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写”到“我要写”

2018-10-17 10:44许球丽
关键词:家乡作文教师

许球丽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里烦。学生害怕写作文,赛过农民怕天旱。” 学生害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亦是如此。要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畏难心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笔者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延伸社会课堂,激发创作欲望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作文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离开了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编进教材的课文,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无不有着密切联系,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抓住契机,努力创造机会延伸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社会。

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在学生对作者浓厚的家乡情和生活情趣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我问学生:“小小的鸭蛋所以值得作者津津乐道,是因为那份浓浓的家乡情结。那么我们的家乡惠州,又有什么值得我们称道的物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后,学生自发开展了一次“走进家乡”的调查活动,对家乡的物产、习俗、文化作了深入的调查之后,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以“我的家乡”为话题的写作活动。又如,在学习“人与自然”这一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围绕地球生态环境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借助大量的图片、数据、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存危机,讨论“北极融化” “黑洞” “2012”等社会热点问题。这些做法,在帮助学生积累大量写作素材的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倡导自由抒写,消除畏难心理

对于初学者,从阅读中习得方法,学习例文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并进行有效地仿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如学习胡适《我的母亲》时,我指导学生仿写文章末尾一段:“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班上一位学生做了这样的仿写:“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做人道理,如果我学得了心存感恩,如果我能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我都得感谢我的严父。”虽然仿写得不甚严密,但这种仿写方式因为有章可循,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效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消除写作的畏难心理。

又如,学习《喂,出来》这篇科幻文章时,我鼓励学生对故事末尾展开想象,续写小说;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时,让学生模仿文中外貌描写的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习《再塑生命》时,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撰写读后感。这种不拘一格的写作形式,给学生带来常写常新的新鲜感,非常有效地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三、变换评改方式,增强写作信心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作文教学中必须把作文评改作为一个重要环节。鉴于此,笔者改变以往教师改、集体评的单一方式,在教学中采用了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具体做法是:(1)选择作文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做组长,把全班学生分成7个8人小组;(2)向学生明确作文评价标准和作文评价的具体要求,小组长负责组内习作传阅,组员之间互帮互评,批改别组同学的作文;(3)要求学生找出文章“闪光点”,圈点败笔,提出修改意见,写出评语;(4)各组交流优秀作文,与同学分享优秀文段;(5)各组同学拿回自己的作文,根据别人的批改意见自改作文;(6)老师收回全班同学作文,有针对性地总结写作情况和评改情况。

实践证明,把作文的批改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批改同龄人的作文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感到自己俨然是个发现者、批评者和研究者,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产生强烈的兴奋感和自信心,从而激起更大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学生会把自己的作文和被批改者的作文进行对比,找出自身作文的優缺点,从而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四、共尝写作甘苦,示范写作榜样

俗话说,“饱汉不知饿汉饥”。教师是学生写作的指导者、引路人,如果教师本身缺少创作的热情,光动口不动手,对学生的指导也就如“隔靴搔痒”,指导作文很难做到有的放矢。相反,如果教师能亲自“下水”作文,和学生共同站在第一线,对写作中的甘苦就会感同身受,为学生树立了写作的榜样,也为有效地点评作文积累了原始经验。

在一次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寓言故事的结尾,发现学生续写出来的结尾千人一面、缺乏新意。于是我把作文重新发了回去,和学生规定好时间,在课堂上一起“下水”作文。“言传不如身教”,学生看到老师也在奋笔疾书,自然也都不甘落后,积极开动脑筋,认真完成写作任务。结果发现,第二次写作的效果比第一次有明显的进步,出现了不少构思新颖、立意独特的习作。

可见,教师的榜样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教师自身的创作热情,正是激发学生激情的最好媒介。除了“下水”作文,教师还可以通过班级墙报、个人网页、博客等平台和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写作的心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对写作的热爱,借此鼓舞学生树立写作信心,保持写作热情,勇于超越自我。

诚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消除学生畏难心理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延伸社会课堂、倡导自由抒写、变换评改方式、共尝写作甘苦的激趣方法,只是笔者的一家微言,期望能借此抛砖引玉,和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探讨写作教学的激趣艺术。

猜你喜欢
家乡作文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