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俄罗斯留学生文化适应研究

2018-10-15 01:25马俊杰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留学生

马俊杰

【摘要】特别是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密切,以及美国贸易的步步紧逼,促使“中俄关系”再次成为一大热点议题。欧美的行为反而是证明了俄罗斯与亚洲国家发展关系的必要性,这一事件为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加强再创条件。不难发现这一事件的持续发酵,使得我国“全面对俄研究”愈加迫切。对在华俄罗斯人的研究也提上日程。而本课题所关注的“俄罗斯留学生在华文化适应”显然便是其中马前卒。

【关键词】俄罗斯人;文化适应;留学生

俄罗斯与美国关系日渐持续紧张。西方大国等多次宣布对俄进行经济制裁。面对“美国”“重返亚太”“北约东扩”的强压,俄罗斯不得不频频与中国交好,呈现出对中国的日益倚重之势。正是这种源于西方的“外力捆绑”使得中俄开始“抱团取暖”,“中俄战略协作”也日益成为两国的重要议题。因此近些年来中俄关系日益进入蜜月期,两国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加深。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生活在中国这个“异文化”社会(于外国人而言)中的俄罗斯留学生群体,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以期获得他们在中国最真实的生活状况,从而推导出其在中国的实际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程度。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在“中俄关系”日益升温趋势之下,我国的俄罗斯学也日益受到多方重视。然而我国的对俄罗斯研究一直以来都没有突破语言、历史、经济、军事等领域,很少采用人类学、社会学视角对俄罗斯国民性格、俄罗斯社会问题等进行研究。

实践意义:对“中俄关系”研究有重要在意义。本课题希望通过实地调查来了解中国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在帮助在我国的俄侨,特别是留学生群体适应了在我国生活之后,能够成为日后中俄交往的桥梁。

二、哈尔滨高校俄罗斯留学生问卷调查

近年来,来华的俄罗斯留学生大量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了对俄罗斯留学生最具吸引力的前十个国家之列。

(一)问卷的构成

为了解来华俄罗斯人的社会融入程度与文化认同程度,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收集数据。问卷主要由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所在地、语言掌握程度、心理状态等,因为心里的测量不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所以仅仅是从沃德和肯尼迪( Ward C.& Kennedy A.1999)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中摘录了7个项目。第二部分主要对社会融入程度的测量,主要从经济消费行为、政治制度参与行为、社会关系网中的行为三个方面进行。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文化认同程度的测量,主要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的理解度和认可度来进行。第四部分是影响部分,主要从认知、行为取向、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二)数据统计

样本的选取:本次调查在黑龙江大学内进行。地缘上的优势,以及深厚的俄语教学和俄语研究传统,吸引了大量的俄罗斯留学生来此学习。由于此次调查是在2017年9月学期伊始时进行的,有些留学生同学尚未报到,致使我们发放的150份问卷最终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33份,回收率为88.67%。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为54人,女性为79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0.6%和59.4%。从年龄结构来看看,20岁以下的占总调查人群的27.1%,20—25岁则为66.2%,占的人数比例最多,而26—30岁的占6.8%。从生源地结构来看,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留学生,占87.2%,这显然与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密切相关。

关于汉语水平这一项数据显示,没有获得HSK证书的人数比例为54.9%,获得初级证书的为5.3%,获得中级证书的为29.3%,而获得高级证书的比例为10.5%。因为许多被调查者在填答这一项目时,也用汉字补充到“还没考”所以这一数据并不能笼统的表明超过半数的人汉语水平都很差。

从时间看,被调查者中有52.7%的俄罗斯留学生在华时间超过了两年。一年以内的留学生人数占26.3%,一年以上的俄罗斯留学生占将近整体的3/4。从正在攻读学位的比例来看,本科生为53.4%,研究生为18.1%,进修生为24.8%。如果把这两组数据关联起来看,在华时间超过一年的比例和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基本一致都在75%左右。

来华俄罗斯留学生的增多,这一问题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一是,中俄双方大力推进教育合作交流政策的成果开始显现。二是,随着中俄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认为来华留学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很有帮助,有这样想法的人数比例为57.8%。

三、俄罗斯留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一)在华俄罗斯留学生的社会融入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俄罗斯留学生在中国社会的融入程度时,我们主要是从其社会行为的参与度方面进行测量的。

1.从制度层面进行的测量

从制度层面来了解在华俄罗留学生的社会融入状况。在这里我们分别选取了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比较具体的交通规则进行行为测量。

首先从俄罗斯留学生对中国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上看,非常了解的人数占比为9%;有一定了解的人数最多,占比39.8%;不了解和说不清楚的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2.6%和26.3%。

接下来,从交通规则方面进行测量。因为俄罗斯是靠左通行的国家,而我国的交通规则为靠右通行。对“右侧通行”非常适应、比较适应、和一般的人数占比重分别为30.8%、22.6%、27.1%,而表示不太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的人数之和为15.8%。

2.社会融人中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程度分析

在被调查者中会主动与校园中的中国大学生交流的占24.8%,不会的占67.7%。能接受的占17.3%,不能接受的占67.7%,不确定的占3.8%。

可能在恋爱对象的選择上比较慎重,那下面就从被调查的俄罗斯留学生的中国朋友数量进行简单测量:没有中国朋友的人数占22.6%,有1—3个的人数占50.4%,有4-6个的人数占11.3%,有7-10个的占9.0%,10个以上的占3.8%。这也就是说有近1/4的俄罗斯留学生认为自己是没有中国朋友的。即使有一定的中国朋友,经常和中国朋友一起碰面的调查对象也只有7.5%,偶尔碰面的占61.7%,从来不碰面的占27.1%。

由于中国好友的缺失,也的确对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种状况也显然与“沟通”这一文化互动方式相背离。不过在被调查者遇到困难时,选择的求助对象中,调查数据中显示,有46.90/0的人选择了中国同学和朋友,亚于选择家人的56.3%,并稍稍超越选择本国朋友的42.2%。

在另一方面,俄罗斯留学生的社会融入更体现在他所与周围社会人群的互动,比如说是否经常和中国朋友出去玩,俄罗斯留学生与中国人的互动的多少往往是对其社会融入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多与中国朋友活动娱乐的俄罗斯留学生在数据中的表现出更易于融人中国社会的态势。

(二)在华俄罗斯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程度调查与分析

在调研报告的选题介绍部分,就已经强调过本研究中所提及的“文化认同”,更多地强调心理和思维上的理解或者认可。

1.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是形成文化认同的前提

中国是一个传统节日文化异常丰富的国家。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以节日为切入点,是一种生动又深刻的方式。据数据表明,了解人数最多的前三个节日为:春节( 80%)、中元节(61.7%)、元宵节(53.3%)。但是会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人数所占比重为39.1%,不会庆祝的人数占55.6%。在对节日的了解程度上,被调查者基本都能知道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但由于缺少一定的文化认同感所以大部分人不会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

语言和文字,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如果从对汉语的掌握程度来看:认为自己会写很多汉字的人占所有被调查者的47.4%,认为自己会写的不多的占42.1%。而经常在日常交往中使用汉语的人数人51.9%,偶尔使用的占41.4%。根据问卷数据,sig=0.00<0.01,lrl=0.306>0.3.lrl=0.32>0.3,lrl=0.33>0.3,说明“自我认为的汉语水平”“会写汉字的多少”与“日常使用汉语的频率”三者两两正相关。

此外,相关数据分析,也就表明了这样的结论:汉语的掌握水平与“说”和“写”的能力都密切相关。而本就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发明出来的“语言”,又与“社会交往的频率”密切关系。

2.文化理解与价值观差异

文化理解可以认为是一种在了解双方价值观念具有差异的基础上,从对方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对方的行为。

首先从俄罗斯“不问年龄”的风俗,对俄罗斯姑娘而言,一旦被不懂风情的人问起,姑娘们再觉得侵犯到自己隐私的同时还会觉得对方十分的不礼貌。“您会不会介意中国人问您的个人情况呢?”在被调查者中,会介意的占43.6%,不会介意的占67%。

“您认为中国朋友问您的个人情况是在?”数据中可以看出,74.4%的被调查的俄罗斯留学生认为这是在“表示友好,想进一步了解你”,8.3%的人认为这已经“干涉到隐私”了,

在两国价值观差异问题上,9.80/0的人认为差异非常大,55.6%的人认为差异比较大,12%的人认为差异一般,3%的人认为差异非常小,还有11.3%的人认为说不清楚。据Sig=0.00 <0.01.lrl=0.328>0.3,说明对中俄两国差异越了解,也就越不会介意中国人问自己个人情况的行为。

而在人际沟通方面,被调查的俄罗留学生中,有6.0%的人认为能完全理解对中国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的想法的理解程度,有30.8%的人认为基本理解,有42.9%的人认为一般,有10.5%的人认为不太理解,和2.3%的人认为完全不理解。除此之外,对中国笑话和幽默的理解程度,和对当地人交际方式的理解程度,被调查者中的理解率均在70%以上。在这点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双方的文化差异。

如果将上述数据分析结果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不同文化情境中,价值差异的存在是无法避免的,但如果对双方的价值差异认知越深,就越能从对方的文化或价值观来理解对方的行为,这样就能够对在处于不同文化情境中的统一行為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实际上就是文化认同的真谛。

(三)在华俄罗斯留学生的社会融入、文化认同程度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既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又是自身本国文化的使节,在把自身的文化传播到新的地方,也不断吸收着所处环境中全新的文化。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双向传播的人形容器,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了解和掌握双方的文化,在将两种文化分别向对方推广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文化冲突时的“灭火器”。如果换一个角度来向,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冲突,实质上仅仅是不同文化间互相沟通或理解上出现的沟壑所形成的。

当留学生群体自身对两种文化的认识有一定基础之后,便开始作用于其行为方面。当完成了学业之后,必然要面临这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选择。而对来华的俄罗斯留学生来说,他们首先便要考虑的是否回祖国工作。将近半数人的无法确定,与暂时希望留在中国的人数比重大幅多于要回国人数比重,已经彰显出了中国对在华俄罗斯留学生的巨大吸引力。加之,有81.2%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会介绍本国的朋友来华学习,这也是两国之间关系加深和中国对俄罗斯人吸引力提升的体现。

四、结论

我们对“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调研的起初,二者一直被看作两个平行关系的概念,一个侧重社会行为,一个倾向文化思维。但随着调研一步步的深入,我们可能偶尔就会觉得两者是从属关系,又或者两者是因果关系。

现在看来因素分析的方式应该是一个更适合的方式,来归纳我们本次的调研。影响“社会融入”与“文化认同”因素很多,但总体不难看出这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俄罗斯在华人群在中国社会生活得越久,社会融入度越高的话,其本身对于中国文化的文化认同程度也就越高,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成正比例关系,而俄罗斯留学生群体的调查以及相关访谈也证明了这点。在现在俄罗斯人群来华日益增多的趋势下,对于俄罗斯人群或者其他外来人口的对待,需要促进他们更好地融人中国社会。一方面,需要政府的一些相关政策的出台支持。最为重要的是刺激和鼓励外来人口与中国人交流,提供更多和更有利双方和谐相处的方式与途径,更加有利于在华生活和社会融入的进展,从而更好地对中国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成文,孙嘉悦.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3]胡哲.来华留学生再建构社会网络与跨文化适应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

[4]尹菲娅.来华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应对策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5]李随安.论黑龙江地区的中俄文化交流史[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69-71.

[6]于晓丽.俄罗斯在华留学生境遇调查结果分析[J].俄罗斯学刊,2011(4):90-93.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教室留学生》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