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疗效观察

2018-10-17 08:03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浮针腱鞘炎进针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广州 510405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一种由长期劳损、受寒或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无菌性炎症,以桡骨茎突部的疼痛、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1],女性患者占据较大比例,男女比例约1:6[2],并且处于哺乳期及更年期的女性较为多见[3]。该病属中医“伤筋、筋结、筋聚”范畴,中医治疗该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浮针属于中医特色治疗之一,基本上能胜任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如局限性疼痛、内科及妇科等疾病,目前对于浮针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报道相对较少,仅有的临床试验报道质量相对较低[4,5],未能提供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探讨浮针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能够较快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来自于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的73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8例,采用浮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电针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1.2 诊断标准 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6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①有劳损史,好发于家庭妇女和长期从事腕部操作者;②桡骨茎突部疼痛、压痛、肿胀隆起,腕部劳累后或寒冷刺激后疼痛加剧,局部腱鞘增厚,握物无力,活动受限;③握拳尺偏试验阳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0~70岁的患者;③在接受本方法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方法;④如果已接受其它治疗,在筛选入组后需要经过7天的洗脱期;⑤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和纳入标准者;②糖尿病患者或局部皮肤破损患者;③合并有风湿、类风湿、痛风性关节炎等病史,且上述疾病已影响腕关节功能活动者;④曾接受腕关节部位手术或有腕关节部位外伤病史患者;⑤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①资料不全难以判断疗效者;②患者依从性差,中断或者改变治疗方案者;③入选时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无法停止者;④治疗周期尚未结束而出现不适或者严重并发症者,依据实际情况应停止者,即停止该病例的临床治疗试验。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 采用浮针疗法治疗:(1)选取生产自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中号一次性浮针。(2)确定进针点:在桡骨茎突局部触诊出压痛点(触摸时感觉有条索),即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进针点可在MTrP上方3~5cm处由上向下进针,亦可在MTrP下方3~5cm处由下向上进针。(3)具体操作:①患者端坐,患手置于桌上,依据患者症状和局部皮肤情况选取合适的进针点,常规消毒施术者手指和进针点皮肤后进针;②针身与皮肤约15°~25°快速破入皮下,稍提针尖并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推行,针尖朝向MTrP,至软管埋入皮下且皮肤可见线装隆起;③接着以拇指为支点,持针柄左右摇摆做扫散运动,速度约100次/min,待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后,抽出针芯,予医用胶布固定,留置6~8h后拔出;④再灌注操作:在浮针扫散的同时,术者另一手握住患者患手,用一定力量向患手尺侧施加压力,同时嘱患者用一定力量进行对抗,持续约10s,视情况重复操作2~3次。

1.6.2 对照组 采用常规电针治疗:(1)选取规格为0.30×40mm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2)取穴:阿是穴、合谷、手三里。(3)具体操作:患者卧位,双手置于身体两旁,同上触诊出桡骨茎突局部压痛点,即阿是穴,在阿是穴横刺进针,合谷穴、手三里穴均直刺进针,施捻转法至酸麻胀重感,加用上海华谊G6805-2A电针仪,选取连续波,频率2.4~2.8Hz,强度以患者感觉适宜、无不适为度,留针30min。

1.6.3 疗程及其他 以上两组均为隔天治疗1次,7次(即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不足7次治愈的,按1个疗程计算。治疗期间嘱患者停止用患肢做剧烈运动或家务劳作。

1.7 观察指标

1.7.1 临床疗效观察 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6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6]评定疗效:①治愈:腕桡侧肿痛及压痛消失,功能恢复,握拳尺偏试验(-)。②有效:腕部肿痛减轻,活动时轻微疼痛,握拳尺偏试验(±)。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最剧烈的疼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强,反之评分越低说明疼痛越轻。

1.7.3 Cooney腕关节评分 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表[7]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功能状态、活动度、握力等指标进行对比评估,评分越高表明恢复情况越好,反之评分越低表明恢复情况越差。

1.7.4 腕关节尺偏活动度 以手掌背侧头状腕骨为中心点,取远程前臂(可取肱骨外髁作参照点)与第三掌骨之间夹角为测量值,须避免将第三手指作为量测的依据。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患手腕关节尺偏角度的范围。

1.8 统计学方法 采集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P<0.05,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资料用秩和检验。单向有序分类变量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治愈6例,有效3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VAS评分及Cooney腕关节评分比较 治疗前,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Cooney腕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有降低,而Cooney腕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有较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Cooney腕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腕关节尺偏活动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尺偏活动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尺偏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后治疗组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VAS评分及Cooney腕关节评分比较

表4 两组腕关节尺偏活动度评分比较

3 讨论

狭窄性腱鞘炎在指、腕、趾、踝等部位均可发生,但手掌及手腕部较人体其他部位更容易发病[8]。桡骨茎突部其上有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覆盖,并有伸肌支持带包被,形成纤维骨性鞘管,由于此部位特殊的生理结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频繁地使用腕部进行劳作,日积月累下桡骨茎突部会出现微循环淤血及软组织的轻微水肿,进而发展为无菌性炎症,甚至局部出现钙化。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电脑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反复使用拇指操作及使用鼠标机械的点击,提升了该病的发病率,亦造成该病发病年龄有所下降[9]。故此,探索一种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易于病人接受和推广的治疗方法日益重要。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当保守治疗疗效不理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保守手段有局部封闭(药物注射)、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理治疗、针灸、火针、针刀及推拿等,保守治疗手段虽然繁多,但各有其局限性,如: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虽然方便有效,但此病多发于产后哺乳期的年轻妈妈,所以药物口服及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应慎用;封闭疗法中一般在腱鞘内注射曲安奈德等注射液,但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过多或注射不当可以导致一些不良反应,临床上对注射液使用不当出现局部皮肤发白和坏死甚至手指血运障碍、坏死的报导亦有所闻[10-11];运用小针刀沿肌腱走向进行施行松解,可减少桡骨茎突部的压迫并松解局部黏连[12],但由于术者无法透视操作的部位,可能造成桡神经浅支及桡动脉受损,疤痕增生粘连影响活动度等,导致症状加重的情况[13];针灸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因为操作方便,疗效确切,也是我国常见的医治方法,但针灸繁杂的取穴,变化多端的针感,同时补泻方法也有讲究,临床并没有统一的针刺方法和选穴标准,故存在一定的限制[14];手术治疗虽然在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可采用,但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有恐惧及排斥心理,另外手术治疗后局部组织恢复较慢,调养时间较久,术后瘢痕难以彻底消除,可造成桡骨茎突部腱鞘管的再次狭窄,徐谦等[15]发现即使手术松解后的肌腱,在长期与骨头摩擦中也存在变粗、硬化甚至毛糙的问题等方面。虽然近年来本病治疗方法有所创新,如李力夫等[16]通过研究认识到治疗鱼际肌劳损,可有效减轻腱鞘摩擦,减轻炎症症状,从而提高疗效;王芳等[17]和韩李文[18]选取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正反阿是穴实施治疗取得更好疗效;洪剑飞等[19]利用关节镜对本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缩小了术口及缩短了恢复周期等等,但目前仍然没有较为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法,并且在根本上未解决病变组织的粘连和压迫,在许多随访中远期疗效尚未得到肯定。而本研究采用浮针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确切的治疗效果。

浮针疗法是指通过运用一次性使用浮针直接作用于皮下组织进行治疗的方法。其作用机制虽尚未研究透彻,但目前的研究认为,浮针在进针后进行皮下组织扫散时,可改变液晶状态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结构,进而通过压电效应可释放出生物电,又因为疏松结缔组织为半导体结构,具有传导生物电的功能,当生物电传递至病灶处时,可产生反压电效应,由此改变细胞离子通道,调整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最终促进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修复[20]。浮针创始人符仲华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亦发现,单纯的浮针扫散手法虽是有效,但还可通过再灌注手法进一步提高疗效,即在扫散操作的过程中配合患者局部的肢体活动或施术者给予一定的阻抗,同时患者给与一定力量对抗,使病变相关的肌肉紧绷与放松交替,此法可以快速增加周围组织血液的的灌注,起效更快捷并且更持久[21]。在实际操作中,患者除了进针破皮时有短暂的刺痛外,整个操作过程并无其他特殊不适,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表明浮针只需要较少的治疗次数就能够取得与传统针灸相同的治疗效果[22],这些都是浮针疗法对比传统针刺治疗的优点。

本研究通过浮针疗法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并与常规电针治疗进行对比,评估其疗效,结果显示:①治疗后两组的VAS均有显著降低,Cooney腕关节评分与腕关节尺偏活动度均有明显上升,说明两种疗法可有效减轻疼痛并改善手腕部活动功能;②对比常规电针组,浮针治疗组的VAS评分降低更显著,Cooney腕关节评分及腕关节尺偏活动度上升更加明显,提示浮针疗法能更好的纠正本病的临床症状;③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显示浮针组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电针组,表明浮针疗法整体疗效优于电针疗法。以上充分说明浮针疗法疗效显著,取效快捷,优于传统针刺治疗,而且操作更为安全、简便,患者基本无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浮针腱鞘炎进针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治疗拇长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常玩手机小心“手机手”
腱鞘炎防治小常识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醋熏治好了腱鞘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