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家庭教育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2018-10-09 10:49王梅
现代交际 2018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

王梅

摘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新时期家庭教育呈现的误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本文在积极家庭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培养青少年的积极自我,维护青少年的积极关系,完善青少年的积极人格特质,拓展青少年的积极意义,进而探索出一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路径。

关键词:青少年 积极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125-02

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很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竞争优势,在家庭教育中仍有应试教育为指向的功利化倾向。追求子女学习的高分数,而忽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导致不少青少年自我接纳度低、情感脆弱、意志犹疑、行为失范。同时,青少年生长在互联网社会中,深受互联网的影响,而很多父母面对网络的挑战却力不从心,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不畅,不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而缺失家庭幸福感。因此,必须切实改进家庭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积极家庭教育理念倡导品格与学业并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幸福和品德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心理能力,从而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培养青少年的积极自我

积极家庭教育中倡导积极自我,主要是指青少年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表现为有良好的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对应能力。在积极家庭教育中,父母有示范效应,只有父母不断树立积极自我观,才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积极自我。

(一)采用积极态度,形成积极认知

人的认知风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认知就是用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解释坏事情的发生原因。积极乐观解释风格会将成功归结为内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将失败或消极事件归结为外部的、不稳定的和特定的因素。父母应该拥有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积极的态度,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有积极的态度。面对不满的现状,不是指责、埋怨、冷漠,应该用积极的认知来抵消消极的状态。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指出,“父母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积极认知有助于青少年自信面对成长困境,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更多资源,提高自我满意度。

(二)善于积极表达,保持积极情绪

在积极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积极语言,向青少年积极解释,注重展开积极表达。当遇到挫折,父母鼓励性的语言,会增强青少年克服困难的动力;当完成任务,父母给予肯定和表扬的语言,会激励青少年继续前行。积极表达并不是犯错时,父母不批评,而是要积极批评。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如果父母带着愤怒、强势、压制式的消极批评,只会产生矛盾冲突,而父母调控情绪,积极开展尊重、平等对话,就能化解问题。在取得进步时,得到父母的积极评价,青少年会产生欣喜、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心理健康。

(三)训练积极思维,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攻击反应实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家长的积极思维和积极的行为习惯对青少年起着榜样作用。父母做事不拖延、不懒散、不敷衍,勤恳敬业,认真负责,会在青少年心中树立榜样。父母良好的言行举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因此,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让青少年不断训练自己的积极思维,克服消极思维,使自我的行为习惯能与自己角色的规范相一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维护青少年的积极关系

在家庭环境中,积极的亲子关系是积极家庭教育的基础,会影响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其他重要的社会关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维护青少年积极关系,尤其亲子关系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积极投入,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当前有的家庭中呈现的误区是母亲为了陪孩子学习出现“失去自我的全陪”的现象,而父亲由于太忙没时间,不陪孩子。有的父母在周末抽出时间陪孩子,但是父母成为“低头族”,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陪伴,也不会增进亲子关系。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处于青少年阶段,逐渐长大了,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这种想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青少年虽逐渐走向成熟、独立,但在思想和行为上仍需要父母积极指导。积极家庭教育理念倡导父母要积极投入,并不仅仅是给予物质上的投入,还有精神上的支持。不“低头”,才能敞开心扉,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些。尤其是父亲要回归家庭教育,要专注、沉浸于亲子活动中,去发现孩子的潜能和优势,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积极改变,促进彼此共同成长

不同的青少年,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父母的关系也有不同特点。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随着青少年身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适应。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运用网络接收到各种新信息,而很多父母批评孩子对手机、游戏缺少免疫力,感叹“网络加剧代沟,父母不如网友”“不了解孩子的想法”“父母实在教不了”。没有哪个时代的父母有现在的父母那么感到焦虑、无助。但青少年不可能与互联网隔绝,积极家庭教育倡导一方面,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和正常健康的网络社交能力,尊重、信任孩子;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积极改变自己,积极接受新事物。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学习,共同与孩子探讨合理地运用网络。父母需要脱掉权威的外衣,虚心向孩子学习,走进孩子心里,与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中,共同成长。彼此拥有积极的关系,能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完善青少年积极的人格特质

积极家庭教育以培育青少年积极的人格特质、健全人格为目标。青少年的人格越健全,人生越幸福。

(一)加强美德教育,培养积极品质

积极家庭教育根据积极心理学家在对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時,建立了人格优势的价值实践体系,即VIA(Values in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该体系提炼出了人类本性中的六大美德,即智慧、仁慈、正义、勇气、节制和超越。六大美德分别与个体人格中的24种人格优势相对应。这些具体的人格优势共同构成了个体的积极品质系统,成为个体获得美德的重要途径。积极家庭教育中,相信孩子具有真善美的追求,加强美德教育。摒弃传统家庭教育中父母只重视智育,忽视心理品质教育。父母要树立品格与学业一样重要的教育观。让青少年走进大自然,亲近自然美;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欣赏艺术的美;走进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在丰富的家庭活动中引导青少年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修炼美德,培养积极品质。

(二)发掘优点特质,追求积极成就

积极家庭教育主张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孩子,发掘青少年的优点特质。俗话说“知女莫过母,知儿莫过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应留意观察,孩子的优点特质是什么?青少年自身可能模糊不知,而父母要做好家庭教育,就要去不断发掘孩子的优点特质。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长时间地在个体人格特质中逐渐凸显出来的。可能在某个情景下,可能在与某个人交往中显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帮助青少年发现、培养、利用这些优点特质,尤其抓住首要优点特质。这是对孩子的健康、快乐、幸福影响最重大的特质,使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能增加自尊和自信。合理运用自己的优点特质,积极进取,不断获得积极成就,进而体验学习和成长真正的快乐。

四、拓展青少年的积极意义

把拓展青少年的积极意义渗透在积极家庭教育中,让青少年拥有存在的意义感。青少年通过积极思索和积极实践,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使自己更有活力。

(一)整合积极资源,思索生命价值

积极家庭教育指出建构积极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参与,合作共育。尤其重视家校互助,家校合作。有的父母把青少年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而家庭教育丧失;有的父母又把家庭变为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化。积极家庭教育反对这两种做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学校教育进行积极补充,坚持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同时,积极家庭教育还主张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等积极的教育思想,传承优良的家风、家教;借鉴优秀的文学诗篇,艺术精华,把这些文化经典作为家庭教育的积极资源。亲子共读经典,共学文化成果,既能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素质,又能让青少年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进而崇敬先贤的高尚人格和领悟其思想精华。青少年在感悟他人的生命价值中,思索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

(二)积极实践创新,激活生命力

积极家庭教育强调生活能力给孩子幸福感。青少年已经能在家庭中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和承担一些家庭责任了。但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家里的一切事物都不用管,偏重知识学习,而忽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青少年在家里温习知识,写完家庭作业后,放松休息就是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缺乏生命的活力。

总之,积极家庭教育是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重要理念。当前父母应把积极家庭教育理念融入并运用在家庭教育中,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通过父母对青少年以“积极”为导向,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回归真我,健全人格,让其快乐成长,才能获得持续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爱尔兰)卡尔.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向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3](美)马丁·赛里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集团,2010.

[4]李兆良.积极家庭教育引导父母走出焦虑[N].中国教育报,2017-05-25(9).

[5]孫晓云.新家庭教育宣言[N].中国教育报,2016-12-29(9).

[6]杨咏梅.亲子关系:家庭教育质量晴雨表[N].中国教育报,2017-07-23(2).

[7]刘慧婷,郑林科,王翠玲.希望与乐观:引导人生成功的积极心理力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 13(11).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