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四重维度

2018-10-17 01:25李新娟杨小明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批判权力资本

李新娟 杨小明

[摘要]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离不开空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也离不开资本的发展。立足于资本的运行过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开创了一种社会空间的“资本阐释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的批判和揭示,隐性表达了社会主义空间正义思想。批判、资本、权力和实践四个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四个基本视角:批判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理论特质;资本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根本动因;权力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重要生成动因;实践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维度梳理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对审视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空间非正义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空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空间正义;资本;批判;权力;实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严重的城市危机。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引人瞩目的“空间转向”。所谓“空间转向”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空间”要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空间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的现象。摒除了传统理论中的空间“容器论”,空间生产、空间转移、空间隔离和空间剥夺成为空间理论的重要主题,空间正义则是空间哲学的最终价值取向和价值归宿。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间正义问题也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空间正义问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才逐步凸显出来的。空间正义理论作为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空间非正义的反思和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空间理论,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及其手稿等大量文本中都直接涉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空间发展问题,蕴含着丰富的空间理论资源。只是由于教条主义和其他理论、实践的错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维度被长期掩蔽起来。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尝试从批判、资本、权力和实践四个维度,对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进行梳理和探讨,为马克思空间理论分析提供新的视角。

一、批判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不同于一些实证主义哲学思潮,马克思空间理论不是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描述现代社会,而是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沃土,批判的考察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不满足于纯粹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建构,也反对在抽象孤立的层面谈论空间正义,而是聚焦现代社会的空间生产实践,把宏观空间分析和微观空间分析结合起来、把空间分析和资本批判结合起来,积极展开对资本逻辑支配下空间非正义的批判,从而构建社会主义空间正义。

马克思对空间问题的批判是多维的,既包含了资本的空间积累、空间扩张、空间剥夺,也包括空间异化、空间对立、空间隔离与居住正义、生态正义,以及人类生存困境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空间等方面。在深刻揭示和分析资本空间矛盾现象的基础上,指出造成现代社会空间正义缺失和生态破坏的根源正是资本逻辑,要消除资本空间非正义问题,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瓦解资本逻辑,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思考空间正义的独特理路,正是在批判、否定、变革和超越资本主义空间问题的基础上确立、阐发起来的。马克思从人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异化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澄清了资本的剥削本质即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阐明了自己对空间问题的思考,将空间批判建构在更为根本的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基于此,可以说社会主义空间问题本质上是资本批判问题,马克思的空间理论是一种批判的理论。

二、资本的维度是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根本动因

马克思开创了社会空间的“资本阐释学”。①资本是马克思进行现代社会空间研究的基本视角,也是“解读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人类社会空间转换的钥匙。”②正如任平所言:“没有对资本在全球空间拓展的结构和进程的本质分析,就没有马克思主义。”③

资本是推动空间转换的根本力量,也是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的背后推手。根据马克思的界定,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物的外表掩盖下的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④资本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但它经常隐蔽地“物化”在特定的物品中,并通过各种具体可见的物品运动、物品关系表现出来。

通过把握资本背后的生产关系本质,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是社会普遍异化,包括空间异化的始作俑者。资本具有不断“自我增值”的本性,它无止境地占有他人劳动、追求剩余价值,以实现自身价值增值为最高目的,“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⑤资本的增值性、流动性和扩张性,必然要求资本按自己的面貌形塑空间。一方面,资本突破空间障碍和空间限制,推动空间生产向世界性、全球化转化,源源不断地获得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和空间物质资源,用以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实现资本的空间积累、空间扩张和空间霸权。另一方面,资本深深嵌入并操纵着空间生产,造成人与空间的分离、对抗性关系,即空间异化。如身体空间的单向度化、自然空间的污染与衰竭化、社会居住空间的同质化与断裂化。伴随着资本在全球的不断扩张和逐利过程,资本的统治不仅在空间层面普遍化,而且使空间脱离人的控制,并反过来成为支配人、统治人的力量。人们生活在资本编织的空间之网中,区域化、全球化空间问题频发。

空间异化不是自然造就的,也不是人类永恒的形式,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遵循“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路”⑥这一思路,产生空间非正义的根本动因是资本,要实现空间正义,必然要从根本上扬弃“资本”,利用资本自身的特性消灭资本。

三、权力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重要生成动因

资本的永无止境地追求自我增值的本性,内在地隐含着资本权力的强制维度。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不仅把“空间”理解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权力空间”,还把它理解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权力空间”和“社会权力空间”。整个现代社会、现代生产体系都是以资本关系的自我生产为“中轴”而建构起来并持续运转的。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是一种“普照的光”、一种“特殊的以太”,“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⑦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资本本质上是生产关系,它直接或间接的渗透并主宰着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各个层面。同时,它本身又是一种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资本的拥有者可以肆意剥削压榨没有资本的人,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利用资本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在“等价交换”的表象下,资本凭借其购买力支配雇佣劳动,获得剩余价值并实现自身增值,雇佣工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拥有对剩余价值的掠夺和控制权,是资本与生俱来的权力,也是资本存在的根本目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支配权,“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⑧资本通过对物的支配实现对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支配权,形成一种客观的统治世界的巨大社会力量,操纵和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资本的增值性逻辑不仅要通过其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支配来贯彻,而且要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个人的身体、心理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控制来推行。同时,在资本增值的利益驱动和支配下,科学技术的创新、劳动的分工与合作、交通运输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等等,“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也就是只会使支配劳动的权力更加增大,只会使资本的生产力增长。因为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所以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观权力”。⑨

资本是占有、支配、重塑社会空间的重要力量,“资本的空间权力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资本主义使人类社会空间成为资本的权力场。”⑩在一定意义上,空间正义就是空间权力,具体体现为资本及资本整合的各种力量对空间的支配权,它是各种空间权力博弈的结果。因此,权力的空间维度,是马克思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空间正义问题生成的重要视角。

四、实践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从劳动实践中找到了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钥匙。“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不同于以往“空间”思想的研究,马克思重视实践在社会发展、空间转换中的作用,开启了从实践理解问题的路径。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从实践角度理解的“空间”就是属人的空间,也即实践对象化的人化自然空间和人类社会空间。实践是以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对立统一的现实基础。正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生产劳动),使自然空间具有“社会性”,不断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人类在改造自然空间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社会关系,形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空间”“权利空间”“经济空间”等社会空间。在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建构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人的自由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空间形态。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空间问题的批判,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世界,更是为了变革资本主义空间形态,实现社会主义空间正义。很显然,在“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的过程中,资本不是靠空想,而是通过实践的另一基本形式——革命和改革,用工业文明的“重炮”摧毁和破坏一切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封建空间形态,通过异化劳动迅速增值并塑造出自己的空间。不论是资本的空间积累、空间扩张,还是资本对代社会的全面宰制与全面渗透,以及对资本空间形态的批判、变革和超越,也都不得不诉诸于社会实践来实现。基于此,马克思强调:“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的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是实践的空间正义思想。

结语

立足于人类社会的空间实践,通过对剩余价值和异化劳动的剖析,揭示资本逻辑支配下空间异化的生成动因,以及资本权力对包括空间关系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支配作用,实现对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构建,这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理论进路。

空间正义是“中国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作為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不存在制度上或意识形态上的根本问题,但处于资本全球化的空间生产时代,不得不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受到资本逻辑的制约。随着当代中国驶入城市化的快车道,城市空间生产和重构在创造繁荣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现象和空间问题,如人口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的“城市病”,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消耗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等。其中,资本、权力及两者之间的联盟是重要的诱因。要以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思想为指导,辩证的、历史的对待空间资本,既要利用资本又要防范资本逻辑的过分扩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驾驭、引导资本,规范资本发展。同时要规范行政权力,保护弱势群体的空间权益。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2018年3月,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宪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与建立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脉相承、互为补充。这些充分彰显了顶层设计在空间正义构建中的战略视野和积极作用。

从不同维度梳理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无论是对审视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空间非正义问题,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还是对剖析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问题,构建和谐空间,进而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空间革命之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俞吾金.资本诠释学——马克思考察、批判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J].哲学研究,2007(1):23-31.

②李春敏、章仁彪.资本全球化视阈下的几个社会空间问题——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思想初探[J].天津社会科学,2010(3):4-15.

③任平.论空间生产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J].江海学刊,2007(2):27-31.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2.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9.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7.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8-49.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2.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8.

⑩李春敏.资本积累的全球化与空间的生产[J].教学与研究,2010(6):32-37.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猜你喜欢
批判权力资本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