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武术散打项目历史与发展

2018-10-19 09:11宁梦茹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教练员武术

宁梦茹

一、前言

中国武术项目的本质是技击,技击中强调的是实战的打和技术的练,两者结合经久远而不衰。通过武术实战,技术练习所达到强身健体与自卫防身的效果。散打经历了1979年到1989年的试验阶段,1989年至1998年的快速发展阶段,从1998年到现在是属于开拓国内外武术的市场阶段。现如今由于一些历史发展的原因,武术散打项目发展也存在的专业技术训练的不足,从事本专业运动员生源短缺,优秀运动员的流失的现状。因此教练员、教师、相关行业的领头人应关注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的情况,并正确的去处理理论学习和训练时间的分配。本文从本项目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散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为今后武术散打项目的优化改革与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二、散打发展的概述

(一)解放前的散打运动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把散打当作为一个竞技体育项目来发展,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比赛形式得到大众和从业者的肯定。散打中的“对手”是现代散打的雏形,它首次采用的是现代体育的竞赛模式,这一词出现在1923年的 “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上,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次单项运动会。在中华民国时期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消除门户之见成立了专门的教务处,把课程分成了套路和对抗中间也包括了摔跤和散手项目。第一届南京的国术考试中就把散打列入到了正式的比赛项目当中,采用的是在没有防护措施下直接对打,三局两胜的形式。在第二届全国国术考试的时候散打比赛就添加了护具,而且还按体重进行分组,也增加了女子对抗赛的项目,比赛时间上是没有限制的,这次比赛规则上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竞技项目的发展。武术散打首次进入全国性的綜合运动会是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比赛按照体重性别进行分组,明确规定禁止击打禁击部位,采取三局两胜制,没有时间限制。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分析出,解放前散打运动在规则上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所以比赛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事故,经过后期阶段的优化改良才初步具备了现代竞技体育的雏形。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散打运动

1950年到1978年间,散打运动的发展是在民间自由的开展的,随着文革的出现陷入了谷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术运动就分为了套路和散打两种比赛形式,在1978年出台了《关于开展散手运动的报告》,并在北京体育大学等三个单位进行了试点,取得一些经验后就进行了推广。1979年国家体委拟定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1980年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1984年全国散打和太极推手比赛在山西举行。1986年在兰州举行比赛中出现了擂台,擂台的长宽高8*8*20,中间也有一个太极八卦的图像也体现了这个比赛项目的含义。还举行了国际武术散打的比赛,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运动员参加此比赛项目,这个比赛促进了散打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广。通过十年的不断努力,不断的总结和研究散打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规则,训练都以逐步的得到完善。对《中国散手规则》的再次更改,对比赛得分规则方面更加的详细,在1998年的时候散打赛场上添加了更强有的保护措施,护头的头具以及躯干部位的保护护具。在2000年的时候通过“散打王争霸赛”的比赛把散打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逐渐的在国际舞台上不断的前行。

(三)当代散打运动的发展趋势

奥运后,我国对体育项目的重视,尤其是注重本国的体育文化,加上国人对自身健康的意识提高和对兴趣的培养的重视, 武术和散打正向好的趋势发展。 从参赛者本身规范中礼仪和行为,从散打自身鼓励新技术的产生,弘扬中华武术的精神内涵,。达竞赛规定的不断改变,以积极鼓励或抑制消极。 例如:规则对消极惩罚,消极搂抱,消极八秒、消极三秒,如一方出现上述情况将受到判罚为另一方加上1分。 另外规定还增加搂抱不得超过三秒,双方倒地无效等新规则的加入。 所以现在的散打比赛擂台上不仅仅要考虑到运动员本身,还要考虑到观众预期的效果。

(四)国内外武术市场的发展阶段

为了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高武术竞赛的规则,就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的需要来来运作比赛。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有做过几次实验性的武术比赛,运动员将部分具有保护措施的护具卸下,只带了头套,护齿和护裆,在局数上进行增加。这样不仅比赛打的非常精彩,对与动员的体能以及抗击打能力这两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近几年,中国武术散打与泰拳、法国的自由搏击、日本的空手道等各国的一些竞技体育项目进行了很多次的交流也相互学习。相信以后这种国际之间的武术交流和合作会越来越多。

(五)运动员发挥其特长性,展现技术的全面性

现代的散打运动员是中国武术与现代竞技体育相结合的产物,当散打运动员带上拳套站上体育竞技的舞台上的时候,在赛场上都会有明确的比赛规则来保护运动员的生命安全,所以散打能在赛场上用的技术只有拳法,腿法以及摔法。在开展散打比赛之初,运动员在赛场上运动的散打技术都只是单调的拳腿组合。为了能够弘扬发展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的内涵,为了散打更好的推广不断的鼓励新技术的产生。随着散打运动员习武年龄的低龄化和长期化,现在就更加注重散打专业的人才培养,使运动员不仅精通拳法及腿法还要擅长摔法。。比如:我国著名的散打运动员柳海龙的噼挂腿,王涛的砍式鞭腿,宝力高的贴身快摔等。这一些绝活不但是他们取得比赛胜利的方法而且还能够给对手震慑力,运动员的特长技术的学习是需要教练员通过对中国武术的研究,并且通过对世界各地的搏击技巧的学习,然后再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才能形成的技术特长。

三、促进散打项目发展的关键点

(一)教练员队伍的师资水平

教练员是教学训练的主体,而且教练员的水平决定着训练的质量以及训练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训机构得到生存以及发展的主要条件。根据调查,教练员的年龄以及业务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当中一些专业退役的运动员所占比例较大。在培训机构里招聘的教练员是要求对散打有自身的兴趣,对教练职位也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及任务,有能力单独的教好任何一个队员。这不仅仅是对在培训机构力的队员负责任,这样也能够对散打行业的发展把好关。散打教练员相比其他项目的教练员在工资方面是比较低的,出队比赛的费用也是相比较而言是比较低的,这多少都会影响到教练员的积极性,从而对这个项目无法做到全心全意,所以也导致了部分优秀的运动员改行转到其他的项目当中,直至人员流失。对此教练员不负其责等因素都是影响散打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运动员的后备力量

自2008年开始招收新队员的人数以平均每年很小的幅度增长,据统计,人数增长缓慢主要是大部分运动员加入俱乐部的目的不一致造成的,有的学生加入培训机构是为了强身健体不被人欺负,但这种学习目的不纯则是缺乏武德,还有的学生酷爱散打这个技击项目梦想加入散打队伍,身体条件不允许也只能放弃了。各培训机构在招收学生的途径选择上,主要以广播、电视、报刊、传单等宣传,招收的大多数学员不受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限制,使得一些有潜力的但不给机会发挥的队员转到其他项目上直至人员的流失。以上等诸多因素促使散打队伍的人数增长缓慢,散打项目的道路越来越窄。

(三)散打训练教材科学化

运动员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很少,缺乏散打训练理论知识的传授,学校为了自己的利益让孩子苦练技术,很快能上场比赛,利用投资少见效快的方法促使运动员苦练技术,偶尔在习练时讲一些理论对于运动原来说根本不作用,开设理论课的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过于陈旧,甚至没有的还没有开设过理论课,使运动员只能单一发展技术水平,文化理论教师和专业教练员的素质是学校组建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前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30不懈努力中国武术散打项目才取得如此成就,现在散打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每个武术工作者都为自豪和欣慰。武术发展到现在,虽然发展的不错,但是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題,我们应该多借鉴国外的优秀体育项目,学习他们对民族体育项目的精神内涵的重视和宣传推广的方式,提高教练员的师资力量,加强武德教育,注重实战训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对散打运动员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使他们更有动力的去宣传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带动我国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建议

武术散打想要一个更好的发展现在还需要一个过程,它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可能会需要很长很长的一个提升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深刻的去认识中国武术的发展方向,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实施改革的方案,还要更加珍爱我国武术的这个体育品牌形象,一步步的去展开去交流。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就算是在时机还未成熟的时候我们也要去保护它,这样是为了更好的去学习和超越,而不是脆弱无为的固步自封和盲目傲慢。只要我们能够认清方向,坚定发展,假以时日相信中国武术散打定能领袖天下雄风。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教练员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河北省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状况研究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