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里哀喜剧《女学究》中的悲剧性人物

2018-10-15 09:11吴若娴
青年时代 2018年21期
关键词:女权运动喜剧

吴若娴

摘 要:法国人常常形象地把法语称为“莫里哀的语言”。因其在继承古希腊喜剧创作特点的同时,还融合法国风俗剧及意大利即兴喜剧。集合了创作及演出经验,创造了“性格喜剧”。这一切使其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世界伟大的喜剧大师。喜剧以其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以及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莫里哀作品特点更在于针砭时弊,引人发笑的同时引起人們的深入思考。今年莫里哀的喜剧《女学究》作为“第22届法国活动月”特别呈现剧目,并登上了中国多地的舞台。这是部妙趣横生又充满机关,荒谬现实而极富警示性的作品。有些人仅仅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放松娱乐的方式,而忽视了背后的隐喻。也有人疑惑为什么莫里哀笔下的女性都存在着各种缺陷。他是真正的男性沙文主义拥护者,进而通过这部剧来讽刺女性吗?本文结合了我自己的演出感受以及各位评论家的分析,对《女学究》这部喜剧中的悲剧性人物进行剖析,然后进一步反观其讽刺意义对女权运动的启示。该分析无疑会对女性们带来一定的启发,理性的运用知识来进行自我武装与抗争

关键词:喜剧;深层含义;悲剧性人物;女权运动

莫里哀作为和莎士比亚比肩齐名的戏剧大师,更被誉为讽刺性喜剧的天才。在焦菊隐的作品《论莫里哀》写道:莫里哀喜剧的特点是在剧本中布满了“哀”的元素,他用真实的笔触描绘人生,在观赏悲剧的同时,观众也会发笑.在我国,莫里哀是最早被引进和最受欢欢迎的西方古典戏剧家之一,对莫里哀的引进及研究高潮集中在改革开放时期,但是研究《女学究》的学者为数不多,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深入探讨这部作品的价值及意义,如何看待作品中的悲剧性人物?其作品是现实主义还是古典主义?在路易十四的帮助下,他是完全服务于封建主义亦或是反封建的精神领袖?为什么莫里哀笔下的女性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这部剧目意欲讽刺妇女吗......在此,我想通过这篇论文探讨的是莫里哀通过喜剧作品《女学究》展现出的悲惨性人物以及对现代女权运动的启迪作用。

一、莫里哀取得成功的因素

(一)时代背景

喜剧自其诞生之日就有着“俗文学”的口碑。和悲剧比起来,当时的喜剧更是被看作一种伤风败俗的媒介。17世纪的法国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国王要在教会、贵族、资产阶级势均力敌的较量中取得平衡,只有官方承认的艺术才有可能取得主流地位,有机会合法地传播开来、留存下来。因此莫里哀的成功离不开路易十四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路易十四不但需要喜剧娱乐, 也把喜剧作为嘲笑打击某些敌对势力的武器。莫里哀路易十四的统治时期所写的剧作在许多方面又突破了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女学究》莫里哀晚年的巅峰之作。这是继《可笑的女才子》后又一部讽刺沙龙女性的作品。十七世纪是沙龙文化遍地开花的时代。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创办了著名的蓝屋沙龙,掀起了沙龙潮,其他贵族女性竞相效仿,邀约学者名流齐聚。

(二)对戏剧执着不懈的追求及个人努力

法兰西学院曾这样评价他:“他的荣誉什么也不缺少,我们的光荣却缺少了他。”莫里哀的戏剧创作是古典传统与现代突破的结合,在继承古希腊世态喜剧讽刺手法的传统同时将吸收意大利即兴喜剧和法国风俗喜剧的元素吸收进去。莫里哀自幼家境富裕,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和外祖父经常去新桥观摩戏剧。希望能够的种子一旦种下就要生长,即便是相当坚硬的土地它也要破土而出!1634年他正式放弃继承父业而选择了喜剧演绎与创作。各种艰辛不是我们能懂,十几年的流浪与演出生涯培养了他的艺术才能,也在冥冥之中造就了他的未来。

二、喜剧人物的悲剧性

在创作原则:“喜剧的责任即在创作中修改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来抨击本世纪的恶习。”的指导下,悲剧性人物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女学究》这部讽刺意图很强的作品里,作者更是遵循了这个原则。情节比较简单:强势的母亲菲拉曼特想包办女儿亨丽埃特的婚姻,把她许配给充满学究气却毫无真才实学的“才子”特里索坦做她的丈夫,而懦弱的父亲克里沙尔又对妻子言听计从。最终,在叔叔阿里斯特的帮助下,女学究们认识到特里索坦虚伪的真面目。我们来着重分析女学究的“悲惨”性。莫里哀将人物性格塑造的生动立体,更贴近生活。

(一)母亲菲拉曼特

做为家中女学究团队的领导,我们不得不把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的性格特征复杂而显著。集智慧,崇高思想于一身,对科学的高度自信与追求足以让她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中可鹤立鸡群。笃信哲学并能将其付诸于实践:虽然被特里索丹用伪学术蒙蔽,但她在未知其贫富的情况下将小女儿嫁给他足以说明她对金钱的蔑视;收到宣告破产的信后,她丝毫没有动容......却让伪学究特里索丹露出了马脚。她这样决绝的态度并不是每个平凡女性都具备的。却因缺点过多而磨灭了这些可贵的品质......最主要的缺点就是自傲!自傲促使她产生了通过拓展知识来与男人较量的雄心,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使其他的女人黯然失色;自傲这点也自然而然的造就了她的控制欲,她鄙视自己的丈夫,认为他在学术上一无所成;甚至对自己的二女儿也因她的无知而变得苛刻起来。其次是自私自利。母亲习惯于用自己的利益、价值观、喜好来判定周围的一切。在莫里哀笔下,所有缺陷都是由自私自利这点造成的。作者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便夺去了她身上的同情心。母亲是作者着力渲染描写的一个人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二)姐姐阿耶芒德

在阿耶芒德曾被克利唐德追求,在她拒绝了克利唐德之后,克利唐德爱上了她的妹妹亨利埃特。然而,阿耶芒德十分愤慨,因为她一面要拒绝低俗的爱情,献身于高尚的哲学,一面又希望无数追随者臣服于她的脚下!大女儿对恋情的“拒绝”并不是真的醉心学术,也不是所谓的故作清高,只是她崇拜信仰了柏拉图,她想要的是纯粹精神的柏拉图之恋——这也导致了她在求之不得的时候走向了死亡。姐姐也是个相对复杂的人物。像姑姑和母亲一样,她也有着远大的学术追求。她去又不像母亲与姑姑那般饱受批评争议。其实莫里哀只是用另一种方式让观众和读者来厌恶她。她一点都不蠢,可就是表现的很浮夸。因为我们总是能感到她在试图掩饰自己的本性。那副傲慢的神情、居高临下的语气,无一不让人感到不快。尽管年轻,她非要展现出同龄女孩子没有的老成。在她身上,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人的情感、善意的痕迹或是女性的温柔;心里只有仇恨,缺乏丝毫的怜悯之心;这所有的种种有进一步黑化了这个角色。在和妹妹的斗争中,她不但想要夺回昔日的追求者,还想把妹妹托付给那个伪学究让她受苦。不择手段的不惜用谎言、诽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刻监视、算计周围的一切以饲有利时机下手。

三、对当代人的启示

这部剧其中的一些剧情放在当代已经过时,可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教训。我们自然而然会将这部作品和1968联系起来,正如马克﹒兰斯所说,1968是撞击世界的一年。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在这一年爆发了女权主义,妇女为自己发声!

两位没什么学问的女性虽然表现出对知识的拒绝和对父权的遵从,却反倒显得弥足真实可爱。当家族面临“破产”时,亨丽埃特宁愿选择放弃爱情,而不愿让自己的爱人背负沉重的负担。当克里沙尔主张把小女儿嫁给克里唐德时,女仆人马尔蒂娜义愤填膺地帮腔,倒显得有些勇敢。

在莫里哀的戏剧里,知识并没有为女学究们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精神解放,却成为了束缚人性的教条。如姐姐声张追求理性和精神满足,进而抵触世俗中的七情六欲,错过了爱人,结局还是被知识奴役。当代的女性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合理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权力。莫里哀也借助克利唐德之口表达出他心中的完美女性:“我同意一个女人通晓一切,但我绝不希望她有那种酸劲儿,为显得博学而博学;我喜欢的是,当人家问她问题时,她明明知道也常常会说不知道;总是我喜欢她把她的学问藏起来,有学问而不希望人家知道她的学问,不去引证著作家,不去说大话,只在很少的场合显示她的才智。”虽通晓知识却不张扬炫耀,默默无闻又贤良淑德。这给当代女性上了生动的一课:知世故而不世故!

参考文献:

[1]1968撞击世界之年,[美]马克﹒兰斯基 著,洪兵译.

猜你喜欢
女权运动喜剧
喜剧大师
喜剧大师
唐群英: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美国禁酒令入宪与废止的历史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欢乐喜剧人》
论向警予的女权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