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从“有我”通向“无我”的哲学诠释

2018-10-18 10:57邱兵
理论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有”是从事中着了一份私意私见,心有阻滞,将自己与天地大道和自然万物变化相对立起来;“无”是从事中放下这份私意私见,心无凝滞,从而使自己与天地大道同一、与自然万物相化。从“有我”通向“无我”,既保持自性本真又与时俱化,是贯穿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根内在主线。这种从“有我”通向“无我”的文化基因,后来被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发展为“反对本本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要突破“有我”,通向“无我”,其途径在于提高政治觉悟,做到“同而不染”;夯实政治能力,做到“化而不滞”;保持政治定力,做到“坚贞不摇”。

关键词:“有我”;“无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9-0101-08

作者简介:邱兵(1985-),男,江西新余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建设、世界政党比较。一、从“有我”通向“无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主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悠久广博,其探究对象包含自然、道、天地、万物和居于其中的“人”。人作为天地万物之灵,生行于天地之间,人和万物是同根同源同命运的一体。人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并育并行,这是对人、天地、万物三者关系最天然状态的白描。对这种关系状态的追寻和认识,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69,人道效法地道、地道效法天道、天道效法大道、大道效法自然,自然是混沌宇宙的一种总称。这是一种多个同心圆式的嵌套结构,并由里向外和由外向里一层层波浪式地同理推展。在这些同心圆中,人道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也就是那个同心点。从这个作为同心点的人道来看,其内部仍包含更为细分的一层层同质结构,即以推己及人的方式从个人扩展到家、国、天下(社会)。因此,围绕“人”这个中心,就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社会的一整套复杂认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座富丽堂皇的殿堂里,本土生长的儒学和道学以及中国化的佛学是举足轻重的三座宏伟支柱。尽管各家对这套系统认识的具体观点会有所差异,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哲学探索中却蕴含了一个共同主题,即如何从“有我”通向“无我”。

孔子、老子、庄子、王阳明,都是中国本土儒学和道学中通向大道之源的圣贤。儒学和道学中的这些圣贤的主张,从大道本质上讲没有分别。看出分别来的缘由可能有四:其一,没有察觉到这些圣贤都在讲一件事,即从“有我”通向“无我”。“有”是从事中着了一份私意私见,私意私见是指偏好和成见,从而将自己与天地大道和自然万物变化相对立起来,心中多了很多阻滞,好比骨鲠在喉,从而很难切实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无”是从事中放下这份私意私见,剔除了偏好和成见,从而使得自己与天地大道同一和与自然万物相化,心中没有任何凝滞,有如行云流水,从而非常自然切实地推动事物变化和发展。孔子、老子、庄子、王阳明都讲以一个没有私意私见的“我”去随顺天地大道和自然万物变化,心志专一地做事。要求没有私意私见,并不是要否定人们为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个人正当利益,而是说当在从事过程中,要摒弃偏好和成见,才能随顺万物真实自性并推动万物变化发展。私意私见与创造性观点不同,私意私见是一种偏好和成见,与万物自性相悖,私意私见障碍人们看到自我和外界的自性,而创造性观点恰恰是尊重自我和外界自性。孔子强调杜绝四种行为,即悬空推测、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和唯我独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124。老子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带私意私见的作为,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有成而不居为己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1]80。道、德、仁、义、礼、智、信,都是同根同源的好东西。只是说仁、义、礼、智、信若着上一份私意私见,“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215,就成了华而不实和薄而不厚的末端不值之物,若没有这份私意私见,仁、义、礼、智、信则本来就和道相同一。为此,儒学和道学中的这些圣贤在坚持大道这个本质点上都是一样的。其二,后学在继承这些圣人的学问基础上,有的人曲解了圣人的本意,只取其中一点,发展出各种复杂流派分支。比如儒学后来衍生出墨家,墨家各派内部相互纷争,这种纷争已背离了孔子“忠恕”之道的教诲;又如,道学后来被有的人用来修炼长生不老之术,这与老子痛斥“生生之厚”[1]256是决然不同的;《庄子》一书中,内篇较为完整地反映出了庄子的思想,而外篇和杂篇则多为其弟子所作,有的思想则已背离了庄子的本意,等等。其三,圣人在谈论不同主题时有不同的侧重点,而有的后学没有体察到这些区别,对其在不同主题上的观点不加区分地移植到其他主题上,比如庄子在谈及养生和对生死问题的理解上,自然与其谈论为政主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人认为庄子批驳孔子,却没有看到庄子其实是通过寓言假借孔子之名把复归大道、与道同化的道理说出来。孔子一生好古,“述而不作”[2]93,没有留下自己的专著,庄子能依靠什么真正批驳到孔子本人呢?另外,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内篇之中,庄子外篇和杂篇中明显责难孔子的文章,很难有证据说明是庄子本人所为。其四,后世解译的文本,有的因为没有理解上述三层意思,致使某些解译内容风牛马不相及,把老庄翻译成无所事事、修道寂灭之事,从而误解了本源,故逐渐使得道学与致力于入世的儒学相区分。老子的为政思想如“治大国,若烹小鲜”[1]291,通过庄子就好理解了,它并不是无治无政,而是不带私意私见的治政,即庄子在《应帝王》中所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3]125。孔子和老子以降,庄子是道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是儒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早年深度钻研老庄思想和佛学,后来转向孔孟儒学,汲取了庄子对大道体认的“精”和“真”。王阳明的“致良知”论继承了庄子的核心思想,即“同则无好,化则无常”[3]119。“同”,放下自己的私意私见,消除偏好,心灵纯一,不以偏好去稽考事物,不被外物所役使,与天地大道同一,使得自性走向完备,做到心志不分、聚精会神和刚毅果决,将心思专注凝聚于所从事物。“化”,心无所住,心无所滞,与自然万物变化同游,不拘泥于自我成见。“同”和“化”这两步合起来就是同而不染、化而不滞,既保持自性本真又与时俱化。“同”和“化”都没有,则全是偏好与固执,表现为浑浑噩噩;有“同”无“化”,则虽无偏好但会固執,表现为虽有坚贞原则但不能“与时偕行”[4]317;有“化”无“同”,则虽无固执但会有偏好,表现为随波逐流且无坚贞原则。在“同”和“化”的基础上,不沾染私心杂念的良知才可以晶莹流畅,把自我的心身变成一根上接天道、中合人心、下接地气的管道,顺通无阻滞。这种基础上的良知一经发用,是非、善恶则明明白白,再辅之以辨别是非、善恶的“仁断”,则刚毅果决、定力十足、无往而不利。“心”一词,在中国字典里意象繁多,心可指一个人的偏好、杂念、私心、成见,也可指心之良知。单纯说“用心”一词,实际是不准确的,因为实在无法说清是用什么“心”。只有用与天地大道同一和与自然万物相化的“心之良知”去感知事物,种树培根,修德养心,才能获得和体认真知,进而做到知行合一。与天地大道“同一”是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物和心都在其中,以心接物,既没有否定心,也没有否定物;与自然万物“相化”,是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法,动静相生,“唯变所适”[4]309,时移事易,其几不可不察。下面就从“有我”通向“有我”这根主线,在中国本土的儒学、道学和从外引入但经过中国化的佛学之中的贯通,分别展开具体追溯和分析。

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的思想来源于中国最古老的经学。孔子一生好古,专注于对六经的整理,但述而不作。《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由孔子的学生记录和整理。在《论语》这部书中,“忠恕”之道是其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2]124。“忠”是对己诚于本心而不自欺,“恕”是由“忠”而推己及人。沿着这个主旨,《论语》中多次展开,比如“君子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2]214-233。在这些思想中,处处闪耀着严己修身以突破“有我”,实现“无我”,进而达到利他性的“安人”和“安百姓”目的。在孔子看来,从躬己修身到安百姓,是一种“下学而上达”的[2]213自然过程,是君子对天命的一种自发体认。在子思所作《中庸》中开篇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5]23“道”在儒学看来是一种不偏不倚、不变不易的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5]23,依顺天所赋予人的自性就是人所应遵守的道,换句话说,人道就是效法天道。人道自身以“诚”为贵,“诚”是“成己”和“成物”的前提条件,“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5]42。唯有通过至诚才能完善自性,助成他性和物性,进而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5]41。人做到了这些后,就具有和天地并立的气质精神。孔子以降,明代王阳明是儒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主张从动静中让清澈的良知在“必有事焉”[6]151中去发用流行,从事上去磨练,突破被私欲杂念蒙蔽的“有我”,复归与天理合一,“良知即所谓天理”[6]121,“知善知恶是良知”[7]。体认良知,要做到“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不行不足谓之知”[8]。王阳明的“致良知”论直接受启发于孟子。孟子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9],人人皆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在儒学看来,人是由天地氤氲而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4]305,人与生俱来的自性与天地大道合一,但人在成长过程又会因人欲所蔽或气禀所拘,形成被各种私念杂欲所障碍的“有我”,因此需要通过忠实于本心的“诚”来让人自己做到“明”,通过诚意正心致良知,以复归与天地大道合一的自性。这种自性复归因与天地大道合一,实际上就使得“有我”通向了“无我”。

道学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智慧主要就体现在对“有”和“无”的认识之中。老子主张人要效法天地,化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成万物而不自恃己能,生长万物而不自为主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260。老子认为“天之道利于不害”,而人道效法天道则应是“人之道为而不争”[1]349。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不作为和不治政,而是为而不争利、为而不争名。老子所反对的“有为”,不是反对有所作为,而是反对汲汲于名利的作为。自我故意呈现反而不会彰明,自我肆意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我过度怜惜反而不会长寿,“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1]167。老子认为名闻利养对于人来说是余食赘形,不符合对道的追求,私念私欲太过,则会“物壮则老”[1]27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245。老子认为人要“自强”,这种“自强”不是把自己与自然万物对立起来,而是“自胜者强”[1]201,是“胜己”,即战胜私见私意、战胜偏好和成见、战胜“有我”,走向“无我”,才是真正的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虚而待物”,虚己不带个人偏见去接应事物,“无以好恶内伤其身”[3]53-92。效法自然,超越“有我”,走向“无我”,人要“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3]109来历练自己,与大道同一可免除好恶之情,与变化同游就不会凝固不前,“同则无好,化则无常”。庄子主张人要善始善终,乐观看待生死,“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3]100。即便做出了什么成绩,也不把功劳看成己有,“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3]126,因此“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3]3。庄子认为圣人用心若镜一般,不沾带一丝私意私见,以自然不滞之心应接外物,但却不被外物所役使,故能成就事情,“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3]131庄子在《养生主》中还以其特有的寓言方式讲述了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庖丁解牛的关键在于摒除私心杂念,心志完全“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做到聚精会神,“官知止而神欲神”,以无厚入有间,当遇到难为之地时,庖丁则小心谨慎、眼神专注、缓慢微动,“怵然有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3]45-46

佛学传入中国以后,开启了融入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佛学中国化”漫长过程,并逐渐与儒学和道学一并称为“儒、道、释”,从而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佛学以戒除人的“贪、嗔、痴、慢、疑”为出发点,主张突破“有我”,人我两忘,如《金刚经》所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放下人心中的妄想、分别和执着之心,通过六度修炼,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通达“真诚、清净、平等、正覺、慈悲”之心,从而实现“无我”。这也是佛学所认为的“苦集灭道”过程。佛学所讲的慈悲心,是以“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原则,建立在分别邪正、真妄、是非和善恶的基础上。为了教化和警醒世人,佛学与中国本土生长的儒学和道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佛学还探究了现世以外的世界,主张“因果不空”和“因果循环”,但其主要目的仍是教导世人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世有些人作恶多端,却设法祈求佛菩萨或鬼神庇佑,则与佛学所教导本意截然相反。而儒学创始人孔子则是很少谈及人世以外的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2]101,但也明示人如果做事对不起上天,祈诸鬼神也没有用,“获罪于天,无所祷也”[2]38,“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4]304;道学则是对六合之外的世界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3]31,但也明示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1]326。

可见,无论是中国本土生长的“儒学”和“道学”,还是从外传入并经过中国化的“佛学”,正本清源来说,都致力于祛除人心中的私意私见,突破心有阻滞的“有我”,走向没有偏好和成见的“无我”,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既完善自性,又助成他性和物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己”和“利他”。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漫长发展和演变,衍生出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虽然其所论述的大道之根还在,但是却衍生出很多繁枝茂叶,其中有的枝叶和大道之根相近合,有的枝叶却已和大道之本相去甚远,故有良莠不齐之说。但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不衰竭,根本原因还是大道之根始终存在,尽管它有时被掩盖起来。比如,儒学发展到后来衍生出“礼教”,礼本来应是与道、德、仁、义相和的东西,但到了后来却因加入了封建统治者的私欲私利,变成了用来禁锢人的文化工具,甚至发展出“妇女裹脚”这一类礼教陋习;道学发展到后来衍生出求取长生不老和炼丹修仙一类的怪异现象,逐渐与老庄竭力痛斥“益生”[1]274的初始主张相背离;佛学后来被一些人当作迷信来信奉,甚至一些作恶多端的人也企图通过祈求菩萨和鬼神来庇佑免罪,这与佛学启人向善的初衷本意也相违背。

进入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容易被国人接受,除了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条件,究其根本来说,还是在于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根相契合,同时又弥补了中华文化中存在的不足。

从本体论上来说,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天地化生万物,天地本来就是一种物质的存在,中国哲学虽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233“一阴一阳谓之道”[4]281,但也说“道法自然”[1]169,自然是混沌宇宙的总称,总体意思其实指的是天地自然在运动变化中化育万物,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相统一;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人要和天地大道“同一”,以心接物,心和物都在其中,这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相吻合;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与自然万物“相化”,“唯变所适”,“与时偕行”,这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一致。即便是从外来传入的佛学所讲的“因果论”,抛开佛学对有关现世以外世界的探究不说,也与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因果关系有相类似的地方。长久以来,由于没有正本清源,有些人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棒子说成是“唯心论”,从而人为地制造了与马克思主义的隔阂,以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难在当代中国发挥积极作用。譬如说,《中庸》说的“不诚无物”[5]42、王阳明的“心即理”曾被斥为唯心论。其实,《中庸》侧重讲的是以“诚”来完善自己、助成他人和万物,如果没有诚心正意,就不能完善自己、助成他人和万物;“心即理”所讲的是“良知即所谓天理”,王阳明时时叮咛其弟子要在事上去磨练以体认良知,在“必有事焉”中去下功夫,心和事要结合,“为善去恶是格物”,从而做到知行合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心”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离开“天地”这一物质存在,所主张其实是“为天地立心”。至于有些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一概说成是“有神论”,正如上一部分所述,中国本土生长的儒学从源头上“不语”鬼神世界,道学从源头上对六合之外世界“存而不论”,从外传入的佛学虽然从理论上探究了现世以外的世界,但其初衷也是启人向善,让作恶的人惧怕因果报应。澄清了这些疑惑,对于我们坚持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也就能坦然地正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从而相对客观地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倡导者,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方向:一是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二是与中国文化土壤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根本立足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的形式”,才能“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10]534。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所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我们谈论马克思主义就是“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10]534。以上两个立足点,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自有理论的根本立论基础,前者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我们已经通过实践经验证明;后者与中國文化土壤结合,则有很大空间来拓展。但是如果从思想判定上不加分析和不加区分地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说成是“唯心论”或“有神论”,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土壤相结合的中国化任务,即“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10]534,就变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外来佛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存和发展至今,就在于其鲜活的中国化,主动融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永葆生机,也要走主动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和实践虽然建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上,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植入于中国,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契合了中国文化土壤,而不是相反。因此,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以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逻辑在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与我们民族文化相贯通的部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和中国土壤,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毛泽东同志更是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楷模,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文化土壤相结合的典范,他以独到的马克思主义见解和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先后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和“反对主观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命题,并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些主张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相一致,而且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有我”到“无我”这一主线相契合。

第一,“反对本本主义”[11],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说的“与自然万物相化”。本本主义说到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静止的教条,从而在自我观念中形成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成见。这种成见其实也是一种私意私见,它抗拒世界和时代变化,从而在心中形成了一种凝滞,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时代的变化,无法实现与变化同游,做到与时偕行。反对本本主义,就是打破这种思维成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说,就是突破“有我”;用马克思的语境说,就是使得人们的主观世界与世界客观相适应。

第二,反对主观主义包括反对本本主义的内容,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说的“与天地大道同一”和“与自然万物相化”。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主观主义态度主要表现为“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割断历史”“抽像无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主义的理论”[12]799。毛泽东同志认为这种主观主义态度是共产党人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主观主义说到底是就是带有个人偏好地认识世界和带有固执成见看待事物变化,与世界和事物的实际不相符合,违背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实际上反对的是代表私意和私见的偏好和成见。反对主观主义,突破“有我”,共产党人才能与天地大道同一和与自然万物相化,也就是做到实事求是。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恰到好处,反对主观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承和发展。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2]1094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有我”走向“无我”这一主线的全过程,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来看,只有放下私意私见,祛除偏好和偏见,做到“诚意正心”,才能实现与天地大道同一和与自然万物相化。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要在“为人民服务”前加上“全心全意”?其用意就在于上述道理。“全心全意”,这四个字,讲的是在为人民服务的正道事业中,全然没有私心杂念。心意和事业完全附着在一起,从中国哲学意义上说,才算完成了整体构建。具体来说,如果离开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没有根基的虚幻。“全心全意”的大敌是带有私心假意的“有我”,做到“全心全意”的方法并不是每天空喊口号,而是要求回到内心深处去克除私心假意,使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没有纳藏之境地,从而使得心中复归真意淳淳的“无我”。这既与孔子所讲“克己复礼为仁”[2]172相似,也和老子所讲的“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1]253相通。需要指出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说的是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不能掺杂私心假意,但并没有否定人们为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个人正当合法利益。真正、完全和正确理解“全心全意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办事过程中剔除私心假意,不仅可以完善个人自性和共产党人的党性,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人和他物实现完善和发展。如果人们都能践行这一点,推而广之,就成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马克思并没有用更多文字去描绘未来社会的关系状态,中国哲学却为这种关系状态的构建提供了现实方向,即通过与“天地大道同一”和与“自然万物相化”、通过“诚”来完善自我、助成他人和他物,从而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状态、通过“为而不恃”“功成弗居”“长而不宰”来助长自然万物。总之,如果人们都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以及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加上努力奋斗使社会物质条件极为丰富,那么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共产主义社会就不会遥不可及。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人与天地大道所同一的自性高度一致,这两者都要求从“有我”走向“无我”。

三、中国共产党人从“有我”通向“无我”的途径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生活在厚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个体,同是也具有党员身份,在对自性和党性的认识上理应有较高的自觉,在政治活动中做到“同而不染”(不染私意私见)、“化而不滞”“坚贞不摇”。这三者既可对应今天我们党所讲的提高政治觉悟、夯实政治能力和保持政治定力,这同时又是一种从“有我”通向“无我”的智慧通达过程。

第一,提高政治觉悟,做到“同而不染”。觉悟指的是一种从迷惑到明白、从模糊到清楚的觉知过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说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要有清醒的政治觉悟。对于每个党员来说,觉悟的提高始于对自性和党性的认知,其目的是实现自性和党性完备。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同”说的是与天地大道同一,“不染”说的是不沾带私意私见,私意私见这里主要指偏好偏见,“不染”是“同一”的前提。与天地大道同一,就是与规律同一、与百姓同一。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话说就是坚持“群众观点”,从情感上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但是要做到这种同一,首先就是要做到“不沾带私意私见”的“不染”。一旦沾染上偏好偏见,就容易无形中把自己和人民群众、事物规律相对立起来,不仅很难做到融入,还经常可能会产生错误。《钱氏家训》中有一句名言:“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14]201这里说的“好自用”导致误国就是个人偏好偏见使然,如果无法做到“不染”自我偏好偏见,即便从情感上是体贴百姓的,也可能会好心办坏事。这里说的“集众思”从而兴邦,就是“不染”自我偏见偏好,去体察民情和集合智慧,用中国共产党人的话来说,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这也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偏好偏见之所以会干扰人们,就在于它会搅乱人们的心神,使得在做事过程中,无法做到心志不分地专注和会聚。《庄子·达生》有个梓庆削木为鐻(一种悬挂钟鼓的架子)的故事,见者都惊讶梓庆的鐻为鬼斧神工之作。梓庆制作鐻之所以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在于其每次从事前都会清除心中杂念,“齐(通“斋”)以静心”,清除杂念三日,达到不去思虑功名利禄,“不敢怀庆赏爵禄”;清除杂念五日,达到无心于别人对自己巧拙的称誉和非议,“不敢怀非誉巧拙”;清除杂念七日,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四肢形体,“辄然忘吾有四枝(通“肢”)形体”。当这个时候,梓庆内心专一且消除了外物的滑乱,“巧专而外骨(通“滑”)消”,物我两忘之时,梓庆入山林,观察树木的自然天性,似乎如见鐻在眼见,最后再取木。这样制造出来的鐻,就是以人的天性去随合器物的天性,器物因此就会传神,“以天合天,器所以疑(通“凝”)神”[3]310。可以看出,突破和超越“有我”,需要降低沾染“私心私见”的“有我”在万事万物中的份量,减少执固的私见、妄贪的欲望、分别的歧视,以晶莹流淌的“良知”接入融合天地万物的自性,“以类万物之情”[4]298。事事过分看重凸显“有我”,心量过小,反而会让自我与天地大道和自然万物变化处处不符,更加不能体现天地万物之灵的殊荣。放下“有我”,扩大心量,持续、专注地努力,将心注入一事一物,“内保之而不外荡”[3]286,物我两忘地投入去长成之,是走向智慧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

从党性来看,在为人民服务办事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不染私心假意,就无法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规矩、政治目标和政治梦想,都建筑于党的性质和宗旨之上。我们党要求党员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說的就是在以上六个政治方面保持这种不染私心假意基础上的同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15]

第二,夯实政治能力,做到“化而不滞”。觉悟只有转化为自觉的行动,理论只有应运于鲜活的实践,才有其改造世界的现实意义。政治能力是一种将政治觉悟创造性地转化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际能力,就是善于从政治上考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特别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和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16]。要把握方向、大势和全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下说,就是要做到“化而不滞”,与自然万物的变化同游,其中“不滞”是前提。不滞说的是心无阻滞,随顺自然万物变化,不拘泥于“有我”状态下固定思维的成见,用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话来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世界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矛盾又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中,要把握方向、大势和全局,首先要做的是放下心中成见所形成的凝滞,与世界和时代变化同行。在这种思维“不滞”的前提下,我们的心神才能好比是一根上接天道、中合人心、下接地气的顺畅管道,能精准察觉和捕捉到世界和时代的变化及其趋势,使得我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进而达到实事求是、务实创新。在复杂变动的环境中,能够随顺变化并打开局面和驾驭局面,是一种有能力的表现。解决矛盾和问题,单靠意气用事不行,需要有习近平所说的“要有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落实”[17]。《钱氏家训》中说,“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14]50这里所说的“手段”实质上就是一种适应复杂变化下气定心闲的心态、随机应变的方法、严谨扎实的功夫。

第三,保持政治定力,做到“坚贞不摇”。定力就是习近平经常提到的“久久为功”,就是不懈怠和不折腾,将心境持久地专注于正确而伟大的事业上。从广义上讲,政治定力也是一种政治能力。但为什么在政治能力之外,还要侧重讲政治定力?这主要是因为要成就正确而伟大的事业,仅靠雷厉风行的觉悟和能力还不够,非得有久久为功的定力不可,需要“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18],才能战胜前进途中的困难、风险和挑战,“疯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14]54,“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18]315。政治定力是居于一个政党意识形态、政党文化、组织基础和施政能力等层面之上的一种无形力量,是决定一个政党兴衰成败的关键。

保持政治定力,要做到“坚贞不摇”,在“贞”字上用心力,在“定”字上下功夫。“贞”在《易经》中指天下之正道和正理[4],也是我们进行“仁断”以区分正邪、真妄、是非和善恶的基础。缺乏“仁断”这个环节,“与自然万物相化”就可能变成随波逐流地随顺恶障习气。只有“仁断”基础上的随顺自然万物变化,才能看到自我和外界的真实自性流露,从而能“以类万物之情”。在“仁断”基础上随顺和助成自我和外界真实自性,是人在天地之间耕耘和长成的关键之法。以共产主义为崇高追求的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政治觉悟、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政治优势,都是符合我国国情并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原则。在这些正确原则上,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政治定力,做到“坚贞不摇”,不改初心。保持政治定力,同错误思想做斗争,既要反“左”也要反右,始终保持在理智清醒的“中和之道”上,“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我国曾经有过政治挂帅、搞‘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那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政治就不讲了、少讲了,共产党不讲政治还叫共产党吗?”[19]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中和之道”并不是指妥协退让又毫无原则的“中间路线”,而是指唯有刚毅果决地坚持正确原则才是正确之道,无“过”无“不及”。这种“中和之道”不但蕴含着正确性,同时也意味着坚定性,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灿烂文明史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之源。

参考文献:

[1]陈鼔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4]刘大钧,林忠军.周易经传白话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金良年,今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6]王阳明.传习录[M].张靖杰,译注.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7]冈天武彦.王阳明大传(下)[M].冯莹莹,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845.

[8]冈天武彦.王阳明大传(上)[M].冯莹莹,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315-317.

[9]孟子.孟子[M].杨伯峻,今译.长沙:岳麓书社,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316.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4]牛晓彦.钱氏家训新解[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1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13/c_1120459366htm.

[16]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101/c64094-29738466html.

[17]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27(01).

[18]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10-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15html.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2.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管理学教学的辩证研究
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