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国际化研究

2018-09-28 10:36李贤红
东方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国际化留学生大学

李贤红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不仅是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更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秦隽,2014)。国际化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国际化水平已成为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成为高校排行的重要指标。

一、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人才成了新时代最有价值的资源。这就要求大学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改善地球生態环境,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国内外学者对大学国际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关键词是“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与氛围”。

毕家驹、黄晓洁(2012)认为,中国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多元的文化主动融入中国大学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去,将大学全面提升为国际高水准大学。

杨福玲(2011)在其博士论文《大学国际化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影响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维度及要素,五个维度是大学国际化理念、大学国际化战略与规划、大学国际化政策与管理策略、大学国际化支撑条件(资源与机构)以及大学国际化绩效。

赖铮(2013)经过研究,得出了中国高校国际化的十个指标特征:教育理念的国际化,研究成果的国际化,英语的国际化,语种的国际化,教学目标(本土学生)的国际化,本土教师的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国际化,高校网站内容的国际化。

综上所述,大学国际化是大学创造知识、培育人才这一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形式,它不仅是将国际化的维度融入大学各项工作(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过程,还是大学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的必要手段,更是大学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机遇。对中国的大学而言,国际化发展不是全盘西化,而是在保持中国大学的国家特色基础上的面向国际高水平的发展。大学国际化包括教育理念的国际化、人员构成与交流的国际化、教学的国际化、科研的国际化以及管理运营的国际化(张妍,2012)。其中,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是基础,管理国际化是国际化成功实施的保障。

二、高校管理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一些高校师生已深刻体会到学校管理的国际化已滞后于教学、科研和师资的国际化,学校行政机关的管理理念及体制机制无法为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管理政策和机制、留学生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管理队伍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国际化的发展。

(一)学校的国际化配套政策与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有些高校从上到下都已经知晓国际化战略目标,学校相关部门可能每年也在制定明确的国际化行动年度计划,但是是否对此进行绩效评价就不得而知了。学校鼓励教学、师资、科研国际化的配套政策和管理策略还不够完善。

(二)留学生管理职责不清,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外事处、国际教育学院与各专业学院在国际事务处理、留学生教育和培养方面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国际教育学院负责留学生招生和学籍管理等事项;专业学院负责学生培养,但是对于留学生尤其是本科留学生的选拔录取没有任何话语权,导致本科留学生大多数来自韩国,学生的中英文基础都不足以适应相应的中英文教学,给培养教学造成了诸多困难和问题;留学生的延期毕业现象严重,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国际教育学院与各专业学院的联络沟通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留学生管理上的漏洞以及“踢皮球”现象。

(三)英文版教学管理系统缺失

虽然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但是学校相应的配套系统还没有跟上。学校没有英文版的教务管理系统,留学生无法便捷地在网上选课以及查看教学信息,这是阻碍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最大瓶颈。此外,学校还没有独立的留学生档案管理系统。

(四)学校后勤保障和服务跟不上国际化的步伐

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均无法为海外兼职教授及留学生提供一流的后勤保障。如学校外籍专家公寓资源紧张,缺乏国际一流高校通行的一些资源和服务,如开放的讨论室、全天候供应的简餐服务。

(五)学校管理队伍国际视野不足,国际化素养不够,国际化相关培训欠缺

整体而言,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意识较低,现有的工作能力无法为国际化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进而导致一些国际化目标及任务无法融入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中。

近十几年来,一些学校也很重视管理队伍国际化建设工作,每年都提供干部境外培训项目,这些境外培训对提升管理干部国际视野,了解学习境外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并借鉴运用到自身管理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因其规模和对象有限,加之学校缺少相应的后评估机制,这类境外培训学习交流对于大学管理队伍整体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还是“杯水车薪”的。

(六)校园文化的国际化氛围不够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必须重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微礼仪”,如见面问候、排队等候、公共场合秩序等。目前的很多高校还无法让人感受到国际化已经渗透在校园的角角落落,视觉系统国际化不够完善,校园里多元文化的氛围不够浓厚,留学生和本土学生交流的文化活动不够丰富。

三、高校管理国际化对策和建议

高校管理国际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做保障;其次,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的管理队伍。只有解决了学校目前管理国际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出对策和建议,并加以落实改进,才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在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使之与国际接轨。

1. 推进实施有利于强基础、大团队、广交叉的学术组织发展的管理架构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赋予院系在教育教学、学科与队伍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更多自主权,同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服务支持。健全跨学科研究机构发展机制,创新研究机构管理方式,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学者潜心从事基础研究、有利于学者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技活动、有利于营造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相关配套激励和政策保障体系。

2.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决策管理与服务运行机制。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加强沟通沟通与协调,提高议事决策效率。推动民主管理监督,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师生利益表达机制和建言献策渠道,充分发挥师生(包括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改善行政服务效能,突出服务职能,明晰职责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建立灵活、规范、协调、高效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二)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改革完善留学生教育体制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才有可能逐步扩大海外留学生的规模、提高留学生质量和层次。

1. 厘清外事处、国际教育学院与各专业学院在国际事务处理、留学生教育和培养方面的职责分工,完善海外留学生学籍管理、学业指导、生活帮助、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体系。

2. 制定面向海外留学生的人才培养和英语特别课程计划,设立留学生奖学金。面对目前留学生不太适应中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学习质量与中国学生相比普遍有差距的现状,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中不能一味降低要求,而是要坚持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的有机结合。对于留学生的教育,更需要因材施教,加强指导,鼓励他们向更高学历层次发展。

3.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留学生管理队伍。留学生管理人员首先要兼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实际管理能力,应该对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及传统习惯有所了解,在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尤其是后勤管理上,要根据来自不同国度的留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与大使馆等有关部门协作,提供包括大到出入境、居留,小到衣食住行等的后勤服务。其次,留学生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如外语和电脑操作技能,掌握法律法规知识,留学生管理工作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校纪校规,留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熟知这些法律和规定,并及时传达给留学生。此外,具备管理心理学、管理行为学等相关方面的修养和知识,也有利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设国际化的教学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国际化学生的教育需求对学校的管理从机构设置、课程建设、管理体系都提出了新要求。學校应该加强适应教学国际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选课系统、教学信息发布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科研的国际化也要求学校提供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四)建设与国际化配套的软硬件环境

完善教育教学及图书馆、后勤服务等软硬件建设,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办学氛围。

1. 努力提升和创新图书馆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不断扩大的留学生规模的要求。比如完善图书馆网站的英文界面、研发其他较通用语言的查询界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语言应用能力等。针对居住在校外的部分留学生,学校提供图书馆数据库远程访问授权的技术解决方案。

2. 建立完善的留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有助于为留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后办理各类证明手续,提供准确、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服务。

3. 随着学校国际化办学硬件设施的完善,相配套的软件服务和后勤管理都需要跟上。

(五)建设高素质的国际化管理队伍

高校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亟需一支人员精良具有国际视野和思维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使得学校国际化的战略、规划、目标、任务逐步融入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中去,促进国际化工作更全面、更深入地开展,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1. 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

学校机关和院系的管理人员要提高国际化意识,打破原本只关注国内高校竞争的狭隘意识禁锢,牢固树立教育竞争全球化和教育发展国际化的观念。要有意识地密切关注本领域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工作中培养个人教育管理能力的“全球意识、国际水准、世界眼光”。

2. 借鉴国外标杆院校,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管理模式

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上已有较长时间的实践,尤其在学生培养、科研管理、师资建设与学校管理的国际化方面积累了较多成功的经验。因此,通过学习国外高校先进经验,建立管理人员交流机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校情,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

3. 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素养

管理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首先体现在每个管理人员要具有国际化素养,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相关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外语水平、计算机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学校要重视和强化面向广大行政管理人员的普适性的国际化专题培训,请专业师资结合高校管理国际化涉及的各方面工作设计制定培训主题和内容,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学习,提高整个行政管理队伍的国际化理念和素养,提升相关工作能力。此外,通过出国访问、进修、学术研讨等加大大学管理人员知识更新的力度和对国外教育环境的认知,只有了解国际教育惯例,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国际化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做好服务。

(六)关注校园文化的国际化氛围,重视“微礼仪”

校园文化在高校国际化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大学校园,应该到处弥漫着国际化气息,在关注正式和官方场合的“大礼仪”之外,广大师生员工更关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微礼仪”。所有可能与异域文化打交道的人士,从校领导到中层干部,从教师学生到门卫司机,都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礼仪。不仅如此,从学校门口到食堂餐厅,从行政办公室到教室走廊,都应该设置多元文化的氛围,从管理文件到通知通告,包含的观点必须让不同地域文化的人都能接受。只有“跨文化和跨国界观点和氛围”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所需要的礼仪培训需要推广到高校所有和异域人员和异域文化打交道的成员,甚至是校车司机、食堂阿姨和物业管理人员,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寒暄问候句子,或者简单的单词,或者使用国际通行的手语完成简单的交流。

(七)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列入院系绩效考核

为了在学校乃至院系层面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化工作,学校应该改革院系领导班子考核机制,将国际交流与合作列入院系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指标可以包括:

·国际合作办学(合作办学项目、国际课程);

·国际合作科研(科研项目、主办国际会议、国际专业会议特邀报告);

·中国师生出国交流(教师交流:长期/短期,学生交流:长期/短期,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委员/主席/理事,聘请外国专家或国外访问学者,长期/短期/学术报告);

·国际学生和博士后(学位生:学士、硕士、博士,非学位生:长期/短期、博士后)

中国高校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加强管理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毕家驹、黄晓洁. 中国大学国际化的挑战和应对[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年7月第28卷第4期,49--57

[2]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杨福玲.大学国际化发展与管理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4]赖铮. 中国高校国际化的诗歌指标研究. 全国教育“十二五”规划部分研究成果

[5]秦隽. 国际化形势下高校管理的新视野.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www.jyb.cn 2014年04月21日第10版

[6]张妍. 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2年01期

猜你喜欢
国际化留学生大学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活动预告
至善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