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聚力

2018-10-08 05:05
长江文艺 2018年17期
关键词:观者油画艺术

专栏主持:

传统与当代,继承和创新,本土与全球,发展与融合。或许,这些都是我们想要传达的。

原湖北美术馆馆长

《梦·中·国》之七 周向林 布面油画 110×110cm 2016年

艺术不是用来认识的,但是,他给我们带来思考。

——康德

《Cloud——Eternal云图永生》范楚婧 鞠腾 装置 尺寸可变2018年

当代艺术并不是需要所有人的掌声。观者面对艺术作品能直接感知到艺术家所表现的艺术张力,并且能引发一些思考,这已经是非常有价值的艺术传达。而美术馆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开放场域,作为区域内的“艺术土壤”,湖北美术馆的“学院空间”计划旨在通过美术馆的公共平台推介新人新作,为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提供充足的“精神滋养”。这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A3艺术计划”的实施初衷不谋而合。“A3艺术计划”立志打造一个面向中国当代艺术新生代力量的平台,在启动四年后,它逐渐成为湖北当代艺术精神面貌的一种表述。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湖北美术学院几代人油画的创作。50后、60后的“传统学院派”艺术家注重对油画语言的现实思考;70、80一代的“新学院派”则侧重于自身的视觉体验;而90后的新生代艺术创作更为开放自由。这些学院派们多元化的艺术面貌,终于汇聚于此,推动一波全新的艺术力。

一 先行与守望

《大市场2》李华 布面油画 130×390cm 2016年

50、60一代的湖美油画人都接受过传统的学院教育,有着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底。他们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个体蜕变,都成为有鲜明个人风格标识的学院派艺术家。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学院派的学术精神,严谨而有序,守势却自如,同时在不断探索油画语言的可能性,将笔触伸向历史与现实之间,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思考。

在周向林的创作体验中,一直思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从上个世纪的《1969年11月12日·开封》到本次展览的《梦·中·国》系列,他的作品都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反映出周向林对历史的解读和对现实的质问。

静物一直是郭正善的创作母题,他在意的是艺术观念的持久性。尽管长期处理同一个主题,但是他的画面却在平和演变之中有新的可能性。参展作品《油画静物五》构图坚实稳定,与有力的物体造型共同营造出和谐的秩序感,而弱化的物体边缘线使得画面更加轻松灵动。

基于对油画语言的自如把握,徐文涛总是能敏感地捕捉到零碎的生活细节。作品《飞了》把独特的人文情怀以“铁臂阿童木”的视觉文本形式表述出来。偶然剖开的木瓜构成宋克静在图式上的独特风格,具有典型的符号化标识。色块的叠加与对比开始有波普化的趋势。

刘剑的画面常选用土黄、普蓝、血红、深绿这类稳重的色彩,强化了绘画语言的重量。从具象写实作品《飞》到近期新作《2018,敦煌》、《绽放,2018》,刘剑对于材料的变化把握得十分精准,严谨、缜密的造型语言又在理性地控制着画面,肌理效果明显但画面却是平整光亮的,技法的玄妙强烈而直接地传达给观众。胡朝阳的《泪眼2008.5.8》也没有以具象再现的形式出现,而是夸张变形地撕裂了汶川地震后的眼泪,拟人化地注入了情感。李建平的《景·观》对不同媒材间的互斥与融合进行表征化处理,抛开刻意营造的氛围,却迫使观者可见真实的世界。

绘画写生观念一直是桑建新在教学和实践中强调的重要模式。《绿道边,从冬天到春天的一片杂树林》就是强调“看到我要画的”“面对面”二元对立的对象性绘画。画面中树木环绕、杂草丛生,层次复杂多变,但他追求的具象表达真实地还原了对象,获得更为广泛的视觉传达。

《盲》丰九川 布面油画 50×60cm 2017年

二 探索与推进

70后、80后的“新学院派”艺术家们与前辈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他们大都拥有多样化的学历背景,知识结构更加丰富,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视觉体验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教条。他们学习却不盲从于西方艺术,更加注重油画语言的本土化发展。他们在传统艺术教育下生长,在逐渐挣脱现代艺术模式的社会背景下愈发成熟,传统与当代的融合促使他们的作品有更丰富的语义。

艾麟的作品《南山悠居》、《春山醉烟》是关于传统山水的图示记忆,他意外地使用油画材料表现烟雨袅袅的景色,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具象与抽象的共存,打破了传统油画的局限。

《record》晏倚天 综合材料 16x26cm×9 2017年

黄海蓉以写实手法持续探讨本土社会的问题情境:《食疗》的背后,人们膨胀的物欲遮蔽了对精神信仰的思考;《智能时代》的飞速发展,压抑人们内心甚至阻隔了人际的交往。画面引发快餐时代下的社会共鸣与反思,更多的可能是无奈与唏嘘。李华的触角伸向最市井化的日常社会环境之中,《大市场2》看似破坏性的笔触是否能观照出更多隐藏于日常生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叶勇的《V》、《未知的臆想》两件作品在创作手法和画面表现上完全不同,但并置于墙面而形成的某种共通性——“面具下的人”“冰冷的肉体”与“人马共身”以微妙的视觉暗示刺激观者,一闪而过的背后,还应有更多的现实语义。

抽象语言是唐骁惯用的技法。他追求自然的几何造型,参展作品《松石绿的刺》、《木方锥》、《铁方锥》挑战了平面到立体的空间叙事转换,谨慎精准地把握色彩关系,展现出多维的艺术张力。谢琦的装置作品《钱=Money,1≠1,硬币系列》也是一种跨媒介的非平面性表达。物欲镜面的多角度折射,背后所隐喻的尴尬是我们无法躲避的个体真实。

《钱=Money,1≠1,硬币系列》谢琦 镜面不锈钢、烤漆 50×63cm×12 2017年

于轶文的《龙升平组画》系列,浓重的黑色气氛着实令人感到压抑沉闷。濒临崩溃的视觉深度体验,处处透露出对当下的焦虑和对人性的呐喊。贾峰关于水墨实验的《云》系列包括架上绘画和纸浆作品,笔触肆意纵横、交错涂鸦,看似潇洒却也隐藏不了暗潮涌动的情绪。有部队经历的胡云峰创作题材直指军人生活,《踏海》并没有过分强调英雄主义,黝黑的士兵背影似乎在诉说枯燥与孤独,令观者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

《Alpha》直白地剖开朱泳思的内心世界——人们苦心经营的虚构世界看似遥远无边,实则近在眼前却是隐而未现的现实。《Untitled》系列同样也是自我意识中不可留存的片段事物的虚构与叙事。

三 多元与跨界

“青年项目COS-J”所有参展的艺术家都是90后,这个群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随性”、“勇于尝试”。本次展览中,年轻一代的作品以架上绘画、装置、影像、纺织品等多种媒介形式出现,但所有的媒介语言都是艺术观念的恰当表达。事实上,由于当代生活的碎片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涌入,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纷至沓来,还在成长的年轻一代自然会呈现出更加个性化的多元艺术面貌。

《智能时代》黄海蓉 布面油画 195×125cm 2014年

丰九川将包含“记忆的图像”进行拼接与重构,叠合“人之初”的独特感受,生成新的“现实的图像”。参展作品《盲》与《E0901》画面中的色块运用极为自如,物像与空间的耦合,串联起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关联。许汉青的绘画也是对图像的二次处理与表达,他的画面时常模糊人的面部,回避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往事》与《谢幕》似乎在揭示某种“规避隐私”的意味,却回应了他内心对人情世故的真实写照。

唐伟的作品《起跑线》《光》《麻雀在唱歌》是以童年回忆的线索来描绘时间的。除了记录回忆之外,他将自己的情绪也宣泄在画面中,以破坏的笔触造成观看的障碍,背后却释放出一种巨大能量。王爽的《石头系列》试图通过色块表达空间视觉效果。准确精致的色彩关系、谨慎微妙的笔触变化,歇斯底里的图像语言给观者带来内心的巨大挑战。

折纸系列是杨新宇一直进行的绘画语言实验,《尚可识别的面孔》在尝试构造自我意识和观念中的艺术样本。张爱力的《现代诗》,将目光投射到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以材料质感的再现“投射”当下被物质过度消费的大众精神。耿天梦擅长于素描造型,参展作品《寂寞像座山》画面中的单色人体简化塑造了人物个性,模糊却高度概括的场景试图更好地引导观者更关注人物本身。

《Details》魏三三 综合材料 37×28cm×8 2017年

《Stay here》将晏倚天日常生活的状态进行“情感切片”,她以蒙太奇的叙事衔接塑造各种可以与观者对谈的角色,期望演绎自我的检讨与警示。吴静的画面色彩轻快,充满甜蜜的梦幻感,《你拥有无数会笑的星星》《给我讲个故事吧,公主能骑鸵鸟吗》用各种有温度的艺术语言触动观者的内心。

《Cloud—Eternal云图永生》是范楚婧、鞠腾的联合装置作品。树脂材料的永生景观与自然生长景观在展厅内并置,形成一种有趣的对照。沙丽娜的《守护》、魏三三的《Details》、朱茜文的《空白梦》、赵胤杰的《线与蓝02》系列等作品都试图借助装置、纺织材料、艺术微喷等跨媒介手段介入视觉艺术的创作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刚刚走出校门,多数青年艺术家还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挣扎前行。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其作品的所谓风格和流派,他们仅仅只是在可观看的艺术中表达自己即时性的直觉与感性,诱发观者的多元思考,从而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探讨。

《飞了》徐文涛 布面油画 130×97cm 2016年

“2018学院空间——A3艺术计划特展”呈现出目前湖北油画发展的一种面貌:首先是老中青代际的梯队建设,这种继承与发展形成了良好艺术生态的循环;其次是新生艺术的蓬勃发展,他们的艺术观念自由开放、表现形式跨界多元,为湖北当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再者是学院与美术馆的“馆校联合”,学院艺术走进美术馆空间,走向公众的视野。综而观之,本次展览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品或关注现实社会,或观照内心世界,或探究观念意识,延续扩散到周围寻求一种共性问题的个体经验,试图使其绘画语言与思维观念及审美倾向同步。正是由于这种经验的独特性使得湖北地区当代艺术更具活力,艺术的表达更加自由,艺术的讨论边界也就更加开阔。显然,观念的多样性传达凝聚成一股全新的“艺术力”。

猜你喜欢
观者油画艺术
一张油画
端午节观龙舟赛
油画《塬下》
油画
纸的艺术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