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辅以健康教育对不同身体形态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018-10-20 02:51齐大路凌昆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运动干预体质健康健康教育

齐大路 凌昆

摘要:为改善体弱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低重型和肥胖型体弱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并辅以健康教育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低重型受试者的体重和皮褶厚度指标有明显提升趋势,肥胖型受试者的BMI值有明显改善,所有受试者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以及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亦有明显提高。结论: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的运动干预能够改善体弱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关键词:体质弱势群体;体弱大学生;运动干预;健康教育;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8)01—0085—07

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这个时期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体型是否匀称、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否形成,将对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择业与就业及以后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肥胖大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不仅影响了体型美观,也易使学生因为肥胖导致身体笨拙,技术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致使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等,从而导致精神压抑。另一方面,低体重女大学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即由于现在的女大学生大多追求“骨感美”而刻意控制饮食甚至节食,容易造成能量摄入不足致使体重低于健康标准。据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2016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与“十二五”末相比,学生肥胖率和超重率分别增加了0.9%和0.5%,而女大学生低体重率仍维持16.3%的高位,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等身体素质指标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这一监测结果不仅代表着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更是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一个缩影。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工作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是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身体素质依然呈下滑趋势,尽管下滑的速度和幅度有所缓和与缩小,但大学生体质测试不及格率仍在继续上升。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中伤、病、残者占5.5%,体弱者占13.6%,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以下简称体弱大学生)正逐渐形成并有不断壮大的趋势。本文将体弱大学生主要分为两类:(1)生理缺陷类大学生,主要指身体有残疾、有疾病史、以及因伤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者;(2)被定义类大学生,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60分,同时身高体重指数男生BMI≤17.8,女生BMI≤17.1(低体重群体),或男女生BM1928.0(肥胖群体)。虽然体弱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不断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但是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工作还是相对薄弱,尤其是如何指导青少年进行科学运动健身的措施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研究结果中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其中吴秀云采用有氧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重对超重和肥胖大学生进行干预,结果不仅提高了他们对科学减肥的认知和坚持正确减肥计划的能力,而且改善了他们在减肥过程中不良的心理情绪,坚定了他们减肥的信念,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束路西采用干预实验的方法对60名肥胖大学生进行了4个月的对比干预实验,结果是“运动干预+健康教育”组的体脂百分比、BMI值下降幅度以及台阶实验分值上升幅度均大于运动干预组,且自行干预2个月后,前者的几项指标能保持原趋势,而后者反弹明显,结论是对肥胖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时必须坚持健康教育。两者的研究中有三个相同点,一是均采用了运动干预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干预方式,二是干预对象均是肥胖或超重大学生,三是干预结果均积极乐观,干预效果明显。但在肯定两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应看到其不足,即研究对象的单一性,二者的研究均未涉及低体重大学生。在低体重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两极分化的背景下,显然低体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研究应得到足够的关心和重视。

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本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以其中的低体重和肥胖兩种不同身体形态的体弱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合运动干预并辅以健康教育的方式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干预前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等指标的变化,试图改善低体重和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仅将前文所述第(2)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级3000多名大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成绩中筛选出所有符合条件的体弱大学生。按专业分类后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其中120名作为研究对象(表1),干预组60名,对照组60名。其中,干预组男性低重型12名,男性肥胖型18名,女性低重型17名,女性肥胖型13名,对照组男性低重型15名,男性肥胖型15名,女性低重型14名,女性肥胖型16名。研究对象的性别和类型比例基本一致。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体弱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科研论文及研究报告等40余篇,查阅运动训练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相关书籍,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

1.2.2测量法 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6年修订版)中选取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维度,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部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肺活量、1000m跑(男)、800m跑(女)、50m跑、引体向上(男)、1min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共12个指标。测试使用国家体质测试中心规定的标准器材,测试前进行校正,误差值在允许范围内。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1运动干预方案

运动干预方案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体弱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而增强体弱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因此此方案是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指标进行有针对性安排与设计的。运动干预方案采取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核心项目和辅助项目相结合,力量训练与心肺功能改善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发展耐力、速度和力量等身体素质,改善皮褶厚度等身体形态的指标。

考虑到受试对象为体质弱势群体,机体适应力和耐受力有限,首先对干预内容进行了合理搭配,干预内容由核心项目和辅助项目组成。核心项目包括50m跑、800m跑、1000m跑、俯卧撑、仰卧起坐、台阶跳、1min跳绳等,辅助项目包括准备活动、放松活动、间歇和24式简化太极拳等。选取24式简化太极拳进行辅助训练的原因是其不仅具有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强体养性的作用,还能够帮助消除头脑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其次将运动干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表2、表3),第一阶段为适应干预期,为期4周,第二阶段为加强干预期,为期8周,总干预期共12周,每周6天,每次50min,每周一、三、五的内容一样,每周二四六的内容一样。两个阶段的干预内容基本不变,但强度有别。第一阶段核心项目目标心率设定为(220-生理年龄)×(50%~70%),第二阶段核心项目目标心率设定为(220-生理年龄)×(60%~80%)。此目标心率指的是核心项目在练习中或结束后即刻测60s的脉搏次数,用以随时控制和调整运动强度,辅助项目和间歇时间不设定目标心率。干预组由专人提供运动干预计划,全程组织、监督和管理,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保持往常生活方式。

2.2健康教育方案

体弱大学生因生理上的体质虚弱、过度肥胖或瘦弱等因素造成该群体学生运动能力的相对低下,心理上更是产生了自卑、交际范围狭小等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也更容易遭受失败和挫折,产生忧郁感、孤独感和其它消极情绪,而这些持续的心理紧张和内心矛盾必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在实施运动干预的基础上对干预组开展每周一次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表4),系统讲解体育能力差异的原因,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培养运动兴趣和运动动机等相关知识,纠正误解,解析体弱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找出影响肥胖和体弱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及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观念。对照组没有进行健康教育。

3结果与分析

3.1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不同身体形态体弱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变化

表5显示,经过12周的运动干预,所有受试者的身高指标与干预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在干预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不足以对身高指标产生较大影响。低重型受试者的体重、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部皮褶厚度和腹部皮褶厚度指标与干预前相比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肥胖型受试者的体重、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部皮褶厚度和腹部皮褶厚度指标与干预前相比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身高不变的情况下,体重的变化势必会引起受试者BMI值的变化,低重型受试者的BMI值略有改善,但变化不具有显著性,而肥胖型受试者BMI值改善明显,与干预前相比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所有指标均不呈现差异(表6)。

因此我们认为,短时间的运动干预对体弱大学生的身高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规律性的有氧耐力训练和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力量训练对低重型受试者的体重和皮褶厚度的指标均有明显的增重增肌趋势。分析原因有二,一方面是体育锻炼本身的重要功能就是能够使肌肉体积增大,二是当机体受到了持续的锻炼,受试者的内脏器官得到修复和改善,消化和吸收功能获得提升,这两个原因导致了低重型受试者产生增重增肌的变化。另一方面,持续的体育锻炼也能够非常有效的改善肥胖型受试者的身体形态,具有良好的减肥效果,因为长跑和跳绳等有氧运动能够充分酵解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对改善受试者BMI值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3.2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不同身体形态体弱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变化

表7显示,经过12周的运动干预后,低重型受试者的肺活量指标和肥胖型受试者的耐力素质指标与干预前相比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低重型受试者的耐力指标和肥胖型受试者的肺活量指标与干预前相比均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所有指标均不呈现差异(表8)。因此本研究认为,由于当前大学生受学业繁重和就业紧张的双重压力下,课外活动量逐渐减少,运动不足导致大学生的心肺功能严重下降。运动干预后,受试者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得到了规律性的保障,增加了呼吸肌的力量和肺泡的弹性,扩大了胸廓的活动范围,尤其是练习过程中不断改变胸腹压使呼吸系统功能改善,肺—胸廓的顺应性增加,肺气排空更加充分和顺畅,肺泡气体交换率和利用率都得到提高,从而能够有效改善受试者呼吸系统的机能。

3.3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不同身体形态体弱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变化

表9显示,经过12周的运动干预后,在反映上肢肌肉力量的引体向上指标方面,男性低重型受试者引体向上指标与干预前相比呈现显著性差異(P<0.05),而男性肥胖型受试者则不呈现差异,原因可能是男性肥胖型受试者的基础体重过大,需要的绝对力量和技巧更多,而干预方案中并没有设置针对引体向上的训练手段,仅仅设置了简单的俯卧撑项目,所以短时间内不足以对指标产生较大影响;在反映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50m跑和立定跳远指标方面,男女肥胖型受试者与干预前相比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低重型受试者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有针对性的50m跑和台阶跳等专项训练肯定会对50m跑和立定跳远指标产生重要影响;在反映身体柔韧素质的坐位体前屈指标方面,男性受试者与干预前相比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受试者则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在反映腹肌耐力的仰卧起坐指标上面,女性肥胖型受试者与干预前相比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低重型受试者则呈现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由于男性受试者没有测试该项指标,所以此处不作讨论。对照组所有指标均没有差异(表10)。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有针对性的专项运动干预能够使大学生的力量素质、爆发力、柔软素质、以及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均有大幅度的提高,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的训练方案不仅能改善体弱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还能有效增强体弱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变体弱的面貌。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规律性的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的运动干预对低重型体弱大学生体重和皮褶厚度指标有明显的增重增肌趋势;对肥胖型体弱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肥胖程度亦具有良好的减肥效果,能有效改善体弱大学生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体弱大学生的力量素质、爆发力、柔韧素质以及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2)针对体弱大学生因体质弱、能力差等客观因素而导致可能会出现的机体反应与心理问题,24式简化太极拳的辅助训练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会帮助运动干预的效果达到最佳。

4.2建议

(1)构建体弱大学生“三位一体”体育工作管理系统,组织成立体弱大学生工作小组,从政策制定、目标引领、舆论宣传和具体实施等方面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举措。

(2)建立体弱大学生信息数据库,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进行干预,实时监测数据信息,做到反馈及时,干预有效。

(3)体弱大学生的体质及心理状况有别于其他学生,在进行运动干预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运动强度高与低的合理搭配,同时辅以必要的健康教育,避免产生机体不良反应和其它心理问题。

(4)从法律层面加强体育义务的普及教育,从政策层面对体育义务进行知识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体育义务的责任意识,采取强制措施规定每个学生每天必须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猜你喜欢
运动干预体质健康健康教育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分析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探讨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mTOR在运动干预高脂膳食大鼠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