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的文化景观规划浅析

2018-10-18 09:57马慧强
关键词:文化景观太原市太原

王 清 马慧强

(1太原工业学院 设计艺术系,山西 太原 030000;2.山西财经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一、引言

随着中国大众对旅游产品需求的高速升温,我国旅游业已呈现由传统旅游向个性化、生态化与多元文化型的旅游阶段转化的趋势。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已是各地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创新有着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截止目前我国已有较多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对文化景观进行维护与建设的实践成功案例,如平遥古城、同里古镇等。

二、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特征影响下不断变化发展而形成的能充分反映时代群体的习俗与观念的文化产物。它是人类与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断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往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Deblij对文化景观进行了定义: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 , 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1]

图1 天门积雪

图2 崛围红叶

文化景观在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特有的人文内涵与生态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国内学者主要针对宗教、遗址、著名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与建设进行了若干研究[2-5],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景观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文化景观根据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为多个种类,根据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文化景观与人文景观;根据地域差别可划分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根据其物质组成可划分为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景观。另有许多学者从文化景观主要因子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标准。[6-8]

三、太原市文化景观现状概述

(一)生态文化景观

山西省历来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而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具有鲜明的地域自然环境特色。太原市的自然地形为黄土高原峡谷盆地,且三面环山,中隔一汾河的独特地域环境条件创造了天然的生态文化景观。太原著名的古八景又称“晋阳八景”,分别指“崛围红叶、烈石寒泉、巽水烟波、土堂神柏、双塔凌霄、天门积雪、蒙山晓月、汾河晚渡”八大景[9]。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著名景观,其重要的组成因素皆为太原特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图1,图2)。

图3 汾河晚渡

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将太原城一分为二,汾河东西两岸形成独特的滨水景观。太原城外山体环绕,城中一水为分,山与水生态文化相呼应,天然的生态环境不仅为居民提供生活、生产上的便利,也为太原文化景观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人文景观

表1 太原市历史文化景观类型与数量

太原市文化历史遗产颇为丰厚。截至2016年,太原市拥有晋祠、太原文庙、晋阳古城等2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拥有督军府旧址等2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有城隍庙、关帝庙等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此外,《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太原市域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共五处,包括寺庙建筑、文化建筑、纪念性建筑等13种类型的传统历史建筑共225处,传统的历史街巷共有74处(表1)。[9]

山西省共拥有16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太原市分布有16项,占全省比例为9.88%(表2)。除此之外,中华文化中著名的晋商精神,众多的名人文化也构成了非常独特的地域非物质文化景观。

表2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

四、现状问题

文化旅游产业是近些年才逐渐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太原市文旅产业目前也处于起步阶段。过去很长时间内太原市城市建设都趋于城市化与国际化,大大忽略了对本土具有极大价值的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因此从文旅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的文化景观建设存在较多问题。

(一)城市建设同质化,忽略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与地域特性

太原市作为重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城市建设一直追求现代化,大量建设高楼大厦与国际化风格城市景观。大部分建筑或公共景观都与国内城市雷同,突出城市性、功能性却忽略历史、文脉等地域特色。城市整体景观建设风格缺乏个性化与地域特色。

历史文脉与地域个性是太原市城市的精神内核,没有精神内核的城市,是不具备任何吸引力的。地域个性是某个区域长期以来经过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而发生自然改变的结果。太原市在城市建设中应充分保留悠久历史里在文化、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地域特点,并根据这些有历史印迹的地域特点来进行城市形象塑造。

(二)历史文化景观分布较分散,周边环境协调性较差。

太原市内历史文化遗产绝大部分在现代化城市设施中分散分布。虽然有部分历史遗址保护较好,但结合遗址周围环境来看,从外观色彩、风格、规模来说普遍缺少协调性。太原市内多年来大规模进行城市公共设施、居民楼建筑等建设,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三)忽视经济与文化冲突,追求经济价值

太原市大多历史文化遗迹与景观均位于城区中心地带,经济开发潜力颇大。从城市经济效益来看,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遗产的保留价值是负面的。在回报诱人且迅速的经济开发行为面前,历史文化价值往往易被忽视。城市中心区域土地使用率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冲突是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应重视的课题,仅保留历史文化建筑或遗址而破坏周围环境会大大损坏其文化、景观价值。而只重视经济价值而破坏历史文化遗址本身则会导致毁灭性、永久性的损失。

(四)保护与开发进程不能协调进行

太原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广博,但是保护性措施多,开发思路缺失,如何通过历史文化景观的合理保护和创新建设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效健康的发展,对于这块的行动路径的研究还是薄弱和欠缺。支撑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与载体还较落后,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化景观的文化与旅游开发缺乏全局的体系策划,配套的基本公共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也有很大空间需要完善。

(五)非物质资源开发力度欠缺

太原有丰富的非物质的传统文化遗产,老陈醋酿制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清徐彩门楼文化、砖雕、琉璃烧制技艺等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对于文化景观的旅游开发不仅包括物质遗产,也包括非物质遗产,特别是传统文化,太原市地处中原地区,在中国悠久历史中是东西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枢钮,各种文化碰撞演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整体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很多文化景观破损严重。[11]

五、基于文旅游产业发展的太原市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注重历史文化景观的文化旅游开发

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旅游形式,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应进一步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具体的措施如下:1.进一步开发步行街。相对于一般街道而言,历史街区风貌特色显著,人文气息厚重,比如柳巷等,在开发过程中继续保留原有的商业功能,同时进一步增加休闲、游憩与文化参与景观设施,加强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12]2.太原市原有历史街巷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央,结合中央地区历史街巷打造中央文化商业区,既实现了商业贸易、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又展现了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游客具有较强的文化共鸣与旅游吸引力。[13]

(二)注重保护文化景观历史原真性,与现代景观合理结合

对太原市文化景观进行全面地现状调研,为开展修复与开发建设提供扎实的资料依据。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完善保护文化景观原真性为基本原则,合理结合现代文化景观规划与设计进行景观建设。并依据相关规定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规划紫线,做到全面保护与修复。

(三)重塑文化旅游景观品牌形象,合理运用文化营销手段

每座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在公众心目中往往有一个固定的形象感知,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等。鲜明的品牌形象与营销策划手段能从游客心理上促发其旅游动机,并营造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城市印象。从地域自然特色、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城市旅游资源、现代游客心理偏好等多个方面进行专家评估,对太原市的城市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明确定位。[14]太原市目前以“唐风晋韵、锦绣太原”的旅游品牌形象进行推广,并突出了太原“清凉”气候,重点介绍了太原文化名城历史,充分利用品牌营销策略,在吸引全国游客抵达太原进行避暑旅游的同时,应该深入挖掘名城历史文化内涵,辅之必要的文化营销,将各种营销策略适当运用。

(四)加强城市规划引导,有机延续城市历史空间特色

依据新出台的太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太原文化景观不再因无序开发建设而遭受新的破坏,围绕太原市文化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实施多层次、多类型、多途径的保护。[15]重视历史街区的天际线与重要区域的建筑高度等空间要素的管控,通过创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对城市中重要历史空间进行历史维护、文化突出、新景融入等关键建设。[16]独具文化主题和合理规划开发的历史街区、历史路段是太原市整体文化景观进行旅游开发的关键区域,其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历史建筑环境是城市中诉说历史与文化的关键景观空间,对太原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太原市太原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清廉地图
太原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及分析
人造太原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除夜太原寒甚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