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三问”让论述走向深刻

2018-09-26 06:47徐雪莉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力行葛优批判性

徐雪莉

自浙江省《2016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中生要会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以来,论述文就真正进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视野。论述文以阐释、议论、论辩为主要特征,要求有概括性、有思辨力,能鲜明有力地表达观点。

教育部今年刚刚印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要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新课标专门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开辟了一个任务群,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和论述文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让学生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让论述文走向深刻呢?让我们以“葛优躺”的意义探寻为例,来揭开批判性思维的神秘面纱吧。

“葛优躺”是指演员葛优在1993年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的剧照姿势,葛优(饰演 “二混子”季春生)斜靠在沙发上,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外表邋遢,肌肉松弛,神情颓废。本已沉寂了二十多年的“葛优躺”,却在2016年突然爆红于网络,被网友PS成各种形象,大家纷纷转发。“葛优躺”一词也入选《咬文嚼字》2016年十大流行语。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你可能会想到:为什么这张二十多年前的剧照会突然爆红于网络,是什么手段让它爆红的,为什么带有些许负能量的“葛优躺”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并纷纷转发,它的爆红反映了什么样的现实,它的爆红会带来什么影响……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就会认识到,高强度的社会环境、快节奏的生活让现代人压力越来越大,疲于奔命,人们很想像葛优那样一进门就倒在沙发上休息。正是对这种极度放松的休闲方式的向往与渴望引发了共鸣,让“葛优躺”爆红;这种“随手转”也是现代人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以温和、隐蔽的方式宣泄了情绪,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不满。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能有这样的思考,已经不错了。但如果要让思考更深入、更具理性,则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的汉译,也常常被翻译为“审辩式思维”。 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思维发展取向——兼议审辩式思维》(《决策与信息》杂志2018年第2期)一文中将批判性思维概括为12个字: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概括其特点为:对“想当然”的追问,对世界的非独断认识,以审辩式思维坚持“自己的真理”。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是我们写作论述文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的话,那么,“黄金三问”则是开启这一工具的钥匙。第一问:不懈质疑——问事情的真相、原因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真的吗”。第二问:包容异见——问是不是唯一的,可不可以替代,还有哪些可能、解释,简言之就是“对了吗”。第三问:力行担责——问事件是否合理,有没有更为合理的,要选择、力行相对最合理的那个,簡言之就是“最好吗”。这指向质疑、替代、择优的三问,在国际批判性思维教学中被有些人称为“黄金三问”。在面对需要分析的具体现象时,我们可以以这三问作为我们思考的基本维度,来启发我们的深入思考。简单地说就是:真的吗?对了吗?最好吗?

如果以批判性思维的“黄金三问”来对“葛优躺”现象作进一步的社会意义的探寻,那么——

第一问——真的吗?(不懈质疑,对“想当然”的不断追问)可以想到:“葛优躺”真的是带有负能量的吗?生活的高强度、快节奏真的一定要以自黑、自嘲的方式来缓解吗?“葛优躺”真的只是一个娱乐性的话题,而不是一个关于工业社会人们生存状态的严肃问题吗?

第二问——对了吗?(包容异见,对世界的非独断认识)世界是多元的,答案往往并不唯一。当我们在纷纷转发“葛优躺”来减轻我们的压力的时候,可以想到:这是本国网民的一时兴起还是集体的共鸣?国外青年是怎么看待“葛优躺”的呢?他们又在玩哪些互联网创意呢?(查网络可知,“葛优躺”网络创意在国外遭嘲笑和恶搞,国外青年们更热衷于如“Bookface”“晒光阴”等积极的公益活动,以呼唤人们热爱读书、珍惜亲情等。)

第三问——最好吗?(力行担责,在多元中选择相对最合理的,以审辩式思维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真理”)当认识到中外青年不同的网络创意后,我们可以想到:为什么中外网络创意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两种不同的方式能否以孰优孰劣评判?外国青年对中国创意的不认同,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网络创意的肤浅?

沿着这样的三问,不断思考,对“葛优躺”社会意义的开掘就逐步走向深入了。如果将自己的思考进行整合,就可以形成论述较为深入的小语篇。

试看一则学生习作:

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被敦促着前进的步履匆匆,也正因如此,内心对于安逸宁静的期冀,也日益趋于极端化。原本安宁美好的愿想成了胸无大志、安于现状的颓废放空。突然爆红的“葛优躺”就是其形象写照。(第一问——真的吗?不懈质疑,对“想当然”的不断追问)

而正当我们疯狂转发“葛优躺”时,外国同侪们却奇思妙想地晒出了他们自己的网络创意:和书本融为一体的拍照活动——“Bookface”、和亲人们在几十年前拍过照的地方以同样的姿势再拍照的“晒光阴”……两相对比,可谓惊心;孰优孰劣,不言自明。国外的活动比我们多了些文化底蕴和温情感性,而“葛优躺”,则是一种人们茶余饭后的简单笑料,抑或反映了国人在忙碌节奏中内心的向往。(第二问——对了吗?包容异见,对世界的非独断认识)

追本溯源,各国国情、社会背景大相径庭,网络创意的走向也会随之不同。咱中国人从小就开始承受各种压力,比成绩、拼高考、找工作、升业绩,远非生存压力较轻的发达国家青年可以想象,借助网络宣泄一下压力,也是一种解压的方式。再则,日新月异的改变与前进本就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经历的征程,如果在开放时带来了些后退,我们会接受,进而反思、进步,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会任由人类懒惰的劣根肆意疯长作祟,也不会放任一些网民趁机打压“中国式”。差异的价值在于启发和完善,网民个人如果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改变以传递健康美好生活的愿望,正能量的传递会更持久且深入人心。即便在劣势的条件下,即便在浮躁的风气里,我们的创新、创意也要绽放出属于中国的璀璨光芒!(第三问——最好吗?力行担责,在多元中选择相对最合理的,以审辩式思维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真理”)

同学们不妨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用“黄金三问”去追问,去思考,让“黄金三问”成为自己的思想武器,那么,就能期待自己的论述文不断走向理性和深刻,乃至走向新颖和独到。

猜你喜欢
力行葛优批判性
“力行近乎仁”主题作文写作指导
“葛优躺”让葛优赚大了
葛优一句话怼空谈者
身体力行
学校党支部构建力行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婚姻里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