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弱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关联性研究
——基于社会分层的视角

2018-10-15 09:16刘艳茹郭海彧
财经问题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关联性效用阶层

刘艳茹,郭海彧

(1.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一、引 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阶层再生产已成为社会流动的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普及,就业场域成为个体向上流动的角逐场,大学生初次就业市场机制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表现出更为固定的阶层分野[1],加大大学生初次就业的风险。涂尔干[2]曾提出,从阶层的视角研究社会资本,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根本尺度。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可以解释微观个体的互动,并通过阶层位序对社会群体进行区分,从而与大学生初次就业产生紧密关联。在中国社会,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文化决定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的重要意义[3]。强弱关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衡量尺度,在寻找工作中,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重要,国内外社会学家各持一说。

国外学者关于强弱关系对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多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更关注弱关系对就业的影响。Granovetter[4]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成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更小的亲密度、强度、交往频度的弱关系连接着较多的异质性资源,从而与更加广阔的劳动力市场相连接。20世纪80年代,林南[5]从阶层的视角提出位置强度命题,即越靠近网络中的桥梁,个体在工具性行动中越可能获取更好的社会资本。初始位置越好,行动者越有可能获取和使用更好的社会资本。近年来,学者从强弱关系的双重视角对就业问题进行量化研究,一方面,Arza和Carattoli[6]验证弱关系效用,即弱关系可以成为促进就业的因素,如可以拓宽就业选择领域,Menon等[7]认为,广泛的弱关系可以提高就业满意度;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强调,当个人就业依靠的弱关系效用欠佳时,强关系可以作为一种信任程度的补充进而促进就业。国内学者费孝通[8]提出,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即根据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结成 “近强远弱”的社会关系网络,差序格局下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为个体的生存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鉴于此,强弱关系的二元对立成为大学生初次就业研究的重要前提。一方面,有学者强调强关系介入的重要性[9-10],强关系拥有的决策权对于就业职位的获取产生更大的效用[11-12];另一方面,乔志宏等[13]认为,当社会存在就业信息获取不平等、发布不完全时,弱关系更主要体现在体制外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的获取。

综上所述,在相关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利用传统定量分析模型进行强弱关系效用的验证性研究。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数据来源和构建模型的不同,强弱关系效用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尚未达成共识。近年来,文本挖掘技术作为数据挖掘的一个新主题,打破了传统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局限性,以文本信息为分析对象,通过识别和检索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来探寻文本内在结构所隐含的内容。这一方法为文本信息的整理、分析和挖掘提供了有效手段。鉴于此,笔者在搜集和整理大量文本信息后,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探寻大学生初次就业研究的新思路。通过文本清洗、关联规则模型的建立,探寻不同强度的社会关系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的作用机制与实际效用;研究在特定文化与家庭背景下强弱关系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的作用及其效用;思考强弱关系最终效用的发挥是否被打上阶层的烙印,以期为教育公平议题的展开赋予新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鉴于问卷调查本身的局限性,本文以2014届、2015届和2016届应届毕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其初次就业情况、动用强弱社会关系状况为主要调查内容,利用半结构式访谈搜集定性资料,最终得到550份有效样本。

(二)研究假设

边燕杰和张文宏[14]将社会关系分为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和相识关系。胡永远等[15]提出,可以从互动频率、感情强弱、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衡量社会资本的效用状况。Tan等[16]从交流频率和亲密性两个维度界定关系的强弱程度,并进一步分析强弱关系对信任、互惠规范和认同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在界定关系人与受访者的关系强度时,根据血缘关系、交往频率和置信度因素,由访谈员界定其关系强度。本文从网络结构观的视角研究强弱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之间的关联性,并据此建立研究假设,验证强弱关系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是否表现出情感性工具性特征,为下一步文本信息的预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根据访谈提纲,现建立以下三个研究假设:

假设1:社会关系越弱,获取的社会资本越可能通过就业信息的形式对就业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2:社会关系越强,获取的社会资本越可能正向地影响表达性行动的成功。

假设3:初始位置与强弱关系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三)数据预处理——主题模型的提取

1.LDA主题模型

LDA主题模型是由Blei等[17]提出的文档主题生成模型,该模型认为每一篇访谈文档的每一个词语都是通过一定的概率选择了某个主题,并从这个主题中以一定的概率选择了某个词语,相关概率依据访谈文档、主题词语和主题三层结构的贝叶斯概率进行计算。通过LDA主题模型,能够清晰地挖掘文本数据中的潜在主题,并以特征词语的方式将潜在主题呈现出来。

LDA模型主要思想是将每一篇访谈文档转化为一个词语频向量,并且每个访谈文档对应的词语表由一个L维向量构成;每一个主题由N个主题词语构成,并记为d=(w1,w2,…,wN),则每个主题集D记为D=(d1,d2,…,dN);假设M个访谈文档分布着K个主题,表示为zi(i=1,2,…,K)。LDA主题模型假定每个访谈文档由不同主题按一定比例随机混合而成,相应的混合比例服从多项分布。由此,在主题di条件下出现主题词语wi的概率可以表示为:

(1)

其中,P(wi|z=s)表示主题词语wi属于第s个主题的概率;P(z=s|di)表示第s个主题在主题di中的概率。

LDA主题模型对参数的近似估计通常使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CMC)算法中的一个特例Gibbs抽样。利用Gibbs抽样对LDA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其估计方程表达式如下:

(2)

其中,zi=s表示主题词语wi属于第s个主题;z-i表示其他所有词语;ns,-i表示不包含当前主题词语wi的被分配到当前访谈文档zs下的访谈文档个数。通过对主题模型参数估计方程的推导,可以得到主题词语wi在访谈文档zs中的分布参数估计值φs,i和访谈文档zs在主题di中的多项分布参数估计值θi,s,两个估计值的表达式如下:

(3)

其中,ns,i、ni,s和wi表示主题词语wi在访谈文档zs中出现的次数。

2. LDA主题模型的构建

在大量的非格式化访谈文档数据集中,蕴藏着大量的主题不相关和主题偏离词语,对后续就业质量与社会资本的关联性分析产生偏离主题的干扰影响,很难发现访谈文档中各种关联的主要关联关系。本文在进行关联性分析前,引入基于LDA的主题模型,对各访谈文档中的主题词语进行提取,使各访谈文档的主题鲜明,通过LDA主题模型重构就业质量与社会资本关联分析的访谈文档购物篮。

首先,家庭年收入、父母受教育状况和职业状况都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衡量指标,能综合地反映一个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鉴于此,本文将家庭地位按照父母工作性质、职位和工资等分为三个主题,偏上、中等和偏下分别代表受访者的初始位置,所占比重分别为20%、50%和30%。

其次,通过四个访谈问题,分析强弱关系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的效用。为使关联性分析的访谈文档购物篮更为清晰,本文用提取的主题词语对原始访谈文档进行规范化处理。通过主题模型分析,当主题个数为3时,困惑度值为68.6949,此时主题模型效用最为明显。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LDA主题模型分析结果统计

(四)量化模型的构建——关联规则算法

在对访谈文档进行预处理的基础上,关联规则挖掘构成文本挖掘的重要内容。作为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在给定的数据集中寻找项目之间联系的过程,可以从大量数据中发现项集之间的关联或相互关系,以期解读个体的家庭社会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关联性或制约性。关联规则的形式一般记为:X→Y,其中,关联规则左侧项集X为先决条件,右侧项集Y为相应的关联结果,用于表示数据内隐含的关联性。关联规则强度的控制和评价由三个重要概念构成,即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在下文的关联性分析中,将在一定的评价标准基础上构建文本内以及文本间的关联图。

值得说明的是,本文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该算法利用逐层搜索的迭代方法找出数据库中项集的关系,以形成规则,其过程由连接(类矩阵运算)与剪枝(去掉那些没必要的中间结果)组成,目的是从数据库中挖掘出那些支持度和置信度都不低于给定的最小支持度阈值和最小置信度阈值的关联规则。

三、研究起点:强弱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关联性

在中国,能够赋予大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的资源相对有限,在就业这一节点上,家庭社会资本的作用逐渐凸显,松散的弱关系或熟人构成的紧密网络均构成其成员的社会资本[18],即社会资本以家庭为中心实现增大与自我强化。不管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均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利用灵活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社会交换,以实现前期投入的实质性回报,增加已有资本的积累。本文首先将大学生初次就业中动用社会关系的个体筛选出来,结果显示,在550份有效样本中,动用社会关系的有300份,其中,动用弱关系的占32%,动用强关系的占68%。在此信息基础上,通过文本技术挖掘强弱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关联性,阐释社会关系网络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的作用机制,验证强弱关系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的效用是否凸显。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并未使用量化的指标体系来判断个体间的强弱关系。尽管个体间的关系强调血缘性、地缘性、业缘性,但是个体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机理均有其特殊性。例如,日常交往频率不高、情感主导下的亲密朋友关系也是常存在的,且这种特殊性可以通过心理暗示在群体内选择加以强化。鉴于此,在访谈过程中,访谈员主要是基于情感、熟悉度和交往频率等方面来解释强弱关系的内涵,社会关系网络之间关系强度由受访者根据自我感觉来判断。

(一)弱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关联性

社会交往的频率和紧密性较弱的关系即为弱关系,弱关系所构成的群体是一个相对开放且宽松的群体,群体规模相对也比较庞大。林南[5]在对社会资本进行测度时,提出社会资本具有异质性,关系越弱,行动者越有可能获取异质性的社会资源,即资源的非相似性与互动和情感的缺乏有关。格兰诺维特[19]也强调弱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有关工作的信息是敏感和微妙的,行动者也许不相信非个人来源的信息,反而依赖于所认识的那个人。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理性行动者,其社会交往往往具有功利性目的,嵌入社会关系中的资源可以增强行动的效用[20]。

图1 弱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关联性

利用主题模型提取的词语频建立关联规则,模型的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分别设置为0.2500、2.0000和0.8000,关联规则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弱关系的两种效用凸显出来,即弱关系可能通过提供信息或推荐,成为实现大学生初次就业的有效途径。

个人网络关系链条的延伸扩展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利用就业信息进而改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效率,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更多可能,确实发挥良好就业的有效配置功能。综上分析,社会关系越弱,获取的社会资本通过就业信息的形式对就业产生正向影响,上述分析结果验证了假设1。

(二)强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关联性

社会资本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作为家庭资本的最直观体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均匀分布的特征,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庭社会资本作为先赋性资本的内核[21],通过家庭内部的亲密合作使得强关系得以维系,体现其延展性、继承性、排他性。强关系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封闭,在群体内部共享资源的可能性被大大提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向群体外成员的渗透。相对应地,外界信息的传入机制也相对闭塞,通过设置严格的规则,社会关系网络阻断群体外成员获得利益,具有信息不对称性。波茨[22]利用“排斥圈外人”来解释社会资本的这一消极后果。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动用社会关系找工作的群体中,动用强关系的受访者占68%。结合LDA主题模型建立关联规则,模型的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分别设置为0.3500、2.0000和0.8000,模型的拟合效用良好。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动用一次及以上强关系的群体被凸显出来,从强关系的作用形式来看,主要表现为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值得说明的是,这并非表明强关系不具有其他效用,仅表明在关联规则建立中,由于支持度和置信度较低,其他效用难以凸显。

图2 强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关联性

四、研究过程:初始位置与强弱关系的关联性

社会整合取决于广泛的群际交往,取决于不同阶层的个体面对面的交往。在寻找工作过程中,求职者所处的社会阶层以及与网络人的关系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本是否具备优势。鉴于此,根据前文提取的主题模型(结合表1),将大学生初始位置与初次就业中使用的强弱关系建立关联规则,进一步验证社会阶层与强弱关系之间是否显著相关。值得说明的是,为便于统计分析,本部分所涉及的强弱关系也是在初次就业中实际发生作用的社会关系。

(一)家庭处于偏上阶层的大学生强弱关系与初次就业的关联性

通过对大学生“如何动用社会关系寻找工作的过程”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家庭处于偏上阶层、动用一次社会关系与强关系能够建立特征明显的关联图,即社会关系在较高阶层具有更为灵活的运作空间。模型通过置信度和支持度检验,即家庭处于偏上阶层的大学生,通过强关系进行资源转让,实现了互惠预期。具体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强关系效用的发挥依赖于群体内成员的认同,在社会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处于偏上阶层的大学生,强关系往往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层次和收入状况等社会经济地位较为相似的阶层内部构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利用强关系基于较强的动机发生显著效用,可以获得更为有效的社会资源,将个人阶层地位优势转化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优势。

值得说明的是,家庭处于偏上阶层的大学生,在工具性行动中更可能跨越阶层障碍扩展自己的社会交往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信息的同质性弊端。

(二)家庭处于中等阶层的大学生强弱关系与初次就业的关联性

通过对大学生初次就业中实际动用社会关系状况的访谈文档进行预处理,构建主题模型,提取出中等阶层、“动用一次关系”“弱关系”等高词语频,弱关系作用的发挥往往混杂在正式与非正式手段之中,通过建立关联规则(如图4所示),弱关系在中等阶层却发挥了显著的效用,通过动用一次弱关系可以实现就业,模型最终通过置信度和支持度检验,拟合效用良好。由图4可知,相对于强关系,弱关系比较松散,尽管并不能保证将就业信息直接传递给很多人,但是,由于可以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特征的个体间发生,使得潜在信息接受者的数量可能会更多,因而弱关系表现出更强的延展性,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弱关系在社会资源上超越强关系可以接近的领域。

图3 家庭处于偏上阶层的分析

图4 家庭处于中等阶层的分析

(三)家庭处于偏下阶层的大学生强弱关系与初次就业的关联性

图5 家庭处于偏下阶层的分析

人口的结构性限制对社会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地位的差异性使得社会交往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在非正式渠道初次就业中,社会关系对最终就业结果并非一定表现出显性效用。对家庭处于偏下阶层的个体动用社会关系信息进行预处理可知,家庭处于偏下阶层的受访者未动用社会关系的比例相对大一些,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实际动用社会关系未表现明显的强或弱的特性。具体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家庭处于偏下阶层的大学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较窄,社会关系的亲疏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网络关系人的社会阶层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初次就业中的实际效用状况,即家庭处于偏下阶层的大学生其网络关系人在关系强度与社会阶层之间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五、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利用访谈记录中的信息资料,通过预处理提取简洁、精炼的信息,利用关系表等存储结构,发现就业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模式,为大学生初次就业中社会资本效用的解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一)研究结论

1.强弱关系与大学生初次就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通过构建LDA主题模型对文本数据进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关联规则,研究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发挥效用的强弱关系作用形式,分析结果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2。

首先,社会关系越弱,获取的社会资本越可能以就业信息的形式对就业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强关系,弱关系根据自我中心网络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延展性,关系链条越长,获取信息的群体规模就越大,而传递信息的网络关系人反而变得模糊起来,弱关系通过信息或推荐等形式发挥效用,而网络的广泛普及也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弱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工具性特征,有效地缓解了初次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假设1得以验证。其次,社会关系越强,获取的社会资本越可能正向地影响表达性行动的成功。处于社会结构中的社会资源是分层的,处于不同阶层的群体,其内部成员可以将自身资源转移给群体内成员。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强关系通过互动以维系群体内部的紧密性,表现出更强烈的行为动机。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在动用社会关系实现初次就业的大学生中,“直接推荐岗位”这一作用形式凸显出来,假设2得以验证。

2.初次就业中实际动用强弱关系与社会阶层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教育从个体显著性向集体显著性转变,家庭背景成为大学生初次就业门槛不断升高的因素之一。鉴于多数受访者不愿详尽阐释家庭背景状况,在不考虑人力资本的情况下,本文利用LDA主题模型识别受访大学生的家庭阶层,最终分为偏上、中等和偏下三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社会阶层与实际动用强弱关系建立关联规则,验证社会阶层与强弱关系之间的联系具有特定的情景意义。结果表明,初始位置与强弱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假设3得以验证。

首先,家庭处于偏上阶层的大学生,强关系在初次就业中发挥显著效用。强关系在中国具有较为强烈的文化意蕴,多基于信任基础建立与强化,在家庭处于偏上阶层的大学生表现出显著意义,即家庭处于偏上阶层的大学生初次就业与强关系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显现出强关系的弊端,即其作用范围受到群体阶层的限制,凸显结构的相对封闭性。其次,家庭处于中等阶层的大学生,弱关系在初次就业中发挥显著效用。社会阶层与强弱关系之间的联系具有特定的情景意义,对家庭处于中等阶层的大学生,其所占比重最大,由于原始的社会资本相对稀缺,通过对社会关系的多次动用,弱关系被凸显出来。最后,家庭处于偏下阶层的大学生,社会关系未在初次就业中表现强或弱 的特性。对家庭处于偏下阶层的大学生,动用社会关系的比重最低,其社会阶层与强弱关系未建立明显的关联性,即家庭处于偏下阶层的大学生未表现出具有的社会关系特征。值得说明的是,强弱关系在不同社会阶层发挥效用的表现形式不同,尽管两者之间凸显一定的关联性,但并未表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进一步的思考

1.强弱关系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是一把“双刃剑”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互动往往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尽管如此,界定关系时也难免赋予较浓厚的工具性色彩。不管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都是大学生在做出重大职业地位变动过程中可能会动用的社会关系。“双刃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强弱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初次就业,为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宏观背景下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将更为优秀的大学生排挤出去,为具备关系资源的大学生提供就业场域中“抢跑”的动机和条件,加剧就业市场的机会不平等,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最后,不管是在文化论者或结构论者眼中,关系文化都具备工具性发展趋势。关系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杀熟”现象[23],影响大学生的实际就业质量,并进一步给文化带来严重影响。建议大学生初次就业时,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所规划,避免社会关系的盲目动用。

2.理性审视阶层差异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我们应理性审视阶层差异,为大学生初次就业提供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初次就业这一节点,社会资本充沛的大学生确实拥有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家庭背景成为大学生初次就业门槛不断升高的重要因素。虽然原生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初次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据此推论家庭背景与就业之间的因果关系成立。优秀的大学生更希望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本体现自身价值;动用社会关系找工作的大学生,仍有部分最终选择凭借人力资本寻找质量更高的工作。这一现象表明,阶层差异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联性仍未得到验证。

3.营造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削弱社会资本的消极影响

首先,政府应通过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就业基础。在中国高校中树立公平竞争的培育机制,鼓励大学生参与竞争并提升就业能力。针对政府对高校的投资、拨款、资助方面,同样也要建设体制完整的竞争机制,以公平竞争为导向营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并且调动民办高校与私立高校也参与其中。其次,政府应健全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鼓励相关部门对大学生进行初次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效率。最后,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校企联合共建机制,鼓励掌握就业主动权的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构建通畅的信息交流,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养需求以及就业指导。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培养应更加完善,通过建立考核与管理制度保证大学生初次就业理论知识的合理应用。

4.合理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大学生自身竞争力

尽管大学生在就业场域中受到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双重制约,但是在实践中合理开发人力资本是对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普拉斯认为,在青年时期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实现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公平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资本会给就业市场带来不公平因素,从而限制了人力资本在大学生初次就业中的发挥[24]。因此,大学生要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积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践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人力资本衡量的重要尺度,而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参与社会实践的“质”而不是“量”。对于仍在校园的大学生而言,应有规划地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校园活动,提升自身的隐形人力资本。

猜你喜欢
关联性效用阶层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