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价
——以2017~2018年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报的23所高校为样本

2018-10-12 02:57王宗宗
审计与理财 2018年9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资产

■王宗宗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来,社会对“双一流”的关注度始终不减,在高校系统内掀起一股至上而下的“双一流”建设热潮。然而,国家政策的调整、社会关注的提高、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高校内部人、财、物系统的动态变化等均给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高校要能够审慎评估不同因素对其“双一流”建设和发展目标的影响,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可以说,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与之匹配。内部审计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能及时发现学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尽可能减少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因而内部审计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发展目标之间是一种良性融合关系,是学校“一流管理”的重要推手。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建设性的管理措施是实现“一流管理”的重要途径。

目前,对“双一流”建设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本科论”、“学科论”,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管理论”的观点。周光礼(2016年)认为,学校内部管理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手段。谢维奇(2016年)认为,大学管理与学科建设之间是相互生产的关系。王洪才(2017年)认为,没有一流的大学管理,要实现学科一流几乎没有可能,一流学科和一流管理都依赖于一种良性的机制。CIA考试应试指南2(2014年)中的三道防线模型显示,“一流管理”是处于第一和第二道防线,而作为第三道防线的内部审计能对高校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独立确认,包括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是否达到了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目标。也就是说,从“监管论”角度来看,“双一流”建设不仅要有“一流管理”,还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做支撑。对于审计评价标准,史元(2017年)、常思雯(2018年)等认为,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从审计评价方法来看,大多采用专家评价法、问卷调查法等定性分析方法来设定评价指标权重,或者单纯用定量分析方法直接得出风险评价结果,而采用实证研究,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较少。

本文首次从“监管论”的角度,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构建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对2017-2018年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报的23所高校审计所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管理建议。

二、风险分类及分析

(一)风险分类

对教育部下发的2017-2018年23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所有问题梳理发现,23所高校共存在问题461个,平均每所高校发现问题20.04个。定量统计分析显示,基建管理、事业资产管理、收支管理、招标采购和科研管理等五个领域是重灾区,累计发生263次,占问题总数的67.68%,如下图1。

图1 问题总类定量分析结果

进一步,将所有问题按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责任、主管责任及直接责任三种层面进行分类,其中定性为领导责任的问题439个,占所有问题的95.22%,定性为主管责任为15个,占所有问题的3.25%,定性为既有主管责任层面和领导责任层面的7个,占所有问题的1.51%,定性为直接责任的为0个。同时,将所有问题按经济责任审计中问题出现的类型,这些问题可以划分为政策落实、三重一大、党风廉政、预算管理、收支管理、会计核算、科研管理、基建管理、招标采购、事业资产管理、企业资产监管、内部控制及合作办学及对外投资等13个问题总类,根据各具体问题类型划分为97个问题子类,构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清单(问题总类和子类)。

(二)风险分析

1“.基建管理”类,共78个,占总问题的16.92%,含基建、修缮和后勤等问题,在招标、预算、合同、收支管理、报批报备等领域频发生且影响程度较大。如基建修缮项目违规招标、未履行报批报备手续、未按时竣工结算、超范围超预算列支、提前支付工程款、未按时完工、未按合同付款、合同违规变更及后勤违规收取管理费、违规租赁等,该类问题各高校普遍存在且性质严重。

2“.事业资产管理”类,共75个,占总问题的16.27%,主要是资产产权、资产处置、资产盘点、资产出租(出借)等领域频发的问题。如资产产权不清晰、未及时办理产权登记和权证、资产租赁收入未纳入预算、资产出租及处置未履行报批报备手续、资产出租资金少收或未收、贵重仪器使用未达标、资产安全管理不到位、资产处置收入未上缴、闲置资产未处理、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及未定期盘点等。

3“.收支管理”,共62个,占13.45%,主要涉及专项资金、收费、往来款、支付、税、公务卡等不规范行为,该类问题属于较为常见的传统型问题,各高校普遍存在。

4“.招标采购”类,共44个,占总问题的9.54%,主要是围标、串标、招标过程不规范、招标方式不合规、合同管理不到位、违反合同约定条款、未公开发布采购信息、未执行政府集中采购以及存在招标受贿案件等严重违规行为,问题性质较为严重。

5“.科研管理”类,共40个,占8.68%,主要存在经费报销不规范,科研劳务费发放不合规,外协、外包存在关联交易,未按时结题结账、合同管理不到位及预算、专利等方面问题,该类问题各高校普遍存在且对学校的影响较大。

6“.企业资产监管”类,共37个,占总问题的8.03%,主要是高校校办企业的监管问题,主要有校企无偿占用学校资产(房屋、土地)、校企长期未分红、校企长期亏损未及时清理、校企股权转入未进行账务处理、未制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办法、未及时改制划入资产经营公司、学校投资金额与公司实收资本存在差异以及校企不合规冠用学校名称等。

7“.会计核算”,共30个,占6.51%。存在财务处理不合规、收支未纳入学校预算、多计收入、零余额账户使用不规范、未达账项、对账单未“双签”及银行账户开设等方面问题。

8“.内部控制”,共26个,占5.64%。主要是基金会、二级单位存在内部监管不力,内控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其中基金会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问题。

9“.政策落实”类,共25个问题,占总问题的5.42%。主要是对“八项规定”、“津补贴”、“小金库”政策规定执行不到位。如公务接待、因公临时出国经费、会议费等违规、公款变相旅游、购礼品土特产、违规发放津补贴等,该类问题有政策法规严令禁止,属于“踩红线”问题。

10“.三重一大”类,共23个问题,占总问题的4.99%。主要是基建、修缮、招标采购、校产等领域,对“三重一大”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未经集体决策,决策程序不到位,决策不当,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11“.合作办学、投资及人事管理”类,共16个,占总问题的3.47%。主要是合作办学及对外投资监管不到位引起,其中合作办学有涉嫌利益输送问题以及合作办学学费少收欠缴等,该类问题发生次数相对较少,但是对学校声誉和公共关系造成的影响深远。

12“.预算管理”,共3个,占0.65%。为预算未按规定执行、预算执行率低、预算批复与预算执行不一致。

13“.党风廉政”类,因涉及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对被审计期间发生所属单位干部违法犯罪被判刑而被追责。该类问题虽仅发生2例,但性质很严重,涉及违法违纪案件,因党风廉政问题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对学校声誉影响很大。

根据上述分析,对13个问题总类的97个具体问题子类进行分析,发现所有问题可归纳为三种情形:一是问题次数较多且问题性质严重,如基建管理、事业资产管理、招标采购、企业资产监管、合作办学、对外投资类问题,二是问题次数较少且问题性质严重,如党风廉政、政策落实及三重一大类问题,虽发生次数相对较少,但是问题性质颇为严重,违反的政策法规均为党中央层面,有部分涉及违法犯罪等行为,经济责任定性为主管责任的较多,对学校的自身发展及公共关系影响很大,属于“红线”问题;三是问题次数较多普遍存在的传统型问题,如收支管理、会计核算、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及预算管理等。

三、基于AHP的风险评价与度量

(一)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风险是一个二维概念,IIA将风险定义为“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指出风险的衡量标准的后果与可能性”,简单说就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因此,在进行模型构建时,将这两个维度作为一级评价指标。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则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度量,风险影响程度主要考虑事件本身的经济价值、违反法规的等级和造成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评判。就学校“双一流”建设而言,声誉是学校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那么就风险影响程度而言,在评价体系构建时需着重考虑风险造成的社会影响指标,也就是学校所塑造的公共关系。根据上述分析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图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风险发生可能性受学校的现有管理水平、控制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事件的历史发生频率也会对其产生作用。而风险影响程度主要包括事件所涉及的金额、学校声誉、违法程度等方面。结合经济责任报告等相关实践经验,制定各二级指标分值标准(见表1、表2)。

表1 评价标准——风险发生可能性

表2 评价标准——风险影响程度

(二)AHP评价法的应用

根据AHP基本原理,利用1~9标度法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赋予相应分值,构造对比矩阵:

对上述 3个矩阵进行计算,得到 A、A1、A2的最大特征值分别为2、2、3.0387,其所对应的标准化的特征向量分别为:

对以上3个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有:

表3 RI值表

一致性检验均通过,通过总排序得到各元素对于目标层的权重排序,从而得到各因素的权重(见表4)。

表4 风险系数评价权重

(三)重大风险的评估结果

运用德尔菲法,依据2017~2018年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对97个子类问题的指标进行打分,按各子类问题发生次数加权平均,得到13个总类问题各指标分值,然后依据风险评价模型的权重算出各总类问题的风险系数。具体运算过程如下:

风险发生可能性=定性×2/3+定量×1/3

风险影响程度=违反法律法规的层级×17/66+公共关系×7/11+经济价值×7/66

风险系数=风险发生可能性×1/2+风险影响程度×1/2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得出总类问题评分结果和风险系数,并将总类问题按风险系数的大小依次排序,如下表5和表6:

表5 总类问题评分结果

排序 总类问题 风险发生可能性 风险影响程度 风险系数1 党风廉政 2.00 5.00 3.50 政策落实 3.56 3.31 3.43

表6 总类问题风险系数

四、结论及展望

根据风险分析评价结果,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影响较大的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党风廉政、政策落实、“三重一大”、基建管理、事业资产管理、企业资产监管、招标采购、科研管理、会计核算、合作办学及投资、收支管理、预算管理及内部控制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需要“一流管理”来有效应对这些风险,采取相应的治理决策和管理措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内部审计是实现“一流管理”的重要推手,应重点关注上述风险评估结果,并将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等各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发展,未来高校内部审计应定位于:在有效监管基础上,现有内部审计应向以服务为导向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发展目标是为高校“双一流”建设配备“一流审计”。也就是说,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内部审计范围应更加注重全局性而不是局部性,内部审计目标应更加注重服务职能的发挥不仅仅是查错纠弊,内部审计评价应更加注重建设性而不是批评性,目的是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发展增加价值,逐步实现“一流审计”。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资产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基于CMMI的软件组织资产库建设与应用实践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自然资源资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