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唐诗英译中文化与美感的缺失与弥补

2018-09-28 10:36王清清
东方教育 2018年23期

摘要:中国唐诗在英译过程中出现文化及美感的缺失的现象,以及译者在英译过程中采取的弥补方式。

关键词:文化亏损;美感缺失;弥补

诗歌英译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内涵,还要保持原作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译作问世,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会导致文化亏损,导致原作的美感消失。对此,译者也会有不同的方式来给予弥补。

文化缺失是指文化因素在翻译中所造成的文化意象和文化意义的缺失。造成文化亏损现象有以下三个原因:词语、不同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典故。词语有音美、形美和意美。英译的过程中无法将这三者面面俱到。

不同国家的典故也会造成文化亏损。比如英国的《哈姆莱特》以及中国的《赤壁之战》。再比如说,“牛郎织女银河相望”中的银河则译的是Milky Road,中文译过来则是牛奶路,于目标语读者而言,Milky Road则是一条由牛奶铺成的道路。然而,我国熟知牛郎织女的典故,因而这句诗的意境可以轻而易举的浮现在脑华中。

译者对于文化亏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不承认文化亏损和承认文化亏损。后者对于译文有三种处理方式:一、舍弃源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尽可能完整的表达出源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二、取源语的表达方式;三、“取”“舍”结合,也就是尽可能的将源语文化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亏损的情况几乎难以避免,但我们应尽力在目标语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展示源语文化,对此,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译者来弥补文化亏损的现象。一、对于同种事物不同称呼所引起的文化亏损,我们应该采取“舍”的态度;二、对于同种事物不同含义所引起的文化亏损,也采用“舍”的态度;三、对于典故,也可以分三种方式来处理:①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典故加以注释,也就是采取“取”源语的方式;②源语中出现的典故,我们在翻译时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典故中所想表达的内在含义表达出来,也就是“舍”源语的形式来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作者的所思所想;③保留源语的形式并且加上同位语以及介词短语来展现原文的思想内涵,也就是“取”源语的内容。

面对文化亏损问题无法面面俱到,只能选择恰当适合的方式,试着在目标语言中展示源语言文化。 除英译诗歌的过程中会出现文化亏损的问题之外,会有诗歌美感的缺失。唐诗之所以能够让读者心旷神怡,是因为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所带来的,这样的艺术形象是诗歌的精髓所在,如果诗歌的艺术形象没有了,那么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鹿柴》为例: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Deer Fence

Empty hills, no one in sight,

Only the sound of someone talking;

Late sunlight enters the deep wood,

The green moss shone again.

这自然是一篇很优秀的译文,没有过多的赘述就将源语言的内容表达出来,但是诗歌十分注重意境美,译文失去了这一层意境美。这就使得目标语读者只能明白诗歌的内容,而不能很好的体会到诗人创作时的所看所想,诗人对于字词的斟酌,以及诗人给读者所创造出的意境美。

夏廷德先生说到:由于符号系统的性质(即代码),解释词位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但如果解释者不能在社会和人际网络的基础上理解译员,那么解释就永远无法实现。语言和文化作品。由于没有两个民族有相同的背景,语言交流总是会有一些损失或扭曲。”翻译的过程中,美感的缺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会用到翻译补偿理论来使自己的译文更加完美。

一、词汇方面的补偿

以韩愈的《春雪》中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为例,许渊冲先生对这句诗的译文是:

One day in the spring, flowers bloom, alas!

On the second moon, I am glad to see the grass sprouting.

在第一句话中,“新年”是农历的第一个月的开始。它是春天的开始和春天的开始。新的一年里没有香花,所以盼望在漫长的冬天里春天的人们都很着急。“杜”一词揭示了这种急迫的心情。用“vernal”取代“New Year”,更能够体现这个“新”字是指的新春,而并非单单指春节。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而用“second moon”取代“February”,更符合中国的文化,因为文化中将月亮的圆缺视作每个月的开始与结束。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在这两处做了补偿之后,使得译文的意境美丰富了起来.

二、声音层面的补偿

诗人在创作时会考虑押韵等手法来使他们的作品读起来铿锵有力或是有和谐感。因此声音层面的缺失须用与声音相关的策略来进行补偿。以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的The Golden Sunset 为例:

The cloud-like rocks , the rock-like clouds

Dissolved in glory float,

对于这两句诗,李云启教授给出的译文是:云般的岩啊,岩般的云,飘然呈奇景,教授加了“啊”这个字使得译文读起来铿锵有力,使得读者读起来更有韵律。在声音层面做出补偿,以此来达到弥补翻译过程中美感缺失的目的。

三、形式层面的补偿

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并无需与源语言一一对应,借助形式能够对诗歌的意境起到帮助作用。以美国华裔学者叶维廉教授谈到杜审言的“云霞出海量,梅柳渡江春”,认为与其工工整整的与原文一一对应不如译成:

Clouds and mists,

Out to sea,

Dawn,

Plums and willows,

Across the river,

Spring.

這样的形式独具一格,然而这个译文使得这首诗变得更生动起来。Dawn,Spring单独列出一行,起到强调的作用,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但所表达的内容与原文如出一撤。

种种的因素导致诗歌英译的过程中出现文化亏损,美感缺失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就无法翻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尽力使诗歌的译文更加完美,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邵蓓蓓.诗歌翻译中美感缺失与补偿[J].沈阳:科技信息,2009.

[2]许渊冲.三美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应用[J].辽宁:文教资料,2017.

[3]卢忠雷.翻译中美感的再现[J].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4]梁永刚.唐诗中人称指示翻译之困境[J].甘肃:邢台学院学报,2008.

本论文系2017年武汉东湖学院“东湖未来之星”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唐诗英译中文化与美感的缺失与弥补》 的科研成果(项目主持人:王清清,指导教师:李妍)

作者简介:王清清(1998.6- ),湖北武汉人,武汉东湖学院外语学院翻译专业2016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