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研究

2018-10-18 12:03黄文群李玲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

黄文群 李玲

摘 要:如今,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也逐渐转向精神、情感层面。在对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会表现出内向、自卑、焦虑和懒散等消极状态,而通过发展经济、完善关爱体系、实施亲职教育、加强情感教育等策略,可以有效缓解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状况。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

中图分类号:C913.5(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0-0028-03

農村留守儿童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群体。解艳华[1]在2017年1月25日《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的《用积极心理学治愈留守儿童的“心理创伤”》一文中指出,焦虑、封闭是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攻击行为也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联结水平低,近10%的留守儿童对父母亲情淡薄[2]。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以至家庭监管缺失、亲情缺失有直接关系。本文中所指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16周岁以下,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人来抚养、管理、教育或独立生活的未成年人。亲情缺失则是指农村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亲情交流不足,来自父母的关爱达不到小孩心理需求的现象。

一、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为了了解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程度、特征等,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个案研究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展开了深入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了江西省赣州、吉安和萍乡三个地方作为问卷调查地点。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7份,有效率84.5%。考虑到7周岁以下儿童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此次选择的调查对象都在7周岁及以上,其中9周岁以上的人数占总被调查人数的73%。

在个案研究方面,课题组走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学校,通过观察、交流,分析留守儿童情绪变化、行为产生等与亲情缺失的关联度,了解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感受情况。本次调查选取了两个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见表1)。

此外,通过访问江西省各级妇联官网了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政策发布和关爱行动;通过江西各大新闻网站收集各地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通过网络查阅学术文献,为研究收集数据。截至目前,已阅读相关文献200余篇。其中江西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铮、陈宝宝于2016年发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必要性研究——基于江西省六市的问卷调查》为本次调查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且相对比较集中

江西省民政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07万人,约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量的11.86%。该省外出人口排名前五位的是上饶、赣州、九江、吉安、宜春[3],留守儿童分布相对集中。

2.留守儿童大部分与(外)祖父母生活,在物质上有基本保障

调查显示,74%的农村留守儿童与(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有3%的留守儿童独自生活。84%的被调查者每月都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零花钱,且零花钱不比非留守儿童少。走访观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与非留守儿童家庭在经济状况上不存在很大差异,甚至有一部分家庭比非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要好,留守儿童父母会尽量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3.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

在“父母在外工作,多久回来一次”这个问题的回答上,58%的留守儿童父母都是一年回来一次。迫于工作压力以及路途的遥远,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在春节时回家,与孩子待上十天半个月。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条件允许的,会让孩子在自己身边过暑假。

4.留守儿童内心渴望亲情关爱

长期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很想念自己的父母,很羡慕非留守儿童每天都有父母的陪伴。这种想念和羡慕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是一种对亲情的渴望。调查显示,88%的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但在谈到“你怎么看待爸妈外出务工“时,都表现出了“不想让他们走,希望一家人在一起”的意愿。当问到“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接近50%被调查者的回答是“与父母在一起”;66%的被调查儿童希望爸爸妈妈经常陪伴自己。超过半数的被调查留守儿童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亲情缺失。

(二)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表现

1.内向,存在情感交流障碍

在调查中,超过50%的小孩表示自己性格内向。在个案研究中,两个留守儿童家庭的五个小孩除一个10岁的女孩性格相对开朗外,其他人都不善言谈。个案访谈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让孩子们开口说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留守儿童中的男孩比女孩更不爱表达。遇到困难时,留守儿童群体更倾向于自己解决,调查中这一比例占到43%。而当与抚养人发生矛盾时,60%的孩子选择闷不吭声。个案跟踪调查中,五个留守儿童的抚养人也反映孩子们很少主动和他们聊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发沉默。对于陌生人的出现,有着强烈的警觉和防备心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交流障碍。

随着网络和智能移动端在农村的普及,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通电话、视频等的频率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思念之情,但交谈的内容往往只限于温饱学习,双方在情感的直接表达上比较欠缺,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习惯将情感隐藏起来,封闭自己的内心。

2.自卑,对自己信心不够

经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从小就留守在农村的儿童,除了沉默寡言外,在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时也表现得相对胆怯;与教师或长辈交流时,眼神比较游离,基本都是一问一答的模式,很少主动找长辈或教师沟通交流。甚至部分孩子会因自卑心理而出现“玩世不恭”“刀枪不入”“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子破摔”的状态。个案研究1号家庭中的7岁男孩就是这种类型,是典型的“捣蛋鬼”。

在学习方面自信心也不够。走访中,在一个小村庄有七户学龄留守儿童家庭,这些留守儿童均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学习成绩都一般,有三个还被教师列为“头疼生”。问及学习成绩,小孩们都不愿意正面回答。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也显示,父母外出后,对小孩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不良影响。33%的被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了,51%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最烦恼的事情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被教师批评。

3.焦虑,缺乏安全感

由于长期留守农村,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分离焦虑”。在得知父母即將回家,会表现出期待和愉悦;在父母离开家的前几天就开始焦虑,害怕父母离开,从而出现心情烦躁,乱发脾气或沉默自闭等现象。

个案研究中两个家庭的五个留守儿童在公共场合无一例外地表现出胆小,但在自己熟悉的地盘又表现得很胆大。在对个案研究1号家庭的一次走访中,时值冬日,五岁的男孩全身湿透,脏兮兮地回到家,祖母一边骂一边帮他换衣服。了解了整个过程后才知道,他一个人跑到田里玩,把别人家田里的豌豆苗全给拔了,回来的路上还在池塘边上摔了一跤,差点儿掉池塘里。当笔者打算和他聊聊时,他却跑开了。留守儿童公共场合中的胆小和自己地盘上的胆大形成鲜明对比,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明他们缺乏安全感,紧张焦虑,只有在自己非常熟悉的场所才能完全放松。在问卷调查中,也有45%的孩子表示自己很焦虑。

4.懒散,沉迷电视和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对留守儿童行为养成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有监护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参与家务和农活的很少。由于缺少大人的监管和引导教育,留守儿童也变得越来越懒散,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自律性较差。在走访中,经常能看到留守儿童一天到晚都在看电视,稍微大一些的留守儿童则抱着手机玩游戏。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基本普及和网络的全面覆盖,农村留守儿童对手机和电视有着较强的依赖。春节期间,走访个案研究中的2号家庭,看到的情景是小孩拿着手机专心地玩着“王者荣耀”,一群小伙伴在围观。

三、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的建议

亲情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发生不当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解决好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发展经济,进一步推动农民返乡就业创业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基于我国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也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随着我国城乡差距、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差距的逐步缩小,在政府返乡就业创业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务工或者就业,这也是我国留守儿童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留守儿童的数量依旧不容小觑,需要各级政府继续推动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大省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制度上引导务工农民返乡;在政策上帮助返乡农民就好业、创好业。江西省连续多年出台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截至2017年7月底,全省累计返乡创业人员达32.4万人[4],这一部分家庭的儿童将不再留守。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构建,有效落实关爱政策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正在建设中,从政府到学校到农村社区都很重视。但是,关爱体系还不够完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在一些较偏远的山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还未显现出来,虽然有一些已经建立了“留守儿童一对一帮扶”体系,但是有“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的学校、村庄,关爱措施有一部分也仅流于形式,没有让留守儿童真真切切感受到关爱。

儿童关爱体系的构建虽无法从源头上替代原生家庭的父母亲情,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和温暖,学会爱,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政府应科学引导,做好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的顶层设计,督促政策有效落实,投入资金建立关爱场所等。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亲职教育,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养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父母结婚较早,父母意识不强,外出务工后就产生了“孩子不用管”的错觉。此外,这些父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教养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够,往往出现“我不知道怎么管孩子”等问题,留守儿童父母亲职教育意识也不强。教养能力有限是导致亲情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亲职教育意识,提升教养能力,首先应出台政策规定,强化父母责任以及监护人的责任;其次,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再次,学校、农村社区应进一步重视亲职教育,大力开展家校合作,社区帮扶等活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最后,要建立一部分公益性农村亲职教育培训机构,开发线上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养水平。

(四)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完成,通过学校的情感关怀和情感教育,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构建情感,健康成长,降低亲情缺失的不良影响。

学校应提升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注度,在抓成绩的同时关心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对于因亲情缺失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建立关注档案。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家庭的联系,搭建亲情沟通、亲情深化的桥梁。此外,将情感教育纳入知识教育中,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情感观。

参考文献:

[1] 解艳华.用积极心理学治愈留守儿童的“心理创伤”[N].人民政协报,2017-01-25.

[2]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发布留守儿童约千万[N].新京报,2017-07-23.

[3] 王峥,陈宝宝.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必要性研究——基于江西省六市的问卷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4).

[4] 黄继妍.我省返乡创业人员超过30万[N].江西日报,2017-09-16(001).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