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陕西省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优化研究

2018-10-18 12:03吴春娜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供给侧陕西省新常态

吴春娜

摘 要:三期叠加时期,陕西省经济步入了新常态,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急需在“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上做好战略规划,诉求供给侧管理。因此,从供给侧结构性动力的视角,分析陕西省当下经济新常态的表现。在需求侧乏力、政策红利消失、创新不足的情况下,陕西省构建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迫在眉睫。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陕西省发展路径:产业结构重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新驱动及优化制度供给。

关键词:新常态;陕西省;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20-0034-03

引言

近年来,陕西省经济增长总量逐年提高,经济体量增大,GDP排名在全国有所提高,但增长速度和全国平均水平一样,都表现为单调递减,进入了经济换挡期。新常态下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陕西省的当下要务。惯性的需求侧管理已经呈现疲软态势,由此转向供给侧管理,寻求经济增长动能。优化供给侧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动力机制,才能实现陕西省经济内涵式发展。

一、新常态

“新常态”(New Normal)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于2001年首次提出,其背景是美国国内笼罩的恐怖主义阴云和新经济泡沫破灭下引发的危机局面;之后2009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首席投资官Bill Gross和Mohamed El-Erian再次用“新常态”归纳了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表现出的低迷特征:低增长、高失业率以及低投资回报率等,用以描述金融危机过后漫长痛苦的复苏过程。由此可见,新常态区别于常态,即非正常状态,意味着新背景下新问题的出现及解决可能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改革阵痛期,度过痛苦的复苏过程,才能最终恢复到正常状态。新常态不是目的,常态才是目的。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随后新常态在中国各界引起重视。同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深刻内涵,对这一概念做了最权威最全面的界定,厘清了社会各方面对该问题的不同见解和认识,具体从消费、投资、出口、生产能力、要素投入、市场特征、资源、经济风险八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习近平主席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旨在引领国内经济在经济换挡的“三期叠加”时期,要素投入由以资源投入驱动为主转换为以创新驱动为主,增长模式由低效粗放式增长转换为高效集约式增长,经济结构由增量扩存为主转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层调整,经济增长动力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型增长点。提质增效是新常态的本质。由图1可见,2010年以来,我国及陕西省GDP增长率均由百分十几的增速回落到个位数,我国GDP增速由2010年的12.2%回落到6.9%,陕西省则由14.6%回落到8%,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

二、新常态下陕西省供给动力结构特征

(一)需求側发力不足

传统的需求侧管理日渐乏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与出口面对经济新常态,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首先是消费。2010—2017年陕西省城乡居民消费收入比变化不十分明显(见图2),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比从92.42%上升至90.66%,增长了1.76个百分点;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收入比由75.32%上升至66.17%,相比而言有了小幅提高,但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纯)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0 810元和10 265元,在居民收入增量增长有限和城乡差距明显的前提下,居民消费空间提升有限。

其次投资。2010—2017年陕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见图3),2016年跌至谷底,2017年虽有小幅回升,但14.38%的增幅与2010年的30.64%相比还是下降了太多。而且近些年实体经济不振,民间投资和政府刺激经济的投资大多流向虚拟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由图2可见,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变化几乎一致;与此同时,流向实体经济的投资虽然表面上刺激了需求,但长期来看却是造成了经济过剩,不仅传统产业存在这种情况,部分新兴产业也存在。

最后一驾马车为对外贸易。陕西省作为一座内陆城市,对外贸易一直是发展的软肋。2010年—2017年陕西省对外贸易额绝对量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贸易额增长率43.7%,2016年降至4.3%,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虽然2017上升至37.4%,但从贸易构成来看,主要是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亚西亚国家产生的贸易额所致,实际上也是陕西省初步实施供给侧改革,在消化过剩经济过程中的成效。

(二)传统红利消失

陕西省近些年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图1可见,陕西省GDP增速高于全国,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靠的是传统红利的供给: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汲取和资本投入。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经济发展投资和人口增长都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随着传统红利的消失,陕西省GDP增长逐渐回落。首先,陕西省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2.8%下降到2015年的-0.7%,降幅明显。其次,资本投入方面,陕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见图3),保持高额的投资规模和持续的增长速度将困难重重。此外,由于多年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难以修复的破坏。陕北地区作为陕西省乃至全国的能源重地,一直以来都是靠大量的能源供给支撑着该地区的高速发展,但是该地区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盲目地开发利用,由于整体规划不足和战略调整缺失出现了过剩经济,与此同时,新兴能源供给不足,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出现了典型的供需错配现象。

(三)创新不足

来自陕西省统计局的实证研究还表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专利技术未完全转化为实际刺激经济发展的生产力①。工业研发支出占比从2010年的33.84%提高到2016年的44.99%,明显提高,充分说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意愿不断增强,但是研发支出资本转化率较低。研发支出占比GDP略高于全国,但资本转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技术市场活跃,其成交额近三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2.7%、11.22%和14.93%,2015年、2016年排名均在全国第4,2017年居全国前列。然而科学技术转化能力不强,虽然陕西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但成果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实际生产力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陕西省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

(一)产业结构重构

陕西省资源丰富,能源供给能力较强。十几年来陕西省一直重视能源开发和利用,第二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2017年陕西省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是7.9%、49.8%、42.3%,全国平均占比7.9%、40.5%、51.6%,对比明显;全国以及其他多地省份产业结构均呈现明显的三二一梯度结构,而陕西省的二三一结构显然不合理,其第二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9个百分点,可见,第二产业是陕西省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占比低于全国,比重偏小,发展空间潜力大。经济增长动力应从供给侧产业结构上做深层调整,转换第二产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化一体化经营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深挖服务业增长潜力。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全要素生产率是既能衡量经济效率、也能反映经济质量的重要指标,测算了单位投入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间接反映了要素配置效率的相关信息。通过对陕西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资本投入的驱动,而不是以技术产出能力的提高来实现的,技术创新不足,技术效率长期得不到提高。由此可见,陕西省经济增长并没有實现内涵式发展。依托资源型地区的定位,依靠资本投入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催生技术创新来驱动供给侧结构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是治本之策。

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化解过剩产能,借力一带一路战略东风,发展西向贸易;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尤其对于陕西省的重能源城市、重能源产业更加重要也尤为必要;支持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三)创新驱动,培育新增长点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显示,陕西省经济增长动力创新不足,尽管工业研发支出比例及技术市场成交量的数据趋好,但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没有能够转化为生产力。陕西省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引导组织创新和生产模式的创新。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汩汩源泉,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加速动力,所以建立在市场配置基础上的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创新驱动机制很重要,是挖掘市场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培育陕西省新的增长动力是当下要务,应实现新旧产业的交替。首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文化产业、金融产业、信息产业等。据统计局数据分析测算,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就相应增加约100万个,拉动经济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这些软性服务产业上根据市场导向培育新的增长点。其次,转型工业发展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产业的升级改造,延长产业链,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研发核心和流通领域要价值要效益要利润,转向高端价值链,提升制造业的系统集成能力;同时,向品牌战略进发,如培育西北地区汽车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发展,连接产学研体系,促进形成3D打印产业链。再次,培育新型农业主体,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差异化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尤其陕南和关中地区,农业发展优势明显。农业发展要追求产业化经营,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优化制度供给

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非常核心的部分就是制度供给。“制度”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它包括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经济领域呈现的不同现象都源于深层不同的经济制度,制度供给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需求、是否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将直接影响其能否催生、衍生、派生出科学合理的经济现象。所以,陕西省供给侧改革应通过优化体制,转变政府间接对市场过度化干预的行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考量效率,简化行政审批权限,下放行政权限,实现一体化行政服务,减少不必要的干预,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为微观市场提供必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和基础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开拓消费市场,尤其农村市场,创新制度供给,做市场发展的守护神。

参考文献:

[1] 陈龙.陕西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与路径研究[J].陕西财经学院学报,2017,(12).

[2] 李志珍.陕西省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西部金融,2017,(9).

猜你喜欢
供给侧陕西省新常态
太阳第一家
123的几种说法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总工杨建军被调查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似“定”而非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