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于粪土之中,“我”为什么还要活着?

2018-09-28 05:27唐中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教育启示生命意识解读

唐中云

〔关键词〕史记;解读;生命意识;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4-0079-02

连续两个星期我一直在读《报任安书》,内心被一种情绪萦绕,久久不能散去。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关于太史公的这封书信。这封书信带给我的思考太多了。写什么呢?我看见书架上那本《活着》,顿时想到了一个特别普通而又贴切的标题——“幽于粪土之中,‘我为什么还要活着”。

我想这个烦恼困扰了太史公很长时间,后来他终于说服了自己,但是他肯定忍受了很多人的质问,你当初为什么不死呢?死了就不会受这份罪了。太史公无法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向别人诉说,而且当时也无人听太史公诉说。“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向谁去说呢?谁会听我呢?

是的,终于有个理由写封回信了。我们可以想象太史公很长时间无人和他交流了。司马迁是因为替李陵说了话,就以“诬上”“沮贰师”的罪名被皇帝判了死刑。因为《史记》还没有写完,所以他申请用受宫刑来代替死刑,出狱后做了汉武帝身边的中书令,负责收发管理文件档案。这样的人,大家一是认为他得罪了皇上,要远离他;二是觉得他缺少骨气,居然宁愿做太监也不愿死,苟且偷生,让人不齿。太史公内心的痛苦无从向人诉说。征和二年,太史公的《史记》已经写完了。这时,任安在狱中来信请太史公替他在汉武帝面前说说好话,救自己一命。任安是谁呢?任安其实是汉武帝跟前的红人。他担任北军使者护军时,戾太子和丞相刘屈氂在长安城里大战,当时汉武帝在甘泉宫,不知此事。而任安接受了太子的任命,却在这场战争中持观望态度,后来被汉武帝以“持两端”的罪名下狱。汉代都是在秋天到冬天处死死刑犯的,现在已经到了冬末,也就是说任安很快就要被执行死刑了。此时,司马迁已经写完了《史记》,太史公心中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也已经心无所惧,所以,司马迁决定在给任安的回信中表白自己忍辱含垢、屈辱苟活的心路历程。

第一,“我”如果此时死,“我”因主持公道而被判死刑,如此就死与蝼蚁无异。

在《报任安书》中,作者写自己和李陵并非平素相处很好,没有一起喝酒聊天的交情。“我”之所以替他说话是因为“我”观察他平素待人很有风范,有国士之风,而且能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生死。再者,之前攻打匈奴确实立了大功。这次失败军力相差悬殊,援兵不到,战败也是正常的。此次投降说不定是为了日后找机会报答汉朝。如此就被因“诬上”和“沮贰师”将军的罪名下狱判了死罪。因此,如果“我”就这么死了,不就证明了汉朝的法律很刻薄寡恩?“我”的拳拳之心,君主一点都不知道,而且他人也不能了解汉武帝的为人。

第二,“我”如果此时死,作品中就少了一份人情的淡薄、人性的脆弱的慨叹。

“我”本可以出钱免死,按照汉代的法律出钱50万可以免死一等。可是“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意思是说我家贫穷,家里的资产不够来自我赎罪,我交往的朋友没人救我。我身边的亲戚,没有一个人替我求情。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悲哀。这里的朋友也包括任安。当初我下狱时,你正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你怎么不替我求求情呢?如果我就此死去,人们于世态的炎凉不会增加一丝的不满,也无人感受到我内心的悲哀、人性的脆弱。是的,人们怎么去赞美魏公子的急人之困的情怀呢?人们怎么去责备苏秦的嫂子妻子们的前倨后恭呢?如果太史公死了,中国文学史上将会缺少多少精彩的描写和议论甚至批判。

第三,“我”如果此时死,只能是对责任和使命的逃脱。

太史公在《太史公自序》里写道:我父亲说了,“‘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傳》,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我”答应父亲要写一部如同《春秋》一样的《史记》,我怎么能推辞呢?如果我如此就死,实在有愧父亲的嘱托,功亏一篑。太史公说:“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我的《史记》正开始写,还没有写完,恰恰遭受此祸。我惋惜《史记》还没有写完,因此接受宫刑这样极其羞辱惨痛的刑罚我也没有丝毫生气的神色。我没有选择死,而是选择了比死艰难一万倍的活。这是对我的责任和使命的坚守。而我如果当时死了,恰恰是对责任和使命的逃脱。

第四,“我”此时的死只能是无能者的寂寞归宿。

只有活着才是为自己正名,只有活着,才能由一个普通死刑犯而变为一代良史,后世史家之典范。所以,尽管受宫刑会感到屈辱,那也要勇敢去活。“我”不是怕死,“且夫臧获婢妾,由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是的,死并不可怕,活才真正可怕。因此,要隐忍含垢,勇敢去活。为什么活更可怕呢?我们看看太史公用了哪些词来形容宫刑吧?他说自己受了宫刑为“身残处秽”“大质已亏缺”“垢莫大于宫刑”“亏形为扫除之隶”。这样的屈辱,一般人都受不了,何况是慷慨之士呢,还是想为祖上增光的人士!而如今“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我如果伏法被杀,就如同九头牛丢了一根毫毛,和蝼蚁有什么区别呢?“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我希望能写成此书,藏在名山之中,传到都城中去,传给真正理解它的人。这样,就可以补偿我前面受辱的所有债务。即使一万次被杀戮,哪里还有什么后悔呢?是的,现在死去,只是宣告自己是无意义的懦夫。而唯有活着把《史记》写完,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如同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一样的思想家,也唯有成一家之言,才可为自己正名。唯有成一家之言,才是真正的勇敢。

现在很多孩子遇到点挫折就不想活了,其实这是太轻视生命的价值了,太缺乏刚建的生命意识了。这篇文章可以给孩子们补充钙质。手机被没收、作业没完成、考试没考好,这些挫折实在很小。下面我们看看刚建的生命意识里应该有什么东西。

刚健的生命里要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这是生命的根基,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要有自己的使命意识,还要有隐忍的气度。没有隐忍,磨不出好的心性。这是生命的必要磨砺,还要有急人之困的风度,谁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刚健的生命里还要有弘毅的精神,要让自己的生命给他人的生命带来抚慰、带来温暖、带来力量、带来借鉴、带来影响。“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我陷入粪土之中却不拒绝的原因是我遗憾我的私人心愿没有完成,我痛恨自己死了文采不能流传到后世。这就是太史公的答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斯基曾说:“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度过一生,要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贡献,留下稳立于花冈岩石上的、高高矗立的楼房,留下郁郁葱葱的茂密的林木和硕果累累的苹果园。”

本篇教育箴言:

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我希望能写成此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真正理解它的人,传到都城中去。那么这就可以补偿我前面受辱的所有债务。即使一万次被杀戮,哪里还有什么后悔呢?

提示:忍奇辱以成大义,写巨著而留芳名。何悔之有?

注:此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即将出版的《孩子还是富养的好》一书。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4)

编辑/肖亦华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教育启示生命意识解读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数字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启示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纽曼的大学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