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技巧

2018-10-09 13:04杨光宇
解剖学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背景音乐解剖学

杨光宇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武汉 430205)

微课[1]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遵循视频资源制作的规律。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2]是微课设计中的关键技巧,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微课建设与应用的逐渐兴起,成为了研究热点。现探讨解剖学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技巧,旨在与大家分享经验,合力推动相关教学改革。

1 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的重要性

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是微课视频制作的前提,凝聚着教师的创意(把传统课堂所授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符合视频传播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让学生在“微电影”的情境里学习知识),反映了设计者对微课的认识、课程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体现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是创设微课教学情境的基础,是赢得良好用户体验的重要保证。正确的视听化处理策略可使微课作品的视听效果震撼,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2 当前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的不足

微课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3],目前有关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技巧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体的指导性,制作的微课视频普遍不精彩,应用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新的资源浪费。主要表现为: (1) 画面主要由PPT课件的图片组成,没有设计小的视频单元、2D和3D动画,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呈现不充分,显得单调、乏味;(2) 台词基本是书本的原文,冗赘、生硬、呆板,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3) 背景音乐与教学情景不匹配,甚至相悖;(4) 过分追求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性,偏离了学习目标。

3 解剖学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技巧

3.1 解剖学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基于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解剖学微课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视听感觉通道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和技能的提升。

设计者要用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视角,将解剖学的教学信息转变为适合多媒体表达的“声、光、电、影像”元素,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有机融合,提高微课的吸引力和教学质量。

3.2 解剖学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措施

3.2.1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设计视听信息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只有做到有用和有趣,才能有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如微课“神奇的阀门——心瓣膜”的开发和制作,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挑选解剖学中学生最盼望解决的一个知识点,并且从学生感受影音魅力的角度对其做视听化处理、设计微课视频的视听信息,学生一致认为值得花时间去点击浏览和学习。

3.2.2 依据可视化原则处理教学信息 视频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信号来传递的,所以微课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把教学信息可视化,也就是把相对抽象的教学文字转换成具有较强可视性的画面信息。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 抽象教学信息的具体、形象化设计: 解剖学包涵很多用文字符号描述和表达的概念,极其抽象,要尽量使之形象化,方便多媒体表达,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地接收信息。教材中有关心瓣膜的文字描述冗长、晦涩难懂,在微课正文讲解环节,设计者通过选用PPT课件的图片[4]、模型,显示三尖瓣与二尖瓣、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还设计和制作动画、视频[5]等,直观展现心瓣膜的,房室收缩和舒张、心瓣膜开放和闭合及心腔内的血液流动,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让微课变得生动、有趣。

(2) 数字、关系、走行和通路的图示化转换: 与数据关系、循环途径、神经传导路径等相关的教学内容,用图示化表达最有效。可灵活使用坐标轴、饼图、柱形图、线形图、表格等,把枯燥的数据关系和抽象的循环途径、神经传导通路转换成图形关系,更加清楚地说清问题。在微课导入环节,作者巧妙采用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的模拟图(图1),展示心在血液循环中的地位以及心瓣膜在保证心腔内血液定向流动时的作用。在微课小结环节,还恰当地使用图表(图2)说明房室瓣及动脉瓣开放、关闭与心室收缩、舒张之间的对应关系等,这些图示化的处理,不仅清晰地阐述了这些复杂易混,难学难记的课本文字内涵,还减少了微课视频的字幕,让画面变得简洁明了。

(3) 教学信息动态元素和流程的发掘: 视频传递的是连续的、动态的图像信息,只有瞄准教学信息中可以“动”的元素和成分,深入发掘符合视频传播特征的动态过程或流程,才能把静态的文字转变成动态的画面。一般而言,解剖学中的实验操作过程、操作技能等,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很容易找到动的信息和“动”的元素。而那些相对抽象、动态性不太明显知识,则需根据事物的时空关系和呈现次序,捕捉信息的动态变化。还有更加抽象、似乎与动态化沾不上边的解题技巧、学科理论等,可从人的思维过程入手,探求信息的动态化特征。根据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的观察线路,作者找到人体的循环系统、心、心的内腔、心室入口和出口以及心瓣膜的呈现顺序;以心腔内血流为主线,按照由此及彼、紧密联动的思路,发现心室舒张和收缩、心瓣膜开放和关闭以及血流路径和方向之间的时空进程(图3);以及跟随视角转换,探寻从心室底部查看半月瓣到纵向剪开心室出口处动脉管壁去直视瓣膜的流程,还使用动态的图标、箭头、线条、闪烁等手法强调内容之间的联系(图4)。这些动态信息的发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令微课作品出彩。

图1 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模拟图 图2 心瓣膜开闭与心室舒缩对应关系图表 图3 心室舒缩、心瓣膜开闭和血液流动之间的时空进程 图4 随着视角转换查看半月瓣的流程及选用的动态符号

3.3 按照语音化[6]要求处理教学信息

声音是微课传递信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主要有解说词和背景音乐,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增强教与学的氛围,还能展现主讲教师的语言魅力,彰显教育情怀。

3.3.1 台词的精心编写 台词是对画面信息的必要解释、说明、提示和补充。与无声的微课相比,有台词的微课更生动、富有感染力,容易被学生接受。应参照画面内容单独撰写台词,文字精练、规范。不能简单复述画面对应的书本文字,否则会有大量的信息冗余,令人乏味、生厌。注意语音、语速、语调、节奏、情感等设计,力求表达自然、清晰感人。

作品里约420字的台词,是从书本上2000余字的专业描述中精炼而来的,还有运用了生活化的语言“心瓣膜长什么样呢?”和诙谐幽默的语句“难怪人们都偏心呢,原来是心长得就偏啊”等,简练生动,寓教于乐,利于学生理解。

3.3.2 背景音乐的合理选用 背景音乐可以衬托教学情境,增强学习氛围,提升整个微课的品质。背景音乐应该与微课的内容相匹配,每首音乐都有其创作的独特背景,也有其要表达的特定含义。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情景、教学语言,可分类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对那些没有台词的微课,就更应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配合文字信息,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弥补无台词造成的缺憾。此外,如果微课中需要使用几段不同的背景音乐,除了注意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外,还要注意主次分明,避免音乐过多引发杂乱。

如作品中片头、片尾的音乐轻快,课堂练习时的舒音乐缓,且对不同神态和语气(如表达疑惑、好奇的“咿”,感叹、惊讶的“哇”)以及心跳和血流等,加用特殊的音效。

3.4 微课视频技术参数标准[7]

主要为: (1) 视频格式统一为WMV格式,压缩采用H.264格式编码(压缩比为102∶1),生成的微课视频为常用的流媒体格式(.flv或.mp4),大小一般不超过100MB,时长不超过10min;(2) 视频码流率: 动态码流的最高码率不高于2000kbps,最低码率不得低于1024kbps。(3) 视频分辨率和视频画幅宽高比: 电脑屏幕分辨率设置为“1024×768”及以下,电脑屏幕颜色设置为“16位色”即可,不用过高;视频画幅宽高比采用标清4∶3拍摄,分辨率设定为640×480;采用标清16∶9拍摄,设定为1280×720;(4) 视频帧率为25帧/秒;(5) 扫描方式: 采用逐行扫描。

总之,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视频的特点,对教学信息进行视听化处理,合理设计视觉和听觉信息,是微课设计的核心技术,也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意的重要体现,此研究能为其他院校解剖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作为新时期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尝试,难免会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技巧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背景音乐解剖学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背景音乐在医院环境中的运用
背景音乐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融合HTML5技术实现智能化教学的运用研究
背景音乐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数据结构课堂上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研究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