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思维能力培养

2018-10-16 11:42李于阗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初中物理培养

李于阗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引领,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与“抽象”,“想象”与“逻辑”,“发散”与“独创”以及“联想”等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 核心素养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143-02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品质。物理核心素养由“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在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引领,注重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并以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的熏陶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以“物理观念”为导向,培养学生“形象”和“抽象”的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提出的“物理观念”,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是从物理的角度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物理概念全盘抛给学生,而应以“物理观念”为导向,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形象”和“抽象”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一课中,关于“力”的概念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和生活现象中归纳力的概念的过程。首先,以生活实例为学生创造“力”的情境。教师出示少数民族的押加比赛图片,两个人用“力”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描述一些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如下图)。

接着,提出问题:发生力的现象时各有什么特点和共同点?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归纳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以“科学思维”为导向,培养学生“想象”和“逻辑”的创新思维

“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和质疑创新等要素。初中物理有很多抽象的知识,如原子结构、磁场等。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运用“理想模型法”进行教学,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疏通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磁现象 磁场》一课中,因为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要认识磁场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构建”,形象地描述磁场。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磁铁周围的磁场“长”得怎样?

生:想!

学生实验:1.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在板上均匀撒上铁屑并轻敲板,观察发现铁屑有规则地排成一条条曲线(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磁体的磁场分布)。2.把一些小磁针放在曲线上,发现小磁针的N极指向一致沿着曲线方向。

师:请你们想一想,怎样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

生:我们在磁场中画一些带有箭头的曲线,箭头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这样的曲线就叫磁感线。磁感线的方向都是从磁体N极出,回到S极。(学生画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

这个片段以“科学思维”为导向,构建磁场的模型,把抽象的磁场直观、形象地描述出来,不但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个知识点,有助于学生领悟研究磁场的科学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想象”和“逻辑”的创新思维。

三、以“科学探究”为导向,培养学生“发散”和“独创”的创新思维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中很多重大规律的发现,都是经历发现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等过程后才得到结论。科学探究过程实质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能力;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能力;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亲历探究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拓展。

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一课教学中,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难点。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然后提出问题:“人在死海中能漂浮在水面上,在河水中却不能,那么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有趣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思维认知,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里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或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有关。此时,教师说道:“请你先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选出一个最佳的实验方案。”

这样教学,教师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不同的方案。下面是5个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的实验方案。

小组1:把一块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使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分别等于[V4]、[V3]、[V2],测出浮力大小是不同的,验证了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里的体积有关。

小组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浸没在水中,发现它们受到的浮力是相同的,验证了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小组3:将同一块橡皮泥分别浸在水和酒精中,测出所受的浮力,浮力不相同,说明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小组4:把同一块橡皮泥分别捏成圆形、方形和扁形浸没在水中,发现这三种情况下测力计的示数是相同的,说明了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无关。

通过动手探究,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轻松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有效地渗透了猜想、分析等思维方法,让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贯穿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发散”和“独创”的创新思维。

四、以“科学态度与责任”为导向,培养学生“联想”的创新思维

教师以“科学态度与责任”为导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科的本质,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与生活、社会、环境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逐渐形成对科学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正确态度,培养学生“联想”的创新思维。

在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师: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举例说一说在生活、生产中是如何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先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产生更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生1:人游泳时,手向后划水,水对人有向前的推力。

生2:人向前走路的时候。

生3:直升机升空时。

生4:我国的神舟飞船就是由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升空,火箭发射时,快速向下喷出燃气,给燃气一个向下的力,燃气同时也给火箭一个向上的动力,从而火箭就发射出去了。

生5:我曾梦到我坐的小船停在冰面上,由于没有摩擦,无法推动小船,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把行李向后扔出去,小船居然动起来了。(全班学生为他这个“奇思妙想”而鼓掌)

师:科学家发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物理规律,并应用在生活、生产中,从而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现在汽车越来越多,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请你做一个小小发明家,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空气动力小车,看看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能有效解决这个难题。同时,老师希望每名同学都有把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意识,凝聚力量实现“中國梦”“强国梦”。

总之,以物理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与责任”为导向,从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针对性强、效率高,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初中物理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