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工厂式教学,创新“三主”新课堂

2018-10-15 01:25徐璐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6期

徐璐

【摘要】针对工厂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改下会计教学的现状,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三主”会计课堂让教师基于学生学习的实时情况指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在未来实现增值。本文阐述了创新“三主”会计课堂的必要性,并从“三主”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课堂实施策略。

【关键词】“三主”会计课堂;创新颠覆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中职会计教学已经全面开启新教材的教学。会计教学改革是一个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颠覆工厂式教学,打造“三主”创新课堂,为会计新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培养具有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三主”会计课堂的必要性

工厂式教学将学习看成是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一般是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学過程视为一条知识的流水线,忽视了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潜在能力,也忽视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作用。由此及彼,“三主”课堂模式可以实现在工厂式的学校进行实惠的定制化教学。“三主”是“学为主旨、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问设疑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渠道,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像是教练,很少讲课,只对学生进行帮助、引导和评估。会计是一门具有实践性与操作性的学科,在会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中职生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运用“三主”课堂教学模式,使中职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创新“三主”会计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学为主旨,建立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学生必须是真正学习的主人,确立在学习中的地位。在“三主”会计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需要将全班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建立有两个关键阶段。

一是相互适应阶段。高一学生刚进入新班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不了解,可以结合班主任已了解的学生信息进行组合,或者随意组合。第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相互认识,进行自我介绍,选出组长。每个学习小组约4-5名学生,一个会计班级大概有10个小组左右。相互适应阶段大概5周左右,中间教师可根据个别学生的适应性进行微调整。

二是互补合作阶段。合作教育理论提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的各不相同,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互补合作小组主要由1名特优生,2-3名优秀生,1-2名待优生组成,男女比例适当,每组应至少有1名组织能力强,语文理解能力较好的同学,以保证课堂任务的顺利完成,达到创新课堂的最优化组合。

(二)疑为主轴,布置教学任务

提问设疑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任务在小组讨论中产生疑问,再以提问的方式去探索思考,培养创造精神和时间能力。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忽视备学情,选取会计课堂适合自主学习的地方。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练习、自找相应的资料等方式预习新知;课中新会计业务的自主学习;课后根据企业的经济任务编制记账凭证等需要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消化、学习。布置任务时,教师最好以资料包或者课件的形式,教会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教师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教育不同的学生,给他们不同的引导,布置不同的作业,坚持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确认存贷款利息的教学任务布置中,课前通过蓝墨云班课将江滨鞋业有限公司借款利息账务处理的视频和练习发布给各个小组,让小组自学,教师在课前根据练习检查自学效果;课中,教师重点指导存贷款利息中不同的利息支出应分别计入相应的账户,结合记账凭证的填制布置新的任务,小组接到任务后,小组成员可分析业务,填制凭证,检查凭证,准备汇报等再次细分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教师抽取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检查小组学习效果;课后要求小组整理学习笔记,再次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

(三)动为主线,培养工匠精神

课改新理念把培养会计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作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和工作实践融合,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实质。构建仿真会计工作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训,是目前较理想的培养方式之一。在高二下学期,学生已经基本理解会计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每周固定时间开设会计电算化进行实训是常见的一种动手时间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方式仿真感不是很强,缺乏一定的连贯性。相比而言,实训周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以会计专业为例,利用一周的时间全天实训,实训期间,小组成员按照财务经理、会计、出纳等进行角色分配,每天按时上下班,教师每天布置工作任务,小组进入实训室,在办公室根据收到的原始凭证完成相应的账务处理,填制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等相应的工作任务,教师则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分,并及时进行小组反馈。随着工厂式的统一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变化,教师不在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年复一年的统一课堂上,而是将更多的经历用来帮助同学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教师更像是教练,帮助学生发现对自己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颠覆是公众教育迟到却又必须学习的一堂课。“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三主”会计课堂中,头脑风暴、成功的思考、工匠的实训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实践创新能力。但是,如何创新一个新的、模块化的、定制化的教学模式,我们现在还需要时间取得改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课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理论前言,2016(2).

[3]谢启湛.初中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才智,20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