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指向

2018-09-28 10:36廖燕平
东方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美学文学高中语文

廖燕平

摘要: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语言文字本身?毫无疑问,新兴的文学鉴赏方法能够给予我们教学者很好地指导,但这种鉴赏方法是什么?怎样才能有效的指导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呢?本文就这些问题,分别从“传统的高中语文教与学”、“新兴的文学鉴赏是什么”、“高中语文教学和新兴的文学鉴赏方法之间的联系和交汇”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美学传统;语文教学

一、传统的高中语文教与学

1、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没有采用有针对性的备课思维,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么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

(二)对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性及发展人的潜能的意义不够,尤其是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这些篇目往往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比方说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还有我们的唐诗宋词,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无不让人热血沸腾。但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学生的知识构建、创新意识究竟去了哪里?

2、产生以上教学现状的原因

(一)陈旧的教学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传统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少、空间少,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而这种教学仅仅是一种告诉,没有给学生体验、探究和感悟的空间,这样一来就抑制了学生自主发展的个性。

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能力欠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不强,作为人类沟通交际最为根本的语言文字,在课堂上根本见不到那种所谓生动活泼的氛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只好自己讲,让学生听,以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应试教学对教师教法变革产生的负面影响。

当外界依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好坏、教师优劣的主要甚至唯一依据时,作为普通人的教师就不能避免用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去教育学生,研究高考题型,做大量的针对性的练习,高中教学一次次陷入书山题海之中,也就是说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式的教与学的形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要想改变这一状况,首要的便是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

究竟要如何改变?翻看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我们不难发现诸多的文学名篇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古文,现在来看看现代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先生的《祝福》等等,语文教材的编排有明显的文学偏向性,甚至可以说我们的课本就是文学名篇的一个集合。既然如此,语文教学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学鉴赏活动的过程。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曾说过:“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水乳交融,使二者互相促进,使语文教育达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第二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

二、新兴的文学鉴赏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和文学美学家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这一概念,并且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新兴的文学鉴赏方法。它的理论的核心是读者是文本阅读的主主体和中心,文学作品是为读者的阅读而创作的,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不是作者首先预设的,而且是不定的,变化的,因此,只有通过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来实现。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要寻找文本中的“空白”或“不定点”。

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严格的明确了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教学设计的拓展点也是学生。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的养成,从这一点来看,接受美学和语文教育殊途同归,概念虽然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实质是想通的。让接受美学这一美学指向指导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将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爱上语文这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着不仅有利于改变我们的语文教育现状,更符合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三、高中语文教学和新兴的文学鉴赏方法之间的联系和交汇

以“课本”为本,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奉行的准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的学生把课本里面的文章背的滚瓜烂熟,但语文成绩却一直上不去,这就是方法出了问题,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怎样贯彻我们的文学鉴赏方法呢?

(一)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大胆想象、质疑

文学文本的解读强调的就是以读者为中心,一篇好的佳作是要靠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才能体现。就如金振邦先生在作品中写的一样,“文本本身的价值和视野是有限的,而读者具体化的结果和填充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则是无限的,读者的视野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都是平等的,只是分工有所不同罢了。教师的作用不是单纯的教,而是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去组织、引导,共同找出文本中的“空白”或“不确定点”,大胆地想象、质疑,形成学生自己的阅读个性。有棱角才能显现出语言文字的魅力。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发现文本的美这才是高中语文学习的真谛。

(二)尊重学生的批判性继承。

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拿来主义》中写道的一样:“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由于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从而使文本解读的结果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更何况,一千个读者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接受美学最让人赞赏的理念便是在于它鼓励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要迷信前人、专家、权威的判断,要放出自己的眼光,大胆地去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师道尊严不过是世人在犯下错误之后找给自己的一个最好借口。

比如,在讲解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之时,学生之间发生了强烈的争执,有的同学打破了以往对于陶渊明的诸多赞美,认为他的归隐有欺世盗名之嫌,且引经据典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所以陶渊明也仅仅只是空有大济苍生之志却无坚韧之力的读书人而已。”细细想来,这也就是语言文字给予他的创造力。对于学生的这一解释,我想我们应当是该肯定的。毕竟,敢想、敢质疑、敢传承,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更多发展的可能。

总之,作为美学指向的接受美学虽然是新兴的文学作品鉴赏方法,但究其理念而言,它和我们当代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果我们能将它与我们的日常教学融会贯通,那么无论是從学生的角度、教师的角度还是从整个的教育教学的大环境而言,都将是“共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阅读与写作》金振帮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

猜你喜欢
美学文学高中语文
印花派对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纯白美学
文学小说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