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之学,治人之道
——访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翟双庆

2018-10-17 02:09刘晓旭
健康之友 2018年9期
关键词:北京中医药大学之友医学院

⊙文/本刊记者 刘晓旭

有人曾将中医形容成“和氏璧”,它在被打开发现之前看上去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甚至是破石头,但剖开后才发现里面是真正无上的璞玉。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它作为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并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仍然散发着它不朽的光芒。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我国中医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医的传承更是面临着“断档”危险。中医需要传承,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为深入了解中医文化及现代中医培养体系,《健康之友》记者来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有幸采访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翟双庆,希望通过本次采访,使更多人了解中医文化从而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

《健康之友》:当初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做一名中医教师?

翟双庆:在我心中最崇高的两个职业一个是医生,另一个就是教师,医生可以挽救病人于水火,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两个职业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值得人们尊重,所以我选择成为一名医生是因为我个人对医学的兴趣和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憧憬。我的家人也尊重我的选择,所以当时高考志愿选择的都是医科类院校,最终也是以优异的成绩有幸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我是1980年考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在1985年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在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内经研究室工作,并开始从事《黄帝内经》的教学工作直至今日。

《健康之友》: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历史渊源吗?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71年,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并;1977年,两院分开,恢复独立办学;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

学校现有东直门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枣庄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房山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孙思邈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厦门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8所附属医院。另有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24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

《健康之友》:您怎么看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翟双庆: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现代中西医结合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很多患者都选择病情危急时用西医诊治,而在病情稳定以后选择用中医诊治,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也算是中西医结合了。目前很多医院的各类科室中也成立了中西医结合门诊,但实质仍然是以西医治疗为主,后期利用中药辅助患者身体调节,整个治疗过程中“中医”并没有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来只有中药起到了辅助的左右,所以目前来看做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仍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健康之友》:您如何看待中医药文化,您认为国家想要发展中医药文化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

翟双庆:西医是实验医学,中医是经验医学,二者的认识方法不同,理论不同,因此就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西医有西医的优势,中医有中医的特长。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着中国文化对于人,对于生命,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医曾一度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西方医学也逐渐传入中国,中医一度受到排挤与歧视。随着现在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保护与重视,中医也开始逐渐复苏,但由于西医已经深入人心,中医的发展仍受到了不小的阻碍。目前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中医药也将纳入到中小学的课程当中,这对未来中医药的传承起来了非常大的作用。

《健康之友》:您认为现在学生学习中医药应重视哪些方面的培养?

翟双庆:中医师承教育以重经典、重临证、重口传身授、重体悟等为特征,对医学人才培养,传承“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至关重要。院校教育规模大、教学规范、学科丰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对结合,但同时中医药特色相对不足,无法突出中医临床优势。所以中医药人才培养应加强临床经验,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一直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理念。

中医教育应不断尝试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医教育体系。而且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中医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等,也是我们新生一代努力的方向。

《健康之友》:社会上有很多人担心中医的前途,您对未来中医的发展有何期待?

翟双庆:很多人都担心中医的前途,其实中医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没有西医的岁月,中国人靠什么治病救人,靠什么繁衍生息?西医当然有其技术上的优势,但是中医不会灭亡。咖啡和茶可以共存,洋快餐和中餐也各有市场。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还是喜欢喝茶,喜欢吃中餐,洋快餐走过它的巅峰,就很难再挽颓势。中医也不会后继无人,虽然中医学习起来比较难,成就高低更多靠医者的悟性。但是现在学习中医的80后90后的孩子,也是非常多。

其次是要做到文化自信,如果对自己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丧失了自信,就很容易掉入西方挖掘的陷阱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必定会和西医越来越多的合作和相互学习。西医的优势是标准化,强调共性,效率高,见效快,能迅速解决最痛苦的症状;中医的优势是辨证论治,强调个性化,重视人文关怀,疗效稳定,注重养。今后中国的医院发展很可能会让中医院西医院逐步融合,最终中西医生将在同一个科室共同工作,发扬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疾病的治疗。

《健康之友》:国外是如何看待中医药文化的?

翟双庆: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医药最早的认识是源于针灸,但因为文化差异较大,很多西方国家很难准确的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文化思想,相对来说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亚洲国家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中医药文化。

《健康之友》:中医和养生往往密不可分,什么是中医养生?

翟双庆: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健康之友》:《黄帝内经》有哪些主要思想?能给我们分享一下么?

翟双庆:《黄帝内经》接受了中国古代唯物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使每一层次,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对立统一。

《黄帝内经》基本理论精神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猜你喜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之友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
藏家之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诗词之友》赠阅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王耀献
论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