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18-10-16 02:59熊鑫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年29期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课程

熊鑫

财经类高校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培养专业化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是财经类高校的教学重点。纵观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探索中前进,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行情况出发,从培养合作、教师、课程、保障等多方面分析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并以此为基A,提出探索系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培养路径,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队伍,加强政校、校企、校际合作,借鉴国际人才培养优秀经验,搭建高质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在于创新创业人才,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责无旁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发布以来,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财经类高校作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改革对于做好新时代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在国内外创新创业模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总结原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1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动态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其认识到创业相较于就业更易激发创新,创业与创新结合能产生更大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管理研究学术界的代表之一的Peter Drucker认为创业是一门学科,创业者的能力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可通过学习获得[1]。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指出, “创新”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教育学家贝沙尔(1998)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用于培养每一个对创业或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最为典型。美国的创业教育涵盖了中学、大学和在职教育等,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教育体系[2]。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商学院模式[3],理论方面在开设一系列创业课程的同时通过创办基金、研究期刊等方式开展创业教育学术研究。实践方面学校积极与社会机构合作,加强创业实践平台开发。二是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产学研模式[4],即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注重学生科研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课程培养方案中,设立多门复合型跨学科课程,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虽时间不长,却发展迅速,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杨吉春(2016)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团队理念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阚静(2011)认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除了做好课程、师资、平台外,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1998年清华大学第一次将以竞赛的形式的创业教育引入国内,联合其他高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2]。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使其逐渐成为包括国内各重点高校学生在内的全面教育活动[5]。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素朴模式、商学院模式、广谱式模式、创业型大学模式[6]。素朴模式即通过举办创业竞赛来进行培养。商学院模式即通过商学院(管理学院)内部创业学科的发展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本科阶段设立“创业管理”方向专业,同时与国外多所院校达成合作,开创中外合作培养的模式。广谱式模式即以全体学生作为对象,全面开展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思维能力。第四种模式为创业型大学,即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市场资讯、创业点子、创业指导和创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模式。

2.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2.1 课程专业设置未成体系

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并未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真正结合起来,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一是来设置独立的专业且专业设置相对专一;二是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大部分以选修课为主,结构单一,与专业课结合不紧密,难成体系;三是实践课程设置较少,无法给予学生全面系统的实践指导;四是尚未能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与方案。

2.2 师资力量欠缺

目前财经类院校中专注于从事创新创业研究的教师很少,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更少,缺乏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师资基础较为薄弱。师资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培养模式尚欠联动

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尚未在校政、校企、校际间形成联动。学生阶段形成的创新创业意识多半与其所学专业相关,财经类院校学科比较专一且缺乏技术类学科,同时与外界联系较少,比较封闭,这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形成不利。

2.4 培养过程缺乏保障

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仍然缺乏相应保障。一是对教学活动的保障,二是对实践活动的保障。在教学活动方面,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部分财经类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实践活动方面财经类高校很少有自己的科技园和众创空间,服务平台定位不明确,在创业培训、融资、孵化等方面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2.5 培养氛围不浓厚

财经类院校学生因就业较好,其本身对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关注和重視度不够,大部分院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只是关注其对于就业的影响,而未从思维、意识层面做长远考虑,导致很多活动缺乏针对性,学生参与度与接受度不高。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财经类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人数比重小,毕业后真正创业的人更少,这跟当前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对创新创业理解不深刻

本文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业人才”则是懂一定的专业技术,清楚相关行业,具备较强开拓创新、组织沟通、协调资源能力,善于抓住商机,并通过创造性的市场行为创造收益的人。学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重点关注意识、思维及实践能力。大多数财经类院校一是未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区域,只是浅尝辄止;二是受学校传统培养及就业模式的影响,仅把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而未将其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来抓。学生们仅将创新创业理解为创业并非能力素质培养,参与活动并非出于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和认同。

3.2 核心技术的缺乏

财经类院校缺乏较强的专业技术学科,专业实践性较弱,科研转化程度低,在现如今强调知识成果转化的高校创新创业大背景下相较于理工科及综合类院校不占优势。财经类高校学生创业项目多半集中于文创类和商业服务类,趋向于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容易被模仿和超越。相比于综合类及理工科院校,财经类院校技能储备不足,资金欠缺,社会认可度不高,无疑弱化学生创业热情。

3.3 孵化力度不强

相较于理工科院校,财经类院校很难吸引较多资金和技术支持且融资渠道较少。受场地及政策影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场地资金有限,难以打造高质量的孵化平台,难以给予学生项目充分的支持和指导。

3.4 就业路径不符

财经类院校学生当下很受市场欢迎,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去一些知名企业或体制内单位就业,很少学生会将创业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同时财经类学生比较务实,即便是创业也会选择回报快的项目及领域,这并不利于项目的长远发展。创新创业一定是个长期和反复试错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能做出成绩的,因此财经类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能动性不强。

4.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对于财经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应从系统化建设、师资、课程、特色化、合作培养等方面进行强化,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效果。

4.1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方面财经类高校需要与政府、企业、科技园、投融资机构、其他高校等密切合作,充分整合市场资源,进行联合培养,形成一个高校、政府、企业、市场良性互动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需建立一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从课程设置、活动安排、考核评比、师资选拔等方面进行深化,明确各部门职责,密切配合,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平台。

4.2 分类培养细化课程设置

加强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并强化政策支持力度,课程设置采取必修+选修的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引导教师课案中涵盖创新创业的内容,并对创新创业课程予以学分支持,鼓励学生积极选修课程。针对院校学院及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不同院系及专业的学生培养侧重点不同,例如商学院管理学专业侧重于商业模式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塑造,培养创新型CEO;金融学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融资等相关金融板块的创新创业知识讲解,引导学生依托所学专业开展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活动。

4.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采取校内+校外导师的模式,一方面挖掘校内高水平教师,另一方面招募政府、企业、成功创业者等具备优秀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外聘教师走进高校课堂,以“校外导师”的身份开设创业教育课和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本着教学,实践,考核,培养四位一体的原则进行全面教学活动,系统传授创新创业理论,并且适时选派教师到合作培养单位挂职,全方位了解情况,助其更好地开展教育指导活动。

4.4 鼓励政校、校企、跨校合作开展创业实践

在培养过程中,加强政校、校企、跨校间的合作交流,开设联合培养课程,组织学生、教师交流活动,联合举办创业大赛、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论坛等实践活动,充分整合院校社会资源,助力学生突破专业的限制,为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助力其成长。

4.5 搭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

财经类高校做创新创业平台一定要做出院校的特色,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其平台的搭建应以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商业领军人才为核心,资源集中在国际化、金融、商科方面,有针对性地汇集资源,重点培养职业经理人型的创新创业人才。牢牢把握学校特色一定是财经类高校平台搭建的首要因素,不求广而求精。

4.6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经验

西方许多知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经验丰富,培养模式比较成熟,比如美国的哈佛、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百森商学院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等,积极走出国门,联系同质类院校进行深入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尽量避免走弯路,早日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国际领先目标。

创新是新时代民族振兴,国家昌盛的关键,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财经类院校要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己任,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大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解决培养难题,服务国家创新创业战略,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Drucker,P.F.Innovation andentrepreneurship[M].New York: Harper&Row.1985;

[2]陈勇.基于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财经类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121-123.

[3]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33(12):41-44.

[4]陳雁,符崖,陈哗,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l):134-136.

[5]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6]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 36(12):231-235.

猜你喜欢
财经类院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财经类MBA院校案例研发队伍建设研究
财经类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