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8-10-17 01:25张阿兰郭华鸿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大数据时代困境

张阿兰 郭华鸿

[摘要]当前人类由“互联网时代”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自上而下的观念变革的困境、现实安全威胁的数据技术应对困境、传统的方式方法遭遇新困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素养不足等四大困境。直面困境,做好大数据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即强化高校党委领导,引导大数据的价值取向,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思想阵地;构建高校大数据平台,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抢占大数据时代话语权;适应大数据新时代,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对大数据的“学”与“用”,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素养等。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意识形态;困境;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迅速崛起,引发全球数据呈规模化爆炸式增长,人类已经从“互联网时代”步入了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的“大数据时代”。进入大数据时代意味着进入了新的变革的时代,大数据作为一种生产力不仅推动着生产关系及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社会意识形态向前发展。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为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扩展提供便利条件。不仅如此,大数据作为现实社会的反映,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深刻的意识形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数据对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作为大数据影响最为活跃和最为直接的高校,需要直面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困境,高校党委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負责、守土尽责。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自上而下的观念变革的困境

我国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工作是高校在党委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师生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模式,具有单向性、权威性、强制性等特征。在过去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之所以能奏效主要立足于两点:一是接受意识形态教育的个体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无法自主的获取或者选择信息。二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具有绝对权威性特征,可以进行自上而下的直接灌输。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进入到一个知识、信息资源与产品共享的信息时代,这是一个新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极大的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改变了个体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们摄取信息的行为更加的自主化、隐蔽化、个性化。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改变过去对教育对象进行直接灌输的方式。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提供了个体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思维主体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主流价值观与其他价值形态共生,个体生活对数据的依赖增强。直面大数据时代的新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从上至下进行观念革新,抛弃过去不重视数据价值、不尊重数据、不收集和利用数据开展工作的错误思维,自觉运用大数据思维开展工作。

(二)现实威胁的数据技术应对困境

正如《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将世界看作信息,看作可以理解的数据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审视现实的视角。”①大数据等技术不但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也进一步强大了意识形态的既定功能,把意识形态工作推向了纵深发展。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遭遇的技术应对困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对个体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从而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精准的信息研判,需要高校建立起专门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海量性特征,使得意识形态工作者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更加难以判断信息提供者的动机与价值取向。因此,当前高校是否能够建立起大数据平台则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利用大数据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抢夺话语权也成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应对的技术难题。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绝不是一个脱离真实世界之外而构建的全新王国。相反,互联网空间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部分。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西方社会思潮随着大数据载体不断涌入,高校已成为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各种西方思潮借机“抢滩”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平台大肆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并利用一切可能机会攻击党的领导,唱衰中国,宣扬“中国威胁论”、曲解“中国梦”,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

(三)传统的方式方法遭遇新困境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遭遇到新的困境:一是传统方式方法受到了青年大学生一定程度的排斥和逆反。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7后”“98后”互联网“原住民”来说,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对于移动互联网已经形成了高度依赖。据调查,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覆盖率接近100%,只有不到20%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低于1小时,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甚至有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五六个小时。②大数据时代,上网搜索成为青年学生获得信息的主渠道。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教育形式上显得过于单一,对受教育主体性重视不够,导致了青年大学生的排斥和逆反;二是传统的方式方法的强制性力量已无法实现大数据时代主导意识对主流意识的转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进入到一个知识、信息资源与产品共享的信息时代,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受教育者更易接受精美的图片、趣味视频、动漫、微信推文等直观、生动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方式,让学生在自娱自乐、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素养不足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素养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是重视数据来源和收集数据的手段,善于收集和利用大数据,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找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的关联,从而做出决策,赢得先机。而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置身于大数据时代,却恪守着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思维,缺乏“大数据思维”,导致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有效的进行研判和预警;二是缺乏挖掘海量信息为我所用的能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对于信息的挖掘和处理方面并不精通,因而面对着碎片化、多元化的大数据信息,也无法有效瞄准主流意识形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无法预测意识形态工作走向,从而削弱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三是利用大数据提升工作的能力有待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党委领导,引导大数据的价值取向,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思想阵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面对大数据带来的社会变革,首先,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高校党委要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对党委工作负主要责任,履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只有党牢牢掌握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也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次,高校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等各部门要重视数据、尊重数据、“让数据发声”,辩证看到在数据带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既不否认大数据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也不过分担忧大数据会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障碍。另一方面,对大数据能够因势利导,使大数据成为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抓手。能够运用大数据与主流价值观的契合,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构建大数据平台,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抢占大数据时代话语权

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也将带来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抓住大数据发展的时代机遇,开创发展新局面,也是高校必须解答好的时代课题。首先,高校要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高校要在新时代坚持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出击,构建基于智慧校园环境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抢占数据的主动权,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学校发展。其次,高校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认识倾向等数据信息及时反馈给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教育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可以依托大数据平台的信息,对数据及其来源进行有效鉴别,并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归类和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再次,意识形态教育者要坚定立场,摆正自己的位置,要用主流的意識形态引领社会思潮,扎根中国的本土文化话语体系,转变远离大学生的话语语境。进而塑造师生的共同价值。看清西方错误思潮借助网络时代的种种便利在校园内的蔓延和造成的危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三)适应大数据新时代,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主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变化,根据大数据的特点,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摒弃一些阻碍创新的观念和做法,把创新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直面矛盾问题,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首先,必须立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高度关注高校师生的现实需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高校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一方面尊重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关心教职工的生存发展问题,发挥他们在参与、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工作上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必须要与时俱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抢占网络传播阵地的制高点,加强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群等自媒体建设,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壮大网络主流思想意识形态,传播正能量。

(四)加强对大数据的“学”与“用”,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素养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素养能力将不再仅仅是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此项能力将逐渐成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所谓数据素养就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数据理解、寻找、收集、解释、呈现和支持自己观点的能力。③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的数据素养需要从“学”与“用”两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学”。一是要加强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领会“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变革传统思维,跟上“大数据思维”。二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打好实践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克服大数据时代的本领恐慌,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其次,要“用”。用好数据是关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提高数据素养,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应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为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检验所学的理论是否正确。因此,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技术手段收集信息、过滤信息,并且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确保有效的信息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注释]

①[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②徐建军,王沙.运用大数据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N].光明日报,2015-04-05(07).

③任一姝,王晓军.大数据时代:如何提升公民的数据素养能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9).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大数据时代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