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E教学模式“基因定位”微专题复习教学探索

2018-10-20 09:30施茂庆
中学生物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果蝇染色体杂交

施茂庆

摘 要 应用5E教学模式开展“基因定位”微专题复习,用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5个环节突破传统教学设计的局限,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 5E教学模式 微专题复习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5E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开发的一种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提升理性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教学模式。基因定位是指用实验法判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所在的位置。该微专题复习安排在学生完成遗传规律复习后,进行阶段复习总结及综合应用时。该专题通过设计“探究基因在细胞中位置的遗传”实验,训练学生理性思维,提升解题能力。在教学中,笔者采用5E教学模式开展“基因定位”微专题复习,完成达到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 吸引(engagement):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环节是5E教学的启动环节。教师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引发其思考,同时暴露出学生对基因定位的认知不足,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框架体系中补充以往没有涉及的知识,激发其探究的乐趣。

教师介绍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果蝇中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时钟基因。教师指出,在遗传规律的发现中,果蝇同样是明星动物。于是,师生共同回顾摩尔根与果蝇的故事:1910年5月的一天,在摩尔根的实验室中诞生了一只白色眼睛的雄性果蝇,而它的兄弟姐妹的眼睛都是红色的。教师提出问题:这只果蝇是来自于何种类型的变异?作为遗传模式动物的果蝇在研究遗传学方面有何优势?教师出示果蝇染色体模式图,指出果蝇的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提出问题:在哪对染色体上的遗传为伴性遗传?当教师介绍XY型生物与ZW型生物性别决定及XY性染色体同源区段及非同源区段后,提出问题:对于XY型生物来说,根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A、a)可能在哪些位置,如何用基因型表示?学生思考、讨论,补充写出4种类型。教师再追问:若用这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在染色体上的基因该如何表示?学生上台板书,但对位于同源区段的表达形式较为生疏,在教师提示下,学生完成表達式。

本环节中,在创设情景时,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清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进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将要开展的探究做好铺垫。

2 探究(exploration):亲历过程,引导自主设计

本环节是 5E 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在先前的情景下产生的认知冲突,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①:实验室纯种果蝇突变型由某纯种野生型果蝇突变而来。现以这些未交配过的果蝇为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突变基因位于细胞质还是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思路,并推测预期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由于题干中没有已知果蝇性状的显隐性及基因具体的位置,解题者必须首先进行假设,因而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假说演绎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根据本题情景可以提出哪几种假说?在这些假说下,要采用什么样的亲本进行杂交?为什么可以这样杂交?杂交结果有何不同?结果与结论要如何对应?为了更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一步为后面问题的解答作铺垫。教师在设计答案时提供填空形式,只让学生答出重点,降低答题难度,同时也提供解答此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在熟悉解题模板后,教师抛出问题②:已知果蝇的眼色由一对基因控制。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现有红眼♂、白眼♂、红眼♀、白眼♀四种纯种果蝇。请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问题③: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红眼和白眼雌雄果蝇亲本,请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两个问题同时抛出是为了培养学生精准审题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眼色的显隐性是否已知?一次杂交与一代杂交有何不同?问题①的解答模板能否用来解答问题②和③?解答时语句要如何表达?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把全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由小组进行讨论、汇报、比较、纠错、归纳解题方法。

本环节中,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实际水平和可能存在的困难,不能直接放手让学生探究,而应该把困难问题分解成学生熟悉的小问题。教师抛出的“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寻,形成初步解题的方向,再进而组织学生尝试探究,互相启发,互帮互学,归纳方法,也为下一环节提供思维模式。

3 解释(explanation):解释现象,促进理性思维

本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自己说明探究结果的过程,是进一步提高理性思维的过程。经过多次的假说,学生熟悉了假说一演绎的一般思路,逐步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模式,同时学会自主推理、归纳演绎和表达交流等技能。

由于生物的基因型具有内在性,肉眼看不到,而表现型具有外显性,可以表现为生物的性状。基因型可以用于解释表现型的“黑箱”,“黑箱”里的具体内容要从外显性状推测。假说一演绎法就是揭开“黑箱”的重要方法。在假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遗传图解来解释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要如何表示?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如何表示?如果后代性状一样,能否得出基因的具体位置?在指导学生解释预期结果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书写规范的遗传图解,建构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思维模式。

本环节中,教师是学习的调控者。教师让学生自己解释探究结果,当学生解释不完整时,要适时点拨;当学生思维不开阔时,需要教师引导、启发;当学生意见分歧时,需要教师加入共同探讨。这样从而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从特殊方法到一般规律的超越,实现对解题方法的成功构建。

4 迁移(elaboration):迁移拓展,形成完整认识

本环节是5E教学的提升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前面环节中形成的技能来解决新问题,进行拓展性探究和实践,使学生加深或扩展对方法的应用。

为强化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教师展示问题④:科学家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现有各种纯种果蝇若干,请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思路、预测结果及相应结论。

问题⑤:已知果蝇的眼色由一对基因控制。红眼(A)对白眼(a)为显性。现有红眼♂、白眼♂、红眼♀、白眼♀四种纯种果蝇。请通过杂交实验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思路、预测结果及相应结论。

本环节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学生在解决问题⑤时发现,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F1表现型结果一样,无法判断基因位置。教师及时指出:问题⑤要求通过“杂交实验判断”,与问题④要求的“一次杂交实验推断”是有区别的。教师进一步追问:F1能否能进一步杂交?要怎样杂交?于是,学生得到启发,进而得出结果。

本环节中,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应用已学方法解决新问题。在思路不畅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解决简单问题,进而解决较难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点拨启发,鼓励学生再次尝试。这个过程实质是新知不断精致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

5 评价(evaluation):多维评价,归纳解题规律

本环节是5E教学的巩固环节。评价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推动学生不断反思、修正和深化所学知识,同时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正确运用新习得的方法和概念来解决新问题,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当有学生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做出点评;当小组合作探究时,小组学生要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过程,教师要及时做出正确的指导,分析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矫正性信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答案。在整理基因定位的基本方法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全班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归纳。教师要给予明确的表扬。

本环节中,教师是评价的参与者。教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合作态度、参与表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发现并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時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开展自评、互评。

以探究性为特点的5E模式的教学中,“吸引”环节暴露学生认知盲点,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探究”环节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模板; “解释”环节用假说演绎法进一步对现象进行解释; “迁移”环节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评价”环节对学生表现做出正确判断,帮助学生巩固和总结。可见, 5E教学模式对建构学生认知结构、增强探究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提高生物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帆,姚宝骏.基于5E教学模式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教学教程设计[J].中学生物学.2017,33(01):41-43.

[2] 刘欣颜,麦纪青,刘恩山.运用5E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J].教育导刊,2017,(6):48-53.

猜你喜欢
果蝇染色体杂交
果蝇遇到危险时会心跳加速
2021年大樱桃园果蝇的发生与防控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基于改进果蝇神经网络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