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为今用”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2018-10-16 12:04李斌辉王晓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9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文言文言文

李斌辉 王晓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难学,不愿学,学不好。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古今联系,古为今用”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的问题,促进学生愿学、乐学、学好文言文,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益。

一、何为文言文教学“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策略,就是在教学中挖掘文言文中的有关元素,将其与学生现实的生活,以及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古今连接,创设文言文使用情境,发挥文言文实用价值。学生认识并体验到文言文“有用”“可用”,值得去学,从而愿学、乐学、学好文言文。文言文“古为今用”教学策略是对文言文特点的高度把握,也是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的体现。

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其最大特性是“过去”性,作者是过去的,语言是过去的,所表达的内容也是过去的。因而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就是“距离”,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距离,今人与古人的距离,历史生活与当代世界的距离。这些距离的存在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疏离,对文言文作品难以理解,没有共鸣,更多的可能是惧怕与陌生。

学生原本已与文言文存在距离感,而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又只就“文言”教“文言”,只为考试教文言,学习文言文无涉学生的现实生活,隔断了文言文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二者之间不能相互关照。学生学文言文,始终是在静态地学“过去”或者“过去的过去”。如此,学生常疑惑于学习文言文的意义:除了应付考试,学习那些“过去”的文言文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用?既然无用,不能用,为何要学?当然更遑论愿学、乐学、学好了。

因此,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愿学、乐学、学好,就必须让其明白并感受到“过去”的文言文对今天的他们有何意义,也即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文言文能为他们带来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必须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直接体验到文言文的“有用之用”,在学生当下的生活、学习当中“用到”文言文。这样一来,文言文教学必须突破只面向历史、过去,“从故纸堆中解词释义”的传统教学,树立与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和“致用”的语文学习观,向现在生活靠拢,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时代,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长点。要在教学中今古贯通,消除古今距离,致力于文言文的“运用”,古为今用,使文言文焕发生命活力。

文言文“古为今用”教学策略完全符合语文课程的本质,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实践和迁移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针对中华文化传统经典研习,要求“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1]课程标准一方面指出了传统经典(文言文)的当代价值,又指出了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文言文,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今古联系,古为今用”。

文言文“古为今用”教学策略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受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网络语言的影响,现在很多学生的表达俗粗、不规范,文言文在这方面完全可以发挥纠偏作用。当年王力先生就呼吁“可以教文言文来医治当前文风,因为古文是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索的”。学好文言文可以更好地为运用现代汉语打基础。同时,我们不能不关注到文言文并未完全退出当代文化生活这样一个现实,传统文言的表述功能今天依然在很多范围和领域得到相当的珍惜与尊重,一些特定的文体和语境,非文言表达不能达其意,白话文难以替代。文言文“古为今用”教学策略就是对这种文化现象和语言现象的回应。

二、文言文教学以何“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学应该古为今用,那么古为今用的内容是什么呢。事实上,文言文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蕴藏着丰富的古为今用的资源。文言文本身具有一体四面的内容,即文言、文章、文学、文化,是四者的统一。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佳作。这些篇目,一般既是经世致用的文章,又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大多是散文),它们在文言、文章、文學、文化方面具有丰富的可资古为今用的资源,蕴含着极大的古为今用的可能性。

文言方面。首先,文言与现代汉语的文字系统相同。《说文解字》中超过七成的文字是现代汉语常用字,现近我们在使用的大部分汉字都还保留着文言文的烙印。其次,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很多以合成词形式出现的文言词语。诸如“之”“乎”“者”“也”等标志性文言文词,在现代汉语中虽己不单独使用,看似消失,但在合成词中却异常活跃。如“之”,现代汉语中就有“之前”“之后”“反之“久之”等等大量用法。所以王宁教授说:“现代汉语的词汇没有文言文的基础是很难理解的。”“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口语词的构词能量,往往低于来自先秦文献语言的文言词。”[2]第三,文言文句法与现代汉语句法差异不大,尽管有些如倒装、省略等特殊句式,但如果仔细探讨的话,这些句式在今天日常表达中并不少见。还有,文言文凝练简洁、典雅庄重、重音韵节奏,讲求骈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今天仍然在构筑着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内在神韵,很多现代汉语经典作品深受文言文影响。当我们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之后,就会内化众多的文言词语与意义,领略到文言表意的精妙。这些均可反哺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扩大词汇量,拓展表意的方式方法,对于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无不裨益。

文章和文学方面。入选中小学的文言文,体式多样,有语录、游记、小品、史传等等,但基本上是文章和文学相统一的作品。“文章”是指文言文的功用。我国传统文论强调作文经世致用、文以载道。入选中小学中的文言文篇目,有的在当时就是为解决生活问题而作,如《陈情表》,有的是直接说明大道理,如《师说》,有的是抒发人生态度,如《赤壁赋》,有的是记录历史事件,如《鸿门宴》等等。无论何种,一般来说都具有载道与言志功能。古人将自身优秀的人格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以“观照自身”的思维方式融入文言文中,展示出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高尚的道德情操、隽永的人生哲理。学习文言文,体认其中的“道”和“志”,对于学生的人生修养具有现实意义。“文学”则是指文言文的表现形式。文言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上。文言文的作者们通过行文结构、选材剪裁等技巧,以及对字词的精益求精,表达自己的“道”和“志”,达到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对于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完全是可行的,也是很有作用的。

文化方面。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的“声音”,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记录和保存并体现和包含了祖先的历史、生活、情感、智慧、语言、思维等等,凝结着中国人的思想价值、文化理想,渗透着民族浓厚的情感基因,记载着我们的来龙去脉。《论语》等经典是华夏文化的渊源,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作品是历史的回忆。古人说读《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不孝”“不友”。这三篇文章,都是文言文中的瑰宝,在这里面实际上就书写有民族情感的密码。因此,文言文是“国粹”,在整个民族文化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文化传承方式和中国人的生命活动密切联系。今天我们的很多文化现象都能从文言文中寻找到根源和依据。如此,教学文言文就不仅仅是教语言文字的问题,同时也是在认识文化,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正如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夏丏尊先生就说到一个受教育的人,“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可以‘继往开来。”韩军老师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文言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文言文教学古为今用的无穷资源。

文言文一体四面的内容,为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行古为今用的策略提供了资源,文言文教学“古为今用”,完全是可行的,而且能够发挥文言文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三、文言文教学如何“古为今用”

文言文“古为今用”教学策略可概括为“两通三段四体六法”教学。“二通”,就是古今相通;“三段”指的是文言文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四体”,指的是文言文古为今用的内容、对象(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六法”,就是文言文教学古为今用的六个方法,即“引、融、评、创、基、研”。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应的内容运用相关的方法贯穿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实现文言文教学古今相通,古为今用。我们重点介绍六种方法的操作过程。

1.“引”。引,就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连接现实生活,创设文言文“有用”“可用”的氛围,将文言文引入学生现实生活。教师结合这一篇文言文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观照文言文,树立文言“有用”、使用文言的意识,激发出学习兴趣和动机。

如在《师说》教学时,教师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天我家的电脑坏了,儿子要他爸爸修,他爸爸不会修,儿子就说老爸还是老师呢,电脑都不会修。这时我说了一句话,儿子就不再怪他爸爸了。大家猜猜,我说的是什么话?”学生立马交头接耳议论起来,教师趁机引出课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语,简单讲解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说的话,用的词,很多都是从古人那儿来的,至今仍然生动鲜活,在现实生活中很有用处。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可引入播放一些化用文言文的流行歌曲,如周杰伦唱,方文山作词的一些歌,这些歌文言色彩很浓,化用了很多古典诗词。学生没想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其实古人早就用文言写过了。这样一来,学生就感到学文言文有用了。

2.“融”。融,就是在文言文教学时活化文言语言知识学习,融现代汉语语言现象于其中,并尝试一定的言语实践和迁移,“化古老为现代”,“融现代与古代”,创设出古今交融的学习情景,优化学生语言知识结构,使其既轻松学会文言知识,又培养语言知识结构中的古典素养,文言学习和现代汉语语言学习相得益彰。

如学习倒装语序中的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老师出示企业广告“浓浓奶香情,甜蜜如拥抱”(阿尔卑斯奶糖广告)、“倚天不出,谁与争霸?”(倚天电脑公司广告)来掌握语序倒装特点,继而再进行适当的倒装句式仿写训练,这既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倒装知识,又以新鲜的信息激发学生体会倒装的神韵,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手段。又如教学文言实词“克”,可以生活实例来释义,用感冒药“康泰克”(“能够健康安乐”)明了“克”之“能夠”(《尔雅》:克,能也)之意,还用感冒药“快克”,理解其“制胜、制服”(《玉篇》:克,胜也)之意。再结合学生熟悉的一些成语如“克敌制胜”“克勤克俭”进行讲解。这种以现实生活例释的方法,较用文言例句解释,更能让学生轻松和熟悉地掌握。

教学中对于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还可有针对性地设置生活情景,加强古今汉语的联系融合。如学《出师表》后,设计如下练习:总公司任命老李为分公司负责人,希冀其能挽回分公司破产命运,大家都称老李是“ ”,要求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如此,文言文在生活中就得到了运用。

3.“创”。创,就是在学习文言文中,学生结合文言篇目写作,或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用运用文言文表达。当前文言文教学中“重讲轻练,只读不写”的现象严重。老师们认识不到文言文的实用性,不能突破传统文言文教学内容,片面理解文言文教学只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吸收文化传统、培养审美情趣的课程目标,不能指导学生尝试用文言表达,人为地削减了文言文学习的收益。

实际上文言文题材、体裁多样,语言精美,让学生吸收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章法结构技巧来写作,是能够创建文言与现代交流融合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的。如有些年高考,学生用文言写作,就收到很好效果。文言文教学中尝试创作,一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以书信或采访的形式与古代先贤进行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互致殷勤、沟通性情,既从中学会表达交流,又学习古人处世方式、情趣情怀。二是以课文为基础立题作文,既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其写作能力。如以陈意映的身份仿写《与夫书》给林觉民,以“卖炭翁的结局”续写《卖炭翁》,以“读《游褒禅山记》的启示”为题写读后感等等。三是让学生尝试文言创作。目的并不是要向学生学会如何写文言文,而是在写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文言语感和对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掌握,为更好地阅读文言文和运用现代汉语打基础,同时使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到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保持并进一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让学生结合实际或时令,写春联、寿联,写赠序,碑文等等。有老师在清明节,先让学生读国家公祭黄帝、炎帝的祭文,然后学着创作清明节祭祖的祭文,学生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

通过“创”,仿写文言文,可将文言文简洁传神、生动典雅的优点,以及章法结构特点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巧。语言是思维的反映,学生在尝试文言文创作的过程中,也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体悟古代先哲的志趣。这样,学生在“创”中既学会语言表达,有接受传统美德熏陶,还学会用另一种方式思考,最终“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4.“评”。评,就是以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中所传承下来的传统,批判辩证地评价和吸收文言文所表达的内容。某种意义上,学文言文就是追溯先人历史,审视当下社会,从中获得人生体悟和生活智慧。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因而古代社会与现实生活藕断丝连,今人古人思想情感息息相通,文言文就有着无数值得我们关注和感悟的素材。如此之多,如此珍贵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做有心人,敏锐而有意识地发现文言文中的思辨和感悟点,引发学生开发可思辨之因素,并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思辨和感悟,循序渐进地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也就是对古人的思想、传统的文化,请学生结合现代的思想进行评价审视。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比如学了《论语十二章》可以给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评说:1.孔子说“匹夫不可夺志”,但如果一个人在为志向奋斗中阻力重重,是否须执着坚持呢?2.请举出历史上三位够当得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人物。3.“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能否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4.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这是将文言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完全连接,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了,傳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两相关照。

一般地,由于学生的阅历和分析能力还有限,在对文言文的“四体”内容进行评价时,艰深难懂之处还是须以教师讲述为主,符合学生能力与基础的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完成。同时还应注意,评价须根据文章实际,抓主要方面;须客观、恰当,一分为二,不能脱离作者时代背景及阶级地位,对古人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人为地拔高或贬低。如有老师引发学生得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知法犯法”,这就完全背离了文言文教学古为今用的本意。

5.“集”。集,就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采集整理文言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言佳句、优秀诗、词、文的篇段,作语言材料的充分积累,并鼓励他们运用,推陈出新。这也是很好的古为今用的途径。

有教师上《神话两则》设计两个环节,一是网上“搜神”,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积累神话成语,理解其含义,能够在现实表达中运用。二是线上“讲神”,要求学生将搜集到的神话成语,在班级微信群、QQ群中交流,可以试着改编为白话神话,并对比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表达效果。学生也非常积极活跃,效果很好。

有老师在上《狼》一文后,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典故,并找出这些成语典故的共性。再比如学习《季氏将伐颛臾》,里面就有“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患寡不患均”等对立、辩证的表达方式,“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修德致远”等等今天还广为常用的成语,其语言魅力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今天的网络技术发达,“集”这个方法是很容易运用的。

6.“研”。研,就是广泛利用课外资源,强化运用文言观照、优化现代汉语的意识,树立运用古代优秀文化补充建设现代文化的意识,使文言文的“用”走向专题化,建构起以“用”为价值取向的文言文研究性学习。

比如在学完《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讷谏》后,师生可研究“语言艺术”,引导学生总结游说成功的秘诀在于:为对方打算,隐藏游说目的,婉言相劝,巧施攻心术,这也可用于现实生活中。如读陶渊明的作品,我们可研究中国的隐逸文化,也可研究古诗文,做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再如我们可开展“文言文运用技巧”的研究性学习。选题目标定位:针对文言文“学”与“用”之间的巨大跨越,重点解决“学以致用以致用”的中间环节,总结出文言活用的技巧,落实文言文“用”的关键所在。通过该研究的过程,还可以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巩固学过的文言基础知识。研究步骤大致如下。首先,由老师结合范例从具体的语言运用技巧点拨讲解入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感性经验。如分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点化”为“留得青山在,岂是为烧柴”或“纵留青山在,岂能为烧柴”、“留住青山在,应怕无柴烧”的技巧,分析“因华美而矜持,因富有而远藏”(余秋雨《西湖梦》)、“物不格,知不致,背客观现实而为,违自然规律而行,逆历史潮流而动,即反科学,则必败必亡”(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同则生,融则利》)的“活化”文言句式的技巧。其次,由老师指定具体现代作品篇目(文体尽可能广泛)让学生进行语言运用技巧的辨认、赏析,并不断创新技巧。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设立一些课题开展研究,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文言文》《新闻标题的文言文技法》《流行歌曲的文言化用》《金庸武侠小说的文言色彩》《古装电视剧文言文纠误》等等。

文言文教学是否坚持古为今用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问题。文言文教学实行古为今用完全可行,而且也值得去做。文言文教学“古为今用”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文言文在现实生活语言表达交流上的独特作用,理解文言文在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上的意义,愿学、乐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一定会提高。但我们要注意一个原则,文言文“古为今用”,一定是依据具体的教学实际、具体的学生、具体的篇目来开展,不能够为用而用。而且教学中一定要“言文”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就可能会死于章句或废于清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1.

[2]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