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述评及启示

2018-10-16 12:10吕立杰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框架培育

李 刚,吕立杰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近年来,伴随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愈加频繁,对具备跨文化能力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对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育日益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主题。跨文化素养是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基本技能,培育和提升跨文化素养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而准备。当前,多个世界组织以及国家和地区为回应全球化要求、适应全球化发展,将学生跨文化素养列入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跨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见一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国际性教育组织,长期致力于跨文化素养的研究。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发布《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Intercultural Competences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Framework),从重要性、概念、目的、指导方针与可行路径等方面对跨文化素养进行了全面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跨文化素养行动框架,具有现实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对我国“十三五”期间制定和实施学生发展规划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的基本内容

由于不同的世界观、价值取向、语言文化以及信仰等,不同研究者对于跨文化素养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提供一个更好的并且通用的理解能够有效促进跨文化素养的落实。基于这样的考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界定跨文化素养时更加倾向于广义地、灵活地、开放地理解跨文化素养的多重内涵,将多元的背景、角度和目的融入其中。

1.概念组及其内涵

《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解释了跨文化素养所涉及的三类核心概念组的26种核心概念,第一类是基本概念,是指已被广泛认可的对于理解跨文化素养至关重要的核心概念,例如“文化”“文化身份”等;第二类是辅助概念,是指了解较少但在帮助理解跨文化素养特征方面以及诠释不同概念间相互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的核心概念,例如“跨文化责任感”“流动性”等;第三类是特殊概念,是指某些语言文化中独有的核心概念,例如中国的“关系”、非洲的“Ubuntu”以及日本的“Uchi-soso”等。跨文化素养核心概念组及内涵,如表1所示:

表1 跨文化素养核心概念组及内涵

(续表)

2.行动框架

跨文化素养的核心概念谱系的建立为其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行动框架包括5个维度,即“跨文化素养的澄释厘清”“跨文化素养的教育教学”“跨文化素养的促进提升”“跨文化素养的实践运用”与“跨文化素养的资源支持”。5个维度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其主要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跨文化素养的行动框架

(续表)

二、《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的价值意义

全球化进程促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已经不能隔断,积极塑造多元、包容、平等、全人类的共同文化已经成为现实之需。在这样一个相互联系愈加密切的世界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如何客观、正确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如何实现跨文化的和平共处,进行跨文化的平等对话是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跨文化素养研究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这一文件能够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交流互动,能够帮助个体在他者文化中熟练适应,能够促进对他者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包容,有效避免因成见和误解产生的冲突,并且促进对于文化本身的理解和透视。

1.核心素养对于跨文化素养的强烈呼唤

跨文化素养(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公民所需掌握的基本能力,是不同文化间理解与交流的必备技能。现阶段,核心素养是国际社会提升教育质量所普遍关注并研究的热点话题,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前,多个世界组织以及国家和地区为回应全球化要求、适应全球化发展,将培育学生跨文化素养列入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足以体现出跨文化素养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与重要作用。

表3 跨文化素养在核心素养中的体现

2.《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对跨文化素养培育的现实价值

面对世界对于公民跨文化素养需求的日趋紧迫,将跨文化素养纳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包含一套完整的理论概念以及行动框架,为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第一,文件剖析了指向跨文化素养培育的理论概念,不仅涵盖了各国家地区核心素养中对于跨文化素养的具体要求,同时囊括了国际上对于跨文化素养(能力)相关研究的主要议题,将跨文化素养所涉及的大部分概念进行了有机整合,通过基本概念、辅助概念以及特殊概念三个层次,对各个理论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详细的论述。文件从理论层面构架了跨文化素养的概念模型体系,深度明确了跨文化素养培养的多层维度和着力点,为跨文化素养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指导和帮助。第二,文件提供了指向跨文化素养培育的行动框架,关涉了促进跨文化素养培育的多方路径,包括个体、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组织以及政府等,并对各个机构在促进学生跨文化素养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如何发挥作用给出了清晰的步骤建议,具备极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此外,行动框架从教学、评价、资源、实践等方面对跨文化素养培育进行了规范和指导,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三、《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的启示

跨文化素养是全球化时代发展至今对于世界公民的基本要求,其不仅在宏观上有助于国际事务的解决,也在微观上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跨文化素养是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最有力回应与最基础保障。跨文化素养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多个国家采取不同措施予以重视。然而在我国,有关跨文化素养的研究多局限于外语习得方面,并未形成清晰的研究思路与系统的研究脉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对跨文化素养进行了系统考察与深度阐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给予了科学指导,指出跨文化素养是开放的、全民的、终身的,是需要重点关注、积极应用与多方支持的,这为我国国际化人才跨文化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念与经验。

1.跨文化素养研究须基于全球视野

跨文化素养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外语习得、学会沟通,更是学会理解、体现包容。文件认为,跨文化素养是不同国别、不同文化、不同族群实现跨文化对话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可进一步促进和平共处、互利共生,是人类基本权利实现的保障。跨文化素养不仅仅是区域研究,其重要性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因此,研究跨文化素养,须基于全球视野,这是跨文化素养的内在要求。

全球视野是指能够站在全球的高度观察、认识、理解世界,分析事物和现象,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全球性、视角的全球性、方法的全球性以及思维的全球性等方面。[6]跨文化素养已成为目前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是不争的事实。跨文化素养研究的视角全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我国文化的基础上研究世界问题,跨文化素养研究不应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行为,而应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研究,在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准确表达自身的文化,进而传播自身的文化;二是在世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我国问题,跨文化素养研究不应是全球范围内的泛化研究,而应是胸怀全球、扎根地区的研究,在尊重他者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客观批判他者文化,进而理解包容他者文化。跨文化素养研究的方法全球性及思维全球性则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主体跨文化素养研究的方法和思维的合理性、局限性以及适应性等方面有清醒的认识,可辩证地借鉴。

2.跨文化素养获得须立足终身学习

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碰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个体须具备跨文化素养以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跨文化素养已成为伴随个体发展的基本素养,其培育须立足终身学习,这是跨文化素养的现实要求。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成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学习,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跨文化素养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持续的、累积的。跨文化素养不是简单的、静态的、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动态的、多面的,其获得虽以学校教育为主,但不限于此,这一点已经在文件中充分论证。跨文化素养内涵的不断更新要求公民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提高对于社会变化的适应性,时刻为未来做好准备。因此,普及终身学习理念势在必行,构建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跨文化素养获得途径是现实之需。

3.跨文化素养获得须强调多方参与

文件指出,跨文化素养获得不应局限于教室以及学校这样封闭的环境中,而是需要社区、组织以及政府乃至于国际层面等多方的通力合作与支持。这是因为,跨文化素养研究发端于全球化浪潮的需要,植根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单一文化情境中的跨文化素养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或者假想的情境中,其获得必然有所缺陷,适得其反。

多方参与能够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贯通跨文化素养培养的脉络体系,为跨文化素养获得提供实施平台与实践环境,为跨文化素养的传播、获得与应用提供全方位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支持,多方参与使得跨文化素养培养的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推进实施顺利进行。二是理论支持,多方参与集合了大学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资源,为跨文化素养实施奠定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以及提供了实时的指导帮助。三是实践支持,多方参与能够实现跨文化的联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素养具体情境的应用实践。

4.跨文化素养获得须重视学校教育

跨文化素养的具体落实确实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参与,其中,学校是跨文化素养培育的重镇。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最为集中的时期,是跨文化素养培育与提升的关键时期。重视学校教育,可以为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与适应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件为跨文化素养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实施提供了详细的行动指南,包括课程的开发、教学的方式、教师的培训以及评价的完善等方面。课程方面,跨文化素养课程须立足全球视角,须基于终身学习,力图解决偏见、成见、陈规、歧视和暴力,加速跨文化素养在各个学科的具体化进程。教学方面,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将跨文化素养教学融入项目与活动中,实现跨文化素养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与实用性。教师培训方面,教师在学生跨文化素养获得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教师提供跨文化素养相关内容与相关技能的培训与指导成为必需,来自科研院所的教育专家的支持对于促进教师跨文化素养教学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评价方面,评价工具应当明确,谁来评价、评价什么、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标准进行评价,等等。

5.跨文化素养获得须着眼课程建设

跨文化素养的获得需要多方的努力,是个体学习、经历、反思以及总结提升的结果,同时也是其他支持条件共同作用的成效,在这之中,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开发基于跨文化素养培育的跨文化教育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与体验过程中获得跨文化素养的提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2006年发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跨文化教育应具备的特征,即在教育理念上的文化尊重,在教育过程中的机遇平等,在教育目标上的和谐共存。基于此,跨文化素养教育课程开发应坚持三点原则:一是课程开发要基于学习者的知识经验基础及其文化背景身份,注重课程目标设置对于学习者固有文化的尊重;二是课程开发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融入社会,提供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三是课程开发着眼于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以及彼此团结的情感态度。

6.跨文化素养获得须关注情境应用

跨文化素养是应时代之需而产生,其必然也要为时代服务。能否在真实的跨文化情境中解决问题、言行得体,是衡量学习者跨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准。因此,注重跨文化素养的情境运用是跨文化教育应首要坚持的准则。

跨文化素养来源于对跨文化情境中公民行为表现的关注,跨文化素养也终究要外化为个体在跨文化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跨文化情境为学生实践跨文化素养提供了现实场景,学生的跨文化素养需要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累积以及提升。这表明,教师在指导学生跨文化素养获得时,应充分认识到真实情境带来的效果改善,在情境中观察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据此调整教学活动。文件列出了创设跨文化素养真实情境的来源及创设的诸多路径,例如利用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分享文化经验、举办跨文化讲座,寻求国际赛事的实践机会,拓展多样的国际化教育途径,应用解决具体跨文化问题等。

《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为我国跨文化素养研究铺陈了理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强调了全球视角、终身学习、学校教育以及真实情境对于跨文化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认为,《跨文化素养:概念与行动框架》既是我国跨文化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跨文化素养培育的实践起点,为我国建立跨文化素养培养体系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猜你喜欢
跨文化框架培育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基于Hadoop的DDoS检测框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