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心巧工 金彩辉映

2018-09-29 00:21贺贵明
文物天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景泰蓝珐琅墓地

贺贵明

景泰蓝,又称为“铜胎掐丝珐琅”或“珐琅器”“嵌珐琅”,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在明代的景泰年间(1450-1456)这项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使用的珐琅釉料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晚清《陶雅》一书中对景泰蓝形象描述为“范铜为质,嵌以铜丝,花纹空洞,杂填彩釉,夕谓之景泰蓝,今谓之珠琅”。

关于景泰蓝工艺的起源,史书无明确记载,目前有着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产生于春秋,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产生于唐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外来的工艺,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通常认为,景泰蓝在明代初期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已相当成熟,造型典雅雄浑,纹饰繁富,色彩清丽庄重,成为宫廷中的御用品。景泰蓝工艺发展到了清代,尤其到清代乾隆时期,国强民丰,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为景泰蓝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继承明代景泰蓝工艺的基础上,乾隆朝景泰蓝在器物造型、装饰题材、珐琅色釉和镀金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成为景泰蓝工艺历史发展的第二次鼎盛时期,其产品以工艺精湛、造型丰富、纹饰繁缛、色泽富丽堂皇而著称于世。有人总结为:景泰蓝兴于景泰,盛于乾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景泰蓝制作工艺迎来了一个新的繁荣和发展时期,国家对景泰蓝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十分重视,相继成立了一批景泰蓝制作工艺研究所和制作公司,通过继承传统工艺,开展科研创新,涌现出一批当代景泰蓝制作工艺大师,多次在国际工艺品大赛中获奖,并多次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政府或友人,受到国内外人民的广泛喜爱。

景泰蓝工艺釆取纯手工制作,是青铜工艺和瓷器工艺的完美结合,并大量运用传统的绘画技艺和雕刻技艺。景泰蓝在制作工艺上较繁杂,一件器物要经过上百道工序,经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总结出来主要有六道工序:(一)制胎。用铜作胎,分铸胎和锤打成胎两种。(二)掐丝。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作成各种图案,粘或焊贴压在铜胎上。(三)点蓝烧蓝。在掐好丝的铜胎上,点加上多种珐琅釉色料,一般要一种色料经过三次点蓝和烧制,经8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直到烧到色料与铜丝相平为止。(四)磨光。又称“磨活”,就是将釉料与铜丝不平的地方用金刚砂石将其磨平磨光。(五)镀金。此工序的目的就是防止器物氧化生锈,在器物表面镀上一层金,同时也使器物更加光彩靓丽,增加美感。

安阳博物馆藏有一套民国时期为袁公林制作的景泰蓝器物,系民国七年(1918)专为袁世凯墓地制作的祭祀用品(图一),是民国时期的特制品,可以说是民国时期景泰蓝制作的一个精品。袁世凱墓地又称为袁公林,1916年开始动工建设,于民国七年(1918年)建成。这套景泰蓝祭器共11件,有香炉、烛台、觚、执壶、爵、托盘、熏炉组成。据调查此套景泰蓝祭器由袁林守墓人的后代袁洪于1952年捐赠给原平原省博物馆(现新乡市),后平原省博物馆撤销,又移交新乡市博物馆收藏,1982年元月,安阳市博物馆在袁林举办“袁林袁世凯其人展”时,将这批祭器借来陈列,后移交安阳博物馆收藏。

1.“景仁堂”铜胎掐丝珠瑕带盖香炉(图二、图三)

该器高68、两耳宽55、口径27.6厘米,盖高21.5厘米。覆钟形矮孔盖,盖为子口,狮子盖钮。香炉体为母口,香炉口沿浅绿地金字隶书“景仁堂”“中华民国七年制”,束颈,广肩,鼓腹,两耳呈曲线高高外撇,三足为狮头吞兽足。通体以天蓝色釉为底,遍饰掐丝工艺云蝠纹,器底部錾刻“董理墓地工程处监造”三行九字篆书印章款。

2.“景仁堂”铜胎掐丝珐琅烛台(图四)

共两件。该器高65、最大径28.3、底径23.5厘米。烛台有大托盘,束腰,鼓腹,覆钟形圈足,有底座,大托盘中立圆柱形小烛台,有小托盘,束腰,托盘中束烛插。高圈足及托盘口沿上錾刻云雷纹一周,大托盘口沿宝石蓝地金字隶书“景仁堂”“中华民国七年制”,通体以掐丝工艺遍饰云蝠纹,大托盘外饰两组开光十二章纹,器底部錾刻“董理墓地工程处监造”三行九字篆书印章款。

3.“景仁堂”铜胎掐丝珐琅觚(图五)

共两件。该器高57、口径30、底径23.4厘米。为大喇叭口,圆腹,圈足及口沿上錾刻云雷纹一周,鼓腹两侧开光内饰十二章纹,腹上部浅绿地金字隶书“景仁堂”“中华民国七年制”,通体以天蓝釉为底,遍饰掐丝工艺的云蝠纹。底部錾刻“董理墓地工程处监造”三行九字篆书印章款。

4.“景仁堂”铜胎掐丝珐琅带盖执壶(图六)

该器高44.3、宽30、口径8.9、底径12.6厘米,盖高4.63厘米。有盖,敞口,长束颈,广肩,丰腹稍直,腹下部渐收至底外展成喇叭状,矮圈足,肩部一侧安一龙首曲流,流与颈间用一展翅飞翔的蝙蝠连接,另一侧在颈和肩部装一龙形柄,流和柄以錾胎工艺饰云蝠纹,壶口沿及圈足錾刻云雷纹一周,腹部两则圆开光内饰天蓝底上饰十二章纹,颈下部一侧为浅绿地金字隶书“景仁堂”,另一侧为浅绿地金字隶书“中华民国七年制”,底部錾刻“董理墓地工程处监造”三行九字篆书印章款。

5.“景仁堂”铜胎掐丝珠瑕爵(图七)

共三件。该器高29、宽18厘米,托盘直径19厘米。短宽流,圆尾,圆腹较直,圆底,云蝠纹,高菌状柱,一柱上宝蓝地金字隶书“中华民国七年制”,带状鎏手宝石蓝地金字隶书“景仁堂”,三棱形尖足外撇,腹饰两组圆形开光十二章,以掐丝工艺遍饰云蝠纹。托盘矮圈足外墙錾刻隶书“景仁堂”“中华民国七年制”,托盘底錾刻“董理墓地工程处监造”三行九字篆书印章款。

6.“景仁堂”铜胎掐丝珐琅托盘(图八、图九)

该器高17、口径50.5厘米。大敞口,底近平,狮头吞兽足。鼓腹两边各一狮头衔环,盘内腹浅绿地金字隶书“景仁堂”,盘内心饰一开光十二章纹,盘外口沿下浅绿地金字隶书“中华民国七年制”,通体以掐丝工艺遍饰五彩云蝠纹,盘底錾刻“董理墓地工程处监造”三行九字篆书印章款。

7.“景仁堂”铜胎掐丝珐琅熏炉(图十)

该器高55、顶宽33、座宽22厘米。整体作六棱双层宝塔形,上层饰顶盖,为卵形钮,盔顶,顶六角各饰一龙头,六棱柱形身,铜钱形窗,覆莲座,下层饰器身,亦为六棱柱形,外带廊柱,正面有一莲瓣形门,底为束莲式。钮、栏、板、廊柱皆以錾刻工艺饰云蝠纹,其余部分均在浅蓝底上以掐丝工艺饰云蝠纹,门上为浅绿地金字隶书“景仁堂,”背后为浅绿地金字隶书“中华民国七年制”。

这套景泰蓝祭器上的每件器物均书或刻有“景仁堂”“中华民国七年制”隶书字样,器底部均錾刻“董理墓地工程处监造”三行九字篆书印章款。“景仁堂”是专为袁世凯墓地建造的一座祭祀殿宇的名称,是陵区祭祀的主要场所。祭器为中华民国七年(1918)制作。“董理墓地工程处监造”为建造袁世凯墓地而设立的工程建造机构。

从这套景泰蓝祭器的形制来看,釆用了仿中国古代青铜器皿及古代陶瓷的传统造型,如香炉、觚、爵、执壶、盘等,并且還釆用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形制,如熏炉,明清时期宫廷一直沿用这类仿古形制,一般都是宫廷、王公贵族、宗庙、寺庙使用的陈设品、祭器和礼器,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这套景泰蓝祭器的纹饰来看,云蝠纹、十二章纹为器物的主要表现形式。云蝠纹是清代器物装饰中的吉祥纹样之一,该纹饰最早出现在清代瓷器上,雍正时期开始盛行,以飞舞的蝙蝠和流云组合在一起,构图上有很大的随意性。此套景泰蓝均以蓝釉作地,多种色釉的云纹布满器身,以红、粉、绿、黄釉彩描绘出的蝙蝠纹动感强烈,线条流畅清晰,似在天空中飞舞流动,蝙蝠或正面,或侧面,或上飞,或下飞,整个图案生动传神。从整体上看云蝠纹显得飘洒自然,多种色彩运用恰当,艳丽、鲜明,有无边无际的感觉。十二章纹,是这套景泰蓝祭器的主要纹饰,均以开光的形式来表现,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为中国古代帝王专用图饰,其实就是用十二种图案来表现,十二种图案各有其象征意义,其内容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鼻、藻、火、粉米、黼、黻。使用十二章纹有着严格的规定,这项制度的建立大约在周朝开始形成,史料中有记载,如《周礼·春宫·司服》的解释,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取其明也”;山,“取其人所仰”,取其稳重;龙,“取其能变化”,取其应变;华虫,“取其文丽”(即取其五彩的外貌);宗_,一种祭祀礼器,取其忠孝,有的在上面绘成虎与猿形,虎“取其严猛”,猿取其“智”;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养人”(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割断”(做事果断之意);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背恶向善”,取其明辨的意思。(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卷四十)以上内容只是对十二章纹的基本解释,但在实际使用当中存在变化。只是到东汉初年朝服制度才真正确立,明确规定了使用的范围,并作为制度沿用下来,《后汉书·舆服下》都明确记载:“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縷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以下)七章,皆备五釆……”以后被历代帝王效法,直到袁世凯称帝去世后停止使用,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从这套景泰蓝祭器的造型和装饰工艺上来看,其造型精致敦实,做工精细规整、严谨,相同器形比例统一,反映出工匠的高超技艺,无论造型、装饰及色彩都继承了清代的风格,在色料的运用方面,整器以天蓝色为底,并填饰有宝石蓝、浅绿、深绿、红色、粉红、白色、黄色和紫色,构图严谨细密,掐丝线条整齐明朗,色泽清晰,给人一种淡雅、清丽、庄重之感。但是在色料和镀金的工艺上较清朝时期稀薄了一些,脱金现象严重,这也反映出民国时期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一个显著特点。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景泰蓝工艺发展处于一个低谷时期,宫廷造办处已撤销,民办的景泰蓝制作作坊开始兴起,人们对景泰蓝的需求增强,因而在制作工艺上成本降低,出现了廉价的实用器,开始制作大量生活用品。这套专为袁世凯墓地制作的景泰蓝祭器,是民国时期的特制品,由墓地设立的工程建造机构监造,因而是这一时期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杰出代表之一,为研究民国时期景泰蓝工艺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景泰蓝珐琅墓地
La eterna belleza del cloisonné chino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寻找大象墓地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何谓景泰蓝?
弗得一窥画珐琅
在巴黎墓地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