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 展示中华文明

2018-09-28 15:15李刚
文物天地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句丽博物院藏品

李刚

吉林省博物院,原名吉林省博物馆,1951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52年在松花江畔的吉林市正式开放,1954年随省政府迁至长春市。博物院位于长春市永顺路1666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是直属于吉林省文化厅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历史艺术性综合博物馆,藏品以各时期历史文物和书画陶瓷等艺术品类为主,文物藏品超过10万件,珍贵文物近2万件。藏品包括书画、陶瓷、古籍善本、萨满文化、抗联文物等近30个种类,其中以历代书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考古出土品以及部分陶瓷、清代服饰、萨满文化文物、近现代抗联文物等较为突出。

一、书画藏品体系完备,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境界。自20世纪50年代建馆以来,经过历代博物馆人的努力,吉林省博物院书画藏品不断丰富。尤其是60年代初,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为博物馆征集和捐献了一批极有分量的书画作品。当时书画市场上的作品质优价廉,分管文化的省领导宋振廷,每年拨出专款组织博物馆专家到北京、上海等地,收购了大量古今书画。时至今日,当日征集的这些书画作品仍是博物院书画藏品的主体。目前吉林省博物院藏有古代书画两千余件,近现代书画五千余件,其数量和质量都在国内省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

在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数千件书画中,有三十余件清宫旧藏、《石渠宝笈》著录的历代珍品。北宋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为所知存世苏轼墨迹中字数最多的一件(六百余字);南宋杨婕妤的《百花图》卷,是存世最早的女性画家作品之一;金人张瑀《文姬归汉图》卷、元代何澄的《归庄图》卷,均为存世孤本;明代董其昌的《昼锦堂图并书记》卷,是董其昌青绿山水精绝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董其昌”;元代张渥的《九歌图》卷、清代丁观鹏的《法界源流图》卷等,为世所罕见的珍贵文物。

古代书画收藏以明清书画较成体系,各时期、各门派的作品基本齐备,有些还颇具代表性,如吴门画派文徵明的《树下听泉图》和《清秋锦障图》、仇英的《煮茶论画图》,嘉兴派项圣谟的《松涛散仙图》,武林派蓝瑛的《丘壑飞泉图》,明末具有開创性的人物画大家陈洪绶的《白衣罗汉图》,清初四僧中髡残的《寒林待客图》,金陵八家中龚贤和胡慥的作品,新安画派中查士标的作品,扬州八怪中金农、李鱓、罗聘的作品等。

明清和近现代书画扇面及成扇精品一千余件,书札二百余件,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质量精良,十分罕见。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溥心畲等近现代书画大师的作品收藏也颇丰富,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并称“南张北溥”的张大千和溥心畲的作品,在国内收藏和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在国内各大博物馆多次交流展览,效果甚佳。

二、吉林出土文物特色鲜明,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吉林省博物院藏考古出土品,以高句丽、渤海和辽金文物最具地方特色。高句丽政权在吉林省存在的时间是公元3年至427年,大约相当于中原的汉魏两晋时期,集安境内国内城和丸都山城是其都城。渤海是粟末靺鞮建立的地方政权,与当时中原唐王朝的关系十分密切。吉林省境内高句丽、渤海时期的墓葬和遗址十分丰富,辽金遗迹遗物更是遍布全省,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构成博物院藏品的另一个特色。

作为历史上的高句丽王朝故地,吉林省境内出土的高句丽系列文物主要包括生产生活用品、建筑构件、壁画和马具、兵器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反映了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至427年移都平壤期间,高句丽王朝的社会发展及生活习俗状况。渤海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墓碑、玉器、鎏金器、雕砖、瓦当等,反映了渤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特别展现了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贞惠公主墓碑尤其具有极高研究价值。造型独特、烧制精美的刻花白釉瓷系列及紫定等,则反映了金代定窑发展的极高水平,是研究金代定窑瓷器的珍贵资料。

三、其他类文物精品众多,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院藏品中,宋代汝窑洗、官窑贯耳瓶、“松风清节”七弦琴等,是传世文物精品。东北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当时使用的生活用具、战斗武器以及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等,数量和质量都很有优势,突出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对全国抗战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服务工作

自1951年建馆以来,吉林省博物院积极开展文物研究工作,利用馆藏文物资源和研究成果,先后举办各类陈列展览800余个,其中“黑土军魂——东北抗日联军军史陈列”荣获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编辑出版各类专业著述758篇(部),7承办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三十余项。常年举办的送展下乡、公益讲座、奇趣博览大课堂等活动,更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赞誉,体现了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吉林省博物院还创新文物保护和利用形式,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开展了全省博物馆展览(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的全省可移动文物数据,着眼于可移动文物综合管理和面向社会服务两个方面,有效链接各博物馆,打通线下展览与线上信息服务渠道,实现“互联网+博物馆”生态圈,建成省域文博大数据。当前,收录全省馆藏文物数据60万余件(套),公开珍贵文物数据1.7万余件(套),真正实现了与一普成果的无缝对接。2016年,该项目案例被收入《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17年10月,《中国文物报》整版刊发了项目建设成果。该项目作为“互联网+中华文明”优秀案例,在全国具有率先示范作用,成为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发布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实践者和先行者。

伴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吉林省博物院将以文化兴国战略为指导,以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己任,不断丰富和深化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为发展吉林省的博物馆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高句丽博物院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罗妍妍藏品欣赏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