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客游记文本、旅行攻略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分析

2018-09-27 12:09黄雅音
大经贸 2018年6期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出国游已经成为时下热门的休闲选择。在众多选择中,泰国作为东南亚的旅游胜地一直成为内地游客的首选。然而,在出国旅游时,由于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国人通常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本文以中国游客的“清迈游”为例,从各大游记发布平台中获取分析文本,主要对中国游客“清迈游”做认知偏差及其成因分析。

【关键词】 中国旅客 攻略 认知偏差 清迈游

清迈是地处泰国北部非常著名的城市,每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在此驻足,炎夏将至,这座小城的故事亦是纷繁多彩。2016年,去哪儿网发布《85后赴泰国旅游报告》,报告显示,清迈冥想深度游成旅行新宠,针对主导人群的选择和数据报告结果,本文以2017年中国旅客清迈行的线上文本为参考,分析中国旅客游记文本、旅行攻略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及其成因。

一、文本内容基本概括

本文文本内容来源主要通过“马蜂窝”网站的清迈旅游攻略,从搜索结果看,该网站上关于清迈游的文本记录近3000条,其中,按搜索热度排序,作者整理出如下表格:

二、认知偏差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以上四副图表分别体现了国人前往清迈进行义工旅行、自驾游、家庭出游、文化旅游的旅行纪实和旅游攻略,通过上图呈现的文本内容进行单项对比和交叉对比,可以发现国人旅游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

首先,Survivorship Bias (幸存者偏差)。通常,人们所获得的有些信息可能会因为信息的提供方相对缺失,而使得由这些信息得出的结论缺乏普适性。但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从而把获得的信息过度概括。

从抽取的样本游记来看,清迈旅游成行前大多数国人会做好旅游前期攻略,主要针对一些常见现象,如小费收取,风俗习惯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获取大都由去过当地的朋友告知,或是网络攻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等的获取。在游记文本中,常出现“清迈之行 ,‘那些没想到的事儿”,例如“没想到泰国并不是一个小费国家”、“没想到车速如此之快”、“没想到此古城并不适合步行”、“没想到喝酒有时间限制”......这种“没想到”的多种表现便是信息渠道相对较少而出现的。国人对于境外旅行,更多习惯的是他人的信息依赖和自身的外出经历。“身边的朋友去过都说好”、“问问那些去过的人”、“国内也就这回事儿”是我们的一种依赖习惯,对于网络信息没有及时求证,对纪录片缺乏兴趣,“听说”便成為了自我学习的一种借口。从别人的经验里学习,不免会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当下盛行的各种“网红美食”也利用了类似的心理,通过零散信息的炒作来加深人们对某一热点现象的趋同。总结而言,这种认知误区来源于国人自身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大众趋同心理和缺少“求证”精神。

其次,Mere exposure effect (曝光效应)。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就好比外国人看了华人电影觉得中国人都会“功夫”,国人看了泰国皇室的庆典后也很会认为大象就是泰国人民的交通工具。

提起泰国,国人对泰国旅行产生兴趣可归因于徐峥导演的作品《人在囧途系列之泰囧》,影片以幽默的视角呈现了泰国的风情。其中,主角宝宝的旅行清单成为泰国旅行的必备,例如种健康树、骑大象、做小鱼spa,打泰拳等,其重要程度堪比“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理状态。当下国人出行首选自由行,然而“自由”的背后又被贴上的必要标签。攻略中要去某某餐厅打卡、某地一日游亦成为朋友圈中的晒照常态。虽然电影宣传了泰国的人情世貌,但比起体验,国人出行更多的是为享受和物欲满足,这其中不免为两国国民带来一些不便和误解。值得一提的是,当今影视媒体、社交网络也存在着一些报道失实的情况,这会给国民的出行会带来一定的认知误区,比如常见的标题党,对泼水节等民俗风情的过度刻画。

再次,国内外旅游环境、人文差异会直接导致国人对出境游的认识误区。义工旅行,即所谓边打工,边度假的旅行方式,这在国外已经相对成熟了。国人对旅行的定义还是相对保守,一次出行,需要准备足够的金钱,需要有好的向导,更多时候因为自身的“规矩”,我们无法欣然接受旅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且也由于中国护照的局限,还做不到事实上的,更多元的出境旅行。当然,时下对外自我表达的途径很多,其实,旅行不必拘泥于物质标准,一次有创意的众筹可以解决机票问题,旅途中的直播更会给看客分享和传递出行的快乐。互联网作为一种最便捷的个人对外传播途径,还有更多可供利用的空间待国人开发。

最后,关于旅行团的认识误区,这主要体现超低价、“零团费”旅行团的旅游项目上。从最近一段时间来看,泰国政府对入境的中国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持警惕的态度。这些来泰国旅游的中国团,通常在旅行团筹备期以低廉的报价吸引游客,甚至做了许多诸如包食宿等方面的允诺。但实际上这些多为购物团,到了目的地,中国游客通常实则被迫花了许多不必要的钱。虽然这些大量的旅行团在泰国消费,但中国游客“买买买”的行为并不会对泰国旅游经济做出突出或较大贡献。这其中不难看到一些负面情况。“一些中国游客在国外旅行时,还是没有办法适应当地的文化与风俗”,一位30岁的上海游客说到,“但是一些出境游的不文明现象经过媒体的报道和人们的口口相传,已经为更多人所熟知。中国经济崛起得非常迅速,但是社会的文明程度并没有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 张高军,李君,轶张柳. 华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基于游客网络日志的文本分析[J] .旅游科学,2001.04.

[2] 张文,顿雪霏. 探讨大陆游客对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基于网上游记的内容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

[3] 高静,章勇刚,庄东泉. 国内旅游者对海滨旅游城市的感知形象研究——基于对携程网和同程网网友点评的文本分析[J].消费经济,2009.03.

作者简介:黄雅音(1993—),女,壮族,广西南宁市人,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单位: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专业,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