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飘扬英伦的彩虹旗

2018-10-15 19:38李广旭
世界文化 2018年10期
关键词:彩虹同志群体

李广旭

如果你是夏天来英国旅行,相信导游一定会向你建议去猎奇“同志骄傲大游行”(Gay Pride Parade)。我们常戏言英国为腐国,《神探夏洛克》这样一部紧张刺激的侦探悬疑剧活脱脱让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满满“基情”溢出了屏幕。

虽然英国之“腐”名声在外,但同志骄傲大游行却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其最初源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孕育民权希望的场域,有马丁·路德·金大声疾呼的黑人民权运动,也有抗议尼克松政府的反越战示威,可以说,这些风起云涌的运动有意无意间推动了一直在地下暗涌着的“LGBT”(非异性恋者的统称)民权思潮。1969年6月28日,6名警察在名为“石墙”的同性恋酒吧与顾客发生了激烈冲突,该事件使同性恋者们意识到不能再忍气吞声下去,于是隔年自发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同志骄傲大游行”以纪念石墙事件,用实际行动向自己的“同志们”声援,要求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权利。如今,这项运动不只在美国流传开来,也在世界各个角落落地开花,特别是英国,成为“LGBT”民权运动的重要阵地。

与美国的同性恋游行主要集中在具有纪念意义的6月不同,英国的同志骄傲大游行分散在夏季的3个月,由每一座城市挑选一个周末轮流举办。游行期间,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会飘扬着象征“LGBT”的彩虹旗,将城市装点一新。笔者有幸先后亲临了利物浦和贝尔法斯特两个城市的游行。

同志骄傲大游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行为,你可以见到活跃在英国主要街区的诸多社会团体和组织,他们或散发宣传广告,或拿着喇叭振臂高呼,身影无处不在,我甚至在两座城市看到了同一拨人。提及游行,脑海里自然而然联想到那规模庞大且整齐划一的游行队伍,一个个在脸上昂扬着斗志。实际的情形并非全都如此。相比于主干道上那些有组织有纪律的队伍,城市街头更多的是老百姓自发的个人行为。游行的人并不成群,或形单影只地独自行走,或三三两两凑在一起闲逛。共同的醒目标志则是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彩虹的色彩,或将彩虹旗披在身上,或穿着彩虹夹克,或在脸上涂抹彩虹油彩。将自己打扮成新娘模样的女人会戴着蕾丝边的佩带,挽着自己的同性伴侣,一脸幸福地走上街头。还有的人带着孩子参与游行,五六岁的小孩儿穿着彩虹衣服在道路上嬉闹,不谙世事的婴孩儿则躺在彩虹推车里,睁着蓝汪汪的大眼睛望着这个缤纷世界。一些公务缠身的白领显然无法全天候参与,但也不忘出门时戴一顶彩虹帽,然后腋下夹着公文包行色匆匆地穿行在CBD中。参与游行的大多是年轻人,各种肤色,各种职业,间或能在人群中见到三四个上了岁数的老人,带着盈盈笑意,向我们脱下彩虹色礼帽致意。午后的斜阳下,几只白鸽在草地上啄食着人们落下的面包屑,一派和谐的景象。漫步街头,耀眼的彩虹色会不断出现在你的视野里,提醒着今天的与众不同。

嗅觉敏锐的店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宣传自己的商机,沿街的商店在这天适时包装自己:在自家店门口挂一面彩虹旗是最常见的,也有在店里面挂一排彩虹旗的,更精明些的则将彩虹色与自家商品相结合,比如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厨具店,他们将锅漆成各色,摞在一起配成一道彩虹,放在橱窗里。老派甜品店Patisserie Valerie将各色马卡龙依彩虹色摆成一排,吸引着各路吃货的眼球。一些商店打出广告,如果游行当天你身上带有彩虹色彩,进店购物享有优惠。

在英国,同性恋合法化已经是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特别是在2014年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后。当然,即便是腐如英国,其同性恋平权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历经了无数磨难与波折之后,才终于让LGBT群体看到一丝曙光。与最早正式承认同性婚姻的荷兰相比,英国已然落后了13年。从同志骄傲大游行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英国政府自上而下的参与,如安排警力前往各个街道维持秩序,保证游行集会的安全。贝尔法斯特市政厅前的草坪上,聚集了大量的人群,他们一小簇一小簇坐在那里,没有高亢的口号,更没有激烈的行为,只是坐在那里吃吃喝喝,侃侃闲天,充满了欢声笑语,像平时一样晒着难得一见的太阳。你能看到市政人员在人群间游走,將他们的诉求登记在案。城市的地标和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图书馆、医院等建筑,都不忘悬挂彩虹旗,以示尊重。集会有演出,邀请了一些支持LGBT群体的明星,据说有政府人员也同台发表了支持的讲话。但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权,除了这些形式之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有类似的游行吗?”与我同行的英国朋友Timmy好奇地问道。我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LGBT,在中国多多少少仍是个禁忌话题。近些年随着思想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认同同性恋的存在,但更多时候,同性恋依然是一个被污名化的群体,贴着“变态”等字样的标签。就像一个笑话里所讲的那样:“我接受同性恋,但如果我儿子是同性恋的话,我一定会打断他的腿。”国内影视剧中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有不少,《蓝宇》《霸王别姬》《春光乍泄》等为人熟知,但艺术归艺术,现实归现实,很多亟待阐释和打开的空间仍处于封闭状态。同性恋题材在文艺作品中更像是一种博眼球的创作技巧而非主题,自然上升不到争取平权的层面。也许现实如一些学者所言,国人更多的是带着猎奇的心思去关注为数不少的潜在LGBT群体,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件稀疏平常或非常严肃的事情看待,同性恋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

而在英国,这件事仿佛就在身边,让你不得不去重视它。走在游行的队伍中间,我觉得自己才是异类,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如果这个世界的秩序是颠倒的,那会怎样?我无法做这样的假设,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将这一切收入眼底,并不断在心里追问。我没有正面回复Timmy,而是反问他:“英国的同志大游行的形式是不是大于内容,其背后到底有多少意义?”

除了我上面提到的那种润物无声的“游行”和歌舞表演形式的“游行”外,很多人将这一天过成了狂欢节。看着满眼的彩虹色,我起先惊讶英国有这么多的同性恋,直到后来看到几对披着彩虹旗的男女情侣也在当街亲吻后,才意识到今天的游行已经发展为全民活动,而不单纯局限于LGBT群体。年轻人用艳丽的彩虹色将自己盛装打扮一番,然后手里抓着可乐和薯条,在热闹的街市又唱又跳。一些人甚至在直播这场盛况……一场本以为因意义深远而行动严肃的游行,竟然演变为一场群体性娱乐活动。恰巧遇到几个外国同学,在课堂上一脸书呆子气的他们也披着彩虹旗,举着啤酒在街上游行。他们坦诚地告诉我:“我不是同性恋,但这不妨碍我支持他们。这是一种自由,而且我觉得游行很酷!”“酷”,似乎成为游行的另一种直观感受,消解了最初的意义。待这场充盈着荷尔蒙的游行过后,路面上一片狼藉,丢弃的烟蒂、饮料杯和包装纸,间或有一两面落着脚印的彩虹旗。一名出租车司机语气里夹杂着些许抱怨:“队伍太庞大了,经常堵路,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凑热闹的。”

Timmy没有回避我的问题:“也许如你所言,这些游行可能形式大于内容。但它的意义其实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年轻一代的血液里,让我们慢慢认可LGBT群体的存在。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的人,不应该区别对待。罗马不是一个白天建成的,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我相信将来有一天,他们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你知道吗?我开始以为街上的都是同性恋,后来发现并非如此……”

Timmy听罢哈哈大笑,但很快严肃了起来:“你看到那些彩虹了吧?”他指了指到处飘扬着的彩虹旗,继续道:“彩虹,并不单纯地指同性恋。它的意思是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取向的人平等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多元共存的呼唤。Love is love,love beyond everything。同性恋同权只是彩虹旗的内涵之一,而非唯一。当我们看到彩虹旗,脑海里浮现的仅仅是同性恋的话,那么所谓的同志骄傲大游行显然是失败的。事实上,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其字面本身。这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我们需要求同存异。今天的地球村已经越来越小,越来越紧密,我们身边有着太多‘与我们不同的存在,比如你是黄皮肤的中国人,我是白皮肤的英国人,但我们都是人,也都是朋友。”

诚如其所言,如果只是将同志骄傲大游行看作是争取同性恋权益的活动或一场释放荷尔蒙的运动的话,的确未免太过狭隘了,我们应该从中看到它所传递的超越各种取向的理念。不只是LGBT群体问题,还包括种族、信仰、阶层等等问题。戴着有色眼镜一味予以抨击并非好的方式,相对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正视与尊重,让彩虹旗的理念真正在心底飘扬。

猜你喜欢
彩虹同志群体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严良堃同志逝世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