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纪实(连载)
——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1980年)

2018-10-17 03:12龚天卓
黑龙江史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之夏小石

龚 强 龚天卓

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于1980年7月12日在哈尔滨青年宫开幕,7月 23日闭幕,历时12天。本届音乐会共演出13台、23场音乐舞蹈节目,呈现给观众的曲目共有222个,舞蹈15个,其中创作节目占40%。参加演出的业余音乐、舞蹈演员达到3000余人。观众达30000人次(当时的票价仅为人民币0.20元~0.30元)。

一、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完全以群众业余创作演出的节目展现给观众,因此,也称为“第八届哈尔滨之夏群众音乐会”。这既是首次,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因此,是一次检阅群众音乐、舞蹈创作演出成果的群众性音乐会。

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演出,是群众性业余音乐舞蹈艺术的集中体现,发挥了很高的水平。开幕式上,首先唱响的是哈尔滨电机厂创作和演出的大合唱组歌《电机工人的心愿》,作品以本厂支援内地水电建设的实际生产生活为题材,作品主题鲜明,客观真实,积极向上,生活气息浓厚。演出的大合唱雄壮有力,气势恢宏。哈尔滨市工人业余艺术团的管弦乐《人拉肩扛战风雪》,哈尔滨星光机械厂、林业机械厂联合演出的民乐合奏《在新长征路上》,男高音战洪海演唱的《朋友,你想过没有》,黎强、王丽华的男女声二重唱《“四化”的歌儿唱不完》,刘敏伴唱的轻音乐《未来多么美好》等,表现了哈尔滨市人民克服困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精神面貌。高中群演唱的新作《望海》,表现了祖国人民怀念台湾亲人、盼望早日归来的深情。富有朝鲜族特点的舞蹈《松花江畔》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社会主义时代,少数民族的新生活。陈鹤龄、董亚娟的独唱、电吉他、琵琶独奏等节目也都受到好评。闭幕式上的演出更加绚丽多彩,如大合唱《趁我们现在还年轻》、男声小合唱《港口日夜》、童声表演唱《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民乐独奏《划船曲》、轻音乐《未来多么美好》、笛子独奏《吟中鸟》、舞蹈《刀舞》等。其他歌手,如于广维、岳建伟、方芳、张美薇、夏丹宇等,则以扎实的表演功底和全新的处理新作品能力,分别演唱了《朋友,你想过没有》《青春的脚步》《美丽的仙鹤》《黄金时代莫错过》等创作的歌曲。

整个音乐会演出的曲目以现实题材为主,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艺术形式多样,体现了民族性和群众性,富有地方特色。在创作作品中,有20个反映“四化”建设,有4个歌颂老一辈革命家,有12个歌颂党和祖国,有16个歌颂社会主义美好,有4个歌颂道德风尚,有4个歌颂解放军,这些作品都具有较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

这次群众音乐会的特点之一是涌现出一批音乐新人,独唱歌手有40多人,新的独奏乐手也有10多人。如战洪海、刘玉澍、董亚娟、包锐、李敬宇、陈鹤令、张美薇、韩瑞兰、金义、王炳昌、张志坚、岳建伟、杨友增等歌手、乐手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哈尔滨素有“音乐之城”美誉,由于这一时期更加重视对音乐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才出现了“新人不断涌现,后继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

本届上演的创作作品有组歌《电机工人的心愿》(陈绍林、王明璋词,张守渊曲)、独唱《朋友,你想过没有》(季田、于侃词,家驹曲)、《党啊!党》(胡小石词,王家驹曲)、民乐合奏《在新长征路上》(李广义、赵盛田曲)、舞蹈《松花江畔》(朴艺兰、康月华编舞,郑元旭作曲)。

图8-3 1980年7月23日《哈尔滨日报》刊登的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照片

二、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组织领导及演出场次

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组织领导:

主办单位:哈尔滨市文化局、哈尔滨市文联、哈尔滨市音协、哈尔滨市总工会、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员会、哈尔滨市教育局

领导小组成员:牛乃文、沙青

办公室成员:唐乃智、高崇、关丕、马士杰

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场次:

1.开幕式联合演出(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港务局、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哈尔滨铁路分局、省建一公司、市长途电信局、省电台业余演出队、轴承厂、市工人艺术团、星光机械厂、林业机械厂、平房区市政建设工程队、市青年宫业余音乐班、市朝鲜族文化馆、哈尔滨纯化小学、市消防支队等单位演出)

图8-4 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节目单

2.独唱独奏音乐会

3.朝鲜族音乐舞蹈专场

4.动力区音乐舞蹈专场

5.省电台业余演出队、道外区、平房区综合音乐会

6.中学、小学、幼儿园音乐舞蹈专场

7.道里区、哈铁分局音乐舞蹈专场

8.市工人业余艺术团、香坊区音乐舞蹈专场

9.青年宫业余艺术团、哈尔滨师范学校音乐舞蹈专场

10.南岗区、太平区综合音乐会

11.部分音乐舞蹈节目汇报演出(第一套)

12.部分音乐舞蹈节目汇报演出(第二套)

13.部分音乐舞蹈节目综合汇报演出

三、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产生的影响

尽管第八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完全是群众业余节目演出,但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场场满座、群众叫好”。这使得广大业余音乐、舞蹈积极分子非常振奋,也说明哈尔滨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基础好、水平高。舆论界反映:“许多节目努力追求更好地表现我们时代的声音,反映和歌唱我们社会的新人、新事、新的道德风貌,是在抒发人民之情、革命之情、健康之情,作品的品格有明显提高。这和社会上已开始蔓延的某些格调低下,不健康的东西形成鲜明对照”。

附:

《乌苏里船歌》今昔

2017年8月28日,《生活报》B02版刊登了记者孙达采访《乌苏里船歌》词作者之一胡小石先生的文章—胡小石:《乌苏里船歌》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而作。

一、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写歌,与郭颂聊创作一拍即合

胡小石回忆说:“1962年,我、郭颂、汪云才都在当时的哈尔滨歌舞剧院共事。此前一年,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成功举办。为了筹备新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有关领导不断敦促创作人员到生活中去,为创作新的作品打好坚实基础。当时的郭颂已在东北民歌的演唱上名声大噪,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不满足既有成绩,想要突破。他找到了我这个刚22岁,在创作上刚刚起步的小学员谈他的想法,说他很想唱一些别有风味的民族艺术歌曲,黑龙江省是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是不是能把触角伸向少数民族的音乐宝库?我很赞成他的见解,可谓是一拍即合。”

二、采风三个月,与赫哲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据胡小石回忆:当时他与郭颂、汪云才并没有结伴而行,而是各自为政。胡小石在赫哲族当时的三个聚集点—黑龙江畔的街津口、八岔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公社和乌苏里江畔的四排,一共住了三个月。“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交通也不方便,所谓的招待所,就是一个地窨子,阴暗潮湿,但那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各个热情豪爽,几两烧酒下肚,连心都掏给你,他们每天都给我拌一洗脸盆杀生鱼,我的肠胃很不适应。”胡小石笑着说。

采风三个月,胡小石走街串巷,广交朋友,赶上渔汛,他就和赫哲族的打鱼汉子们一起挤住在窝棚里,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仍有一些朋友和他们的后代与胡小石保持着联系。

三、与郭颂合作很“痛苦”,一首歌词反复修改半年才完成

回到哈尔滨,胡小石与郭颂、汪云才一起谈感受,稍作商量想法就趋于一致,要写赫哲人生活的巨大变迁。胡小石受命寻找切入点,因为歌词是歌曲的第一道程序。这时,采风生活在胡小石头脑中打开,他眼前出现了渔汛、船队、笑脸,还有那蓝蓝的乌苏里江、苍翠的大顶子山……

尽管几个聚集点都留下了足迹,胡小石最终还是选择乌苏里江畔的四排为这首歌的背景。他说:“主要是考虑到审美的角度,大顶子山的白桦林、红杜鹃、乌苏里江的蓝色与悠远,衬托着船儿满江鱼满仓的火热与喜悦,构成了完美的抒情画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映赫哲族人的幸福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推敲、碰撞,写了很多遍稿,多到已经无法统计,成型后又修改过无数遍。胡小石说:“郭颂是个对艺术特别认真的人,有时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跟他合作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今天刚叫了好,明天又推翻,反反复复,差不多有小半年时间才完成。”

四、在首都舞台上一炮而红,成“每周一歌”推向全国

胡小石说,歌写好后,还没来得及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亮相,郭颂便受文化部派遣随代表团访问日本。临行前,郭颂把新歌揣在行囊,想在闲暇时多琢磨琢磨。回到北京,正好有一场包括郭兰英、胡松华、郭颂3位民族唱法歌唱家的联合独唱音乐会。于是,在首都舞台上,郭颂第一次推出了《乌苏里船歌》,反响热烈,受到一致肯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场就将此歌录成了“每周一歌”向全国播放。

1980年,《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很多国家的音乐人曾对其进行过不同形式的演绎和翻唱。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作品,它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胡小石感慨地说。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之夏小石
欢乐之夏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挡住他
民乐改编在音乐舞蹈基训课中的应用
音乐舞蹈即兴教学分析
从艺术欣赏角度初探成都永陵
仪式 音乐 舞蹈
捡到一座城堡
《探亲之夏》
甜豌豆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