被送到了梨树沟生产队。为了便于管理,1962年11月22日国务院协调农垦部、林业部、水产部组建办公在农垦部的农林办公室设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领导小组(国务院农办安置办公室),这被认为是中国上山下乡历史上第一个知青办事机构。[2]

国务院农办安置办公室对安置工作作了详细的调查。在详细的安置对象、安置方式、经费的划拨和物资的供应问题都作了一个合理的预算。但是当时各地知青管理工作都处于尝试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模式出现,因而,管理的方式、格局也没有形成。

知青插队的模式在1960年就已经进行试点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尤其是在陕西西安户县营头公社和四川彭县楠木公社展现出来的问题较为突出、普遍(实际上这些问题也是一直存在于整个上山下乡之中的)。[3]各地都在尝试一种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便使上山下乡能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推广。重庆、厦门、吉林、辽宁等省市都在积极进行摸索。其中辽宁省先后建立了沈阳郊区的前进农场、海城县的析木公社打白虎大队和羊角峪大队、旅大市金县三十里堡公社台子大队梨树沟生产队、开原县上肥地公社腰堡大队等知青管理的示范点。

辽宁是一个大城市众多的省份,也是一个需要下乡安置知青的大省。到1962年已有2.5万名知青上山下乡,安置的方法是十几个或者二十几个在一个生产队参加劳动。其中海城县的析木公社羊角峪大队是典型,省内很多地方都参照进行。他们的管理方法是一共18名知青,采用吃住在一起,劳动分散的模式。分散时到四个生产队,最多分6个知青,最少分4个知青的方式下到队里去。

在实施中,梨树沟生产队那里有一个在“人民公社”运动中留下来的食堂,可以集体起伙。开始没有住的地方,被安排住在大队条件较好的社员家。时间过了半年多,生活上的不便表现出来。1963年春天,有了安置经费和积极推动下乡插队的发展,县安置部门、台子大队决定给梨树沟生产队兴建9间平房,“青年点”正式建成,一个“集体插队”模式出现。

但是,他们劳动分散到五个生产队,平均一个生产队安置三名。这样,虽然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但由于每个队去的人数少,对生产起不了什么作用,因此生产队不太欢迎他们的到来。在陆续有知青充实进来后,知青一致向大队要求单独组队,因为山地多,不便生产,大队同意了。

虽然一个队里几个知青很难看到有多少成果,但是单独组队却明显,而且成果一目了然。梨树沟生产队全队只有27名劳力,知青人数也增加到27名。单独组队后他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在山地搞开荒、兴修梯田,栽种果树等多种经营,都有较好的前景。按照当年得到的收成结果看,取得的成果明显——“每亩单产达到了三百八十五斤,比一九六二年提高百分之六十九”、“副业收入增加三倍”,因此,单独组建生产队取得绝对性的优势。[4]

当时辽宁地区的高级领导干部宋任穷、黄火青和辽宁歌剧院的相关人士前来参观、考察或是体验,也极大地提高了梨树沟生产队知青点的影响力。后来,这一集中插队模式探索成为辽宁省上山下乡示范,并获得《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赞,迅速成为全国典型。到1964年集中插队的模式基本上确立了。

三、辽宁知青集中插队模式的作用分析

集中插队模式很受知青欢迎。青年点生活是自己管理,队里不参与,管理井井有条。他们设立了生活管理委员会,有伙食长(开始队里出工分派来一个炊事员负责给知青们做饭,后来知青慢慢学会自己做饭)、伙食会计、劳动制度和值日生。这样的青年点管理非常有秩序,知青们愿意按安排的值日表,负责室内外卫生。青年点既召开生活会处理青年点内部表扬好人好事和批评违纪行为,又有学习《毛泽东选集》、贫下中农进行忆苦思甜教育等不可缺少的政治学习。同时,办黑板报、组织文艺演出、文藝创作把知青点搞得有声有色。

在下乡插队的宣传中,知青们并没有将上山下乡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而更像先找个工作(务农),再做长远打算(准备考大学)。1962年11月8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向中共中央做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当时安排就业的路径有三个:1.上山下乡;2.城市就业,包括参加临时劳动,家庭副业,做商贩自谋职业;3.组织自学。[5]对于他们鼓励多种渠道就业,因而重心没有放在农村。这样就能理解董家耕帮助3个回乡青年安心在农村;侯隽帮助了张俊峰等事件的出现。[6]辽宁知青典型徐宝利是准备复习再考(复读)的,谈到了自己的想法,“一边务农,一边复习功课”的想法。[7]虽然结果不是那么如意,但知青多数人没有自暴自弃,生活表现积极。知青周克述在梨树沟生产队“爱好文艺,在青年点负责宣传”经历了长达14年的知青生活;知青健舞1964年下乡梨树沟生产队,“文革”发生后觉得返城无望,于1969年在农村结婚,1978年听说已婚知青也可以返城,积极申报终于于1979年底全家返城,[8]成为下乡插队知青时间最长的一员。

从管理者的角度上看,集中插队比分散插队便于管理,知青也方便生活。《人民日报》列举有三种好处,在全国给予示范和推广。具体为:1. 可以发挥青年突击队的作用;2.便于安排生活、住房、吃饭等问题,又能给国家节约安置经费;3.适应青年爱过集体生活的特点。[9]

所以,这一模式被确立下来。在当时,对这一突然出来的解决方式(安置方式),媒体把它吹的有些过头了。不过接着到来的“文革”曾经否定过这一模式。[10]也有些知青单独住在贫下中农家里,但是在整个“文革”期间上山下乡运动过程中,辽宁形成集中插队和相应的一系列管理经验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一直影响到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

【注 释】

① 候隽被认为是早期城镇青年下乡的典型。1962年北京知青候隽插队到天津农村,成为这个时间段城市下乡到农村的知青典型。

【参考文献】

[1] 追寻离散近半个世纪的亲情[N].大连晚报(A10),2011-8-31.

[2] 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210.

[3] 详细情况可参见:刘晓萌,定宜庄,史卫民等.中国知青事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80-481.

[4] 安一非.集中插队打歼灭战[J].劳动,1964.4.

[5] 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3.

[6]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行为[N].旅大日报(头版),1964-3-21.

[7] 徐宝利志在革命一心务农[N].辽宁日报(头版),1964-4-9.

[8] 采访健舞,2016.9.23.

[9] 继续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论)[N].人民日报(头版),1964-2-16.

[10] 刘晓萌,定宜庄,史卫民等,中国知青事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84.

【作者简介】

王富秋(1981—)男,辽宁北票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博士生,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陈中和(Chin Chong Foh)(1974—)男,马来西亚森美兰州芙蓉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助理教授.

猜你喜欢
上山下乡插队生产队
一头老黄牛的尊严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卖 萌
塬上千阳(外一篇)
上山下乡
插队党
互联网时代的“上山下乡”
插队
盛景网联“上山下乡”
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