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

2018-09-30 06:43周晟
商情 2018年41期
关键词:消费金融电商平台

周晟

[摘要]消费金融具有促进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则使消费金融行业获得了更多的优势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分析了互联网为消费金融行业带来的新特点,介绍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业务模式,对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电商平台

一、前言

随着近年来出口和投资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下降,政府已多次在报告中提出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划。消费金融是金融机构针对个人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的信贷服务,具有扩大内需,普惠大众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仅占总体信贷规模的25%,仍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政府对“互联网+”战略的积极推进,互联网技术也为消费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中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不包含房屋按揭贷款,主要指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一般性信贷。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本质上是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消费金融模式的创新,不但保留着为居民超前消费提供信贷支持的核心功能,并且具备了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消费场景化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对各类消费场景进行搭建。通过对客户的身份和社交情况、浏览和交易记录、支付方式等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精准的刻画了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层次,进而创造出符合其消费需求和偏好的场景和金融产品。消费场景化充分激发了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望,也使消费者的权利得到提升,建立起与商家的互动关系,从而实现了消费的人性化和智能化。通过与消费场景进行结合,消费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丰富,在消费过程中更容易被客户顺其自然的接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证贷款资金的专款专用。

(二)覆盖群体更广

传统消费金融受到物理网点的限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情况不佳;互联网消费金融则突破了这种地域限制,凡是在有网络覆盖的地区,消费者均可享受消費金融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互联网覆盖率逐年上升,互联网消费金融得以覆盖到更多用户。

在客户定位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服务于收入高、信用记录良好的优质客户,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则能够服务于收入偏低或征信记录空白的消费群体,如大学生及一些蓝领阶层,也使消费金融服务能够惠及到更广泛的人群。

在产品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通常具有无抵押无担保,贷款额度小、还款周期短等特点,对商业银行高额度、长周期的消费信贷产品充分形成互补,也满足了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三)方便快捷成本低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可通过网购支付环节、手机APP及网页等线上渠道进行申请,鼠标点击或发送短信即可办理,不但免去了办理传统消费金融业务时往返于营业网点的交通成本及排队等候的时间成本,也简化了繁琐的证明材料和手续,使用户体验得到提升。在审批流程上,多数平台均已实现审批的自动或半自动化,通过风控模型对客户的资质进行综合评估,既提升了审批效率,也减少了大量信审人员的费用支出。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在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后逐渐发展起来,以专注于大学生市场的“分期乐”为首的消费分期平台陆续成立;2014年以后,京东、阿里和苏宁等大型电商也踏足行业;各家传统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也不甘落后,纷纷“触网”搭建线上业务,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末,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放贷规模已突破4万亿元。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业务模式。

(一)电商平台模式

电商平台模式指各家电商为在自身平台进行网购的消费者,提供不含现金的商品赊购服务,以及额度较小的消费贷款服务;其代表产品是京东的“白条”系列及蚂蚁金服的“花呗”和“借呗”。凡是在电商平台进行注册并网购的用户均可成为该模式的客户,因此其覆盖的人群相当广泛。

各家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经营的生态圈和具有一定黏性的客户群体,这也为他们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带来先天的优势。这些电商平台将消费金融服务嵌入到网购的支付流程中,使其与消费场景相结合,既能对一些当期收入不足的客户的消费行为起到促进作用,也能使推出的消费金融产品得到广泛的接纳和使用。此外,电商平台还积累了海量用户的相关信息和交易数据,这也为他们利用大数据进行客户定位及风险控制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二)商业银行模式

商业银行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模式较为类似,客户提交贷款申请,银行进行资质审核及授信;主要的差异在于申请流程由线下转为线上,一些过去较为复杂的流程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简化,业务办理更加快捷高效。商业银行模式的消费金融服务主要提供给银行自身的储蓄、理财及信用卡客户,一些无需抵押或担保的消费金融服务在授信额度上会比其他模式更高,但与客户在银行办理业务的多寡及涉及金额的大小有着密切的联系。

商业银行模式的优势在于低廉的资金成本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以及成熟的业务流程和基于央行征信的风控体系,但其所受到的监管和风控限制也更加严格,在灵活性和创新性上较互联网企业稍差。

(三)消费金融公司模式

银监会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指出,消费金融公司是不吸收公众存款,为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2009年首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获批成立,随着试点得到推广,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在2014年后相继成立。以发起人的不同背景进行分类,消费金融公司可分为商业银行背景和企业背景两种类型。

出资主导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是银行布局消费金融市场的另一种方式。这类公司在风控上受到的限制较银行模式更少,审批流程也更加快捷;通过与公司其他股东或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消费金融产品的渠道和覆盖的群体也相对广泛。

以苏宁、海尔为代表的工商企业也通过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涉足行业,使业务更加多元化。这些企业通过条件优惠的消费金融产品带动自身传统产业销量的提升,同时也利用传统产业的基础促进消费金融业务的增长。

(四)P2P网贷平台模式

P2P网贷平台是一种为个人及企业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机构。在消费金融市场中,消费者将自己的消费贷款需求作为项目进行发布,经P2P平台审核后上线,愿意借出资金的投资人根据自身情况对项目进行选择,并按约定时间收取利息;平台则在交易达成后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P2P网贷平台模式具有借款门槛低、交易效率高、覆盖场景广、选择灵活自主等优势,不但为消费者缓解了当期的资金压力,也能使投资人的大量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但是该模式的风险也相对较高,除了对借款人的身份核实和信用评估等难点外,平台出现大量坏账甚至跑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随着针对性监管政策和文件的陆续出台,P2P平台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健康和规范。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模式同质化

我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已经延伸到旅游、装修、教育、农业等多个消费场景中,不同主体针对这些垂直细分市场推出了多款消费金融产品。但是,与主体和产品种类多样化相对的则是产品模式的单一。很多新成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沿袭了现有的商业模式,并没有着力开发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价值的新产品,而是通过更宽松的审核标准对业务规模进行扩张,由此产生的高风险则用较高的贷款利率来覆盖,这也导致市场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二)征信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个人征信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征信体系仍有待完善。信息最可靠的央行征信的覆盖率有限,其数据维度也更多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稍显单一。央行征信的主要使用者是传统商业银行,很多电商和P2P平台的风控体系并未与央行征信进行对接,因此也无法利用其中的数据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此外,多数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借款信息并不在央行征信中体现,这也降低了借款客户的违约成本,导致恶意欺诈现象时有发生。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互联网征信在征信体系中逐渐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八家民间征信公司在2015年作为首批试点被央行公布。由于信息来源不同,各家征信公司的评估方法也千差万别,尚未形成相对一致的标准;不同平台间的贷款信息也并未进行分享,很容易带来过度授信的风险。

(三)融资渠道窄、成本高

除了风控和场景搭建外,资金来源也是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面临的问题。为了满足大量客户的消费贷款需求,各从业机构需要庞大的资金进行日常运营。但是,无论电商平台等非金融机构,或消费金融公司这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均被禁止通过吸收公众的存款来获取资金,只能依靠股东资金、私募基金、同业拆借、银行贷款或P2P平台等资金来源,不但融资成本相对较高,渠道也不够广泛。此外,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风险性较传统金融行业更高,这也进一步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很多中小型消费金融平台由于资金不足,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五、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建议

(一)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互联网消费金融不同类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但在商业模式、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为客户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带有更多附加价值的产品;也应对业务流程中的各环节进行完善,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不断优化客户的体验。此外,还应该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的覆盖范围,在旅游、医疗、教育等更高端的消费场景中推出更多服务,使消费金融惠及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完善征信体系

为了构建成熟的征信体系,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应该打破数据壁垒,增强信息共享。政府部门应公开更多的公共征信数据,使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对客户信息了解的更加全面,从而提高授信的精准度;客户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授信状况也应该纳入央行征信中。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出台关于征信评估的标准,对互联网征信的发展进行指导。互联网企业则应加强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合作,利用自身大数据风控的特点和积累的大量数据对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进行优化。

(三)拓宽融资渠道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一些业绩较好的平台可以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其他平台则可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一些流动性较差的但未来收益稳定的资产进行重组后销售变现,这样不但能增加资金的流动性,也降低了资金成本。政府则需要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给予更多的支持,放宽对各主体融资的限制,并且出台更多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促進行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消费金融电商平台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法律风险分析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基于电商平台的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经济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商平台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新趋势分析
试论电商平台主导的供应链融资
后监管时代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