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一方让人心软的石头

2018-10-12 00:57撰文行者
收藏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幻化成斗篷戈壁滩

撰文/行者

这方玛瑙石名谓《乡愁》,始之于形,取之于色,夺之于意。

它来自于内蒙古阿拉善广袤的戈壁滩上,属地壳运动火山喷浆而成,典型的天滋地养石中皇族。亿万年来,日蒸月寒、风侵雨润、大璞自琢、飘逸超然已经是弥足珍贵,石中稀有了。但又偏偏出奇,横向层层叠叠夯实有力的玛瑙上纵向生长出寸许的玛瑙柱,约一半的侧缘上又硬生生搭起一片似乎弹指可破的斗篷,怎不叫人啧啧称奇呢?然而奇就奇了,偏偏又出其不意,下半部凝重浑厚,沧桑中不失油润,上半部却突然轻盈开阔起来,半透明的斗篷、人形状的玛瑙柱,在一方完整的平台上,呼应生动、相映成趣。一个山村院落就这样款款映入眼帘。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乡愁》出世,也是奇中一绝,看它薄薄的几近透明的那半帘斗篷,小小的长有两腿的玛瑙柱儿,倘若再停留在飞沙走石的戈壁滩上,也许人间再也难睹芳华。

好石都是祥瑞之物。古语讲“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天人合一,以已度物,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对于思维和审美积淀传承下来的要义精髓,是对美的领悟和解读。今天,行者读石,其一读的是美。因为是石,最好是天然而然,最好是共同认知的大气之美。最好是摄人魂魄的美不胜收。其二读的是缘。最好有个人情感的表达或默契,有独有形式的寄托或钟爱,最好有蓦然回首,眼光交会的刹那,最好有缘起缘落,笃定因果的期待和容忍。细细端详《乡愁》,固无定形又包罗万象。似,不似,不似,又似……大象无形中,氤氲着气象万千的风骨神韵。

远观《乡愁》,整体石质呈青白两色,干净、典雅、脱俗,似一位慈祥的母亲披着一方朴素的斗篷,挎着一个菜篮子,步履匆匆,疾步中又不失庄重。她是从田间,从集市,还是从娘家归来?

母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近读《乡愁》,果然,母亲的斗篷幻化成家的屋脊,母亲的脸庞幻化成家的模样,小院里平平整整、干干净净。你看那几柱出奇的玛瑙柱,多像是母亲正在生火做饭,此时一柱烟囱正从房屋边斜斜伸出,有两三个孩儿,正在院落里嬉笑打闹。这不就是一个温暖的家吗?不就是我们魂牵梦绕的乡愁吗?

《乡愁》,一方让人心软的石头。行者读此石,总是能让一颗躁动的心安静下来,想想曾经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所有所无,也增添了几分悲悯情怀。石质层层叠叠中又有几分粗砺,下方还隐隐能寻出一条山塬小道直通院落,梦里回乡的感觉顿时弥漫开来。一个人无论一生中走多远,都应该时不时驻足回头看看。面对这方石头,除了美与情感的阅读之外,总有一些思考在延伸。今后,行者读石,还应有其三,读的是新。赏石文化传承几千年之久,石界的审美也随时代逐流,今天的藏者面对炫富、拜金种种时弊,如何推陈出新?依行者看来,于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中知雅识俗,在藏品上推崇传文脉、懂感恩、有担当、知礼明善的精神内涵,引领出时代所需的一股清新气象,恰逢此时。

所谓清泉石上流,也不枉为石痴迷一生。

猜你喜欢
幻化成斗篷戈壁滩
小红帽
阿利的红斗篷
夜间飞行
三个强盗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我拥有了隐身斗篷
戈壁滩
戈壁滩的树根
虚妄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