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石奏疏的艺术特征

2018-10-20 10:54程展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奏疏艺术特征王安石

程展

摘 要:王安石具有古文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撰写了多篇奏疏。这些奏疏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本文从两个方面对王安石奏疏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奏疏这一文体的内涵,对王安石的奏疏进行分类;其次,总结出王安石奏疏具有识见深远、论析精严,善于谋篇布局,警策透辟、旁征博引的特点。

关键词:王安石 奏疏 艺术特征

一、奏疏的文体内涵

“奏”“书”“表”是臣下向皇帝进言的文体之名称。“奏疏者,君臣谕谏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1}奏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陈说政事,提出治理国家的规章制度,报告军情、民情,弹劾大臣的过错甚至指正皇帝的错误都可以作为奏事的内容呈上去。秦朝开始称奏,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但是秦朝的奏大多缺乏文采,就连李斯自己写的《奏骊山》,论辞藻骈俪,也远远比不上他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奏事又被称为上疏,之后奏疏就有了体制和写作上的要求,“儒雅继踵,殊采可观……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2}。刘勰在《文心雕龙·奏启》中已经举例说明不同内容的奏疏的写作体例和风格。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提到:“七国之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宋人则监前制而损益之,故有札子、有状、有书、有表、有封事,而札子之用居多。”{3}

宋代名臣王安石一生中所上的奏疏篇目众多,有文学研究价值的当属那些为变法服务的名篇,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等。本文分析文章内容、结构,总结出王安石奏疏的独特艺术特征。

二、王安石奏疏的艺术特征

(一)识见深远,论析精严 王安石的奏疏立论高远,论点明确。由于早年的游学经历和二十年来的官场沉浮,王安石见解高明,思辨深刻,某些传统和世俗的见解,只要他认为是不妥的,不符合他变法主张的绝不迁就,所谓“下愚及中人之见,皆剥去不用”{4},这样,他的文章便显得立论高远,超迈流俗。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极力陈述了北宋王朝建立以来所奉行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所遭之变”“所遇之势”,因此造成了内忧外患的局势一方面,北宋崇文抑武,扩大科举选官范围,但统治运行机制并没有因为官员的大量涌入而提高运作效率,反而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和“积贫”的现象;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并不平静,边疆危机四伏,辽国、西夏虎视眈眈,宋仁宗庆历后宋朝每年都要向辽国和西夏缴纳近百万岁币,国力虚耗,由此形成了“积弱”的局面。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王安石将自己的所思所得做了一个总的考察分析,这成为他后来熙宁变法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基础。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培养有用的人才,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全能、德才兼备的人才,并且提出要有一系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的约束,法律的制裁,考察功绩用以赏罚的办法。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对当时财政经济、国防军事等问题都有所涉及,实际上,后来王安石当政后所实行的以富国、强军为主要内容的变法措施,在这篇文章中都已经有所反映,这从侧面说明了王安石所提的都是可行性极高的治国之策,并且具有大局观念。

《上时政疏》中,从总结历史教训起笔,论述了因循守旧的危害与变法的迫切性,指出当务之急在于“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绝对不能再因循苟安,对时局抱有侥幸的心理。可以看出,王安石并不是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平直周详地讲道理,而是急切地希望得到仁宗的认同,对宋王朝的祖宗之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与《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全面论述变法的关键和措施不同,《上时政疏》意在通过揭露当前尖锐的矛盾冲突,唤起仁宗皇帝实行改革的决心,文章说理透辟,用语严厉但是没有丝毫危言耸听的感觉,充分表现出王安石的远见卓识。对于仁宗皇帝享国日久但是无所作为已经暗含了不满。仁宗时代,国家式微,君主保守不作为,而士大夫阶层崛起,势必与君权相矛盾,但是,士大夫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需要皇权的支持,没有皇权的支持,士大夫的道只能是书斋里的道。

文以载道,道以理明,王安石变法初起,以文章为武器,说服皇帝,答疑群臣,不刻意为文,而文自成格调,立意高远,辨析入理,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

(二)善于谋篇,精于布局 巧妙的谋篇布局能够使文章取得良好的效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茅坤赞它“此书几万余言,而其丝牵绳联,如提百万之兵,而勾考部曲无一部贯”{5},可见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之高,“丝牵绳联”就是谋篇布局问题。此篇上书涉及方面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是其他文章无法比拟的,更难得的是相比较其他陈述政见的文章,王安石没有用大段篇幅去講道理,而是用一两句话概括,“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简贵!”{6}这样既使文章看上去条理分明,又能突出重点,整体框架明确,因此文章虽长,读起来却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没有头绪。这一特点在《上时政疏》中也有所体现。王安石上这篇奏疏时,仁宗已经在位三十八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石沉大海,王安石希望用这篇奏疏为“享国日久”的仁宗敲响警钟。文章开头就以晋武帝、梁武帝、唐明皇三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开门见山地指出因循守旧、逸豫无为,国家就会走向衰败,这段读来有醍醐灌顶的效果;然后细细分析时势,第二段明确提出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维持政权的主张,这是当务之急,绝对不能再因循苟安,对时局抱有侥幸心理。大明法度、众建贤才是扭转国家政权由盛转衰的解决办法;三、四两段又尖锐地指出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恳请仁宗以史为鉴,不要重蹈晋、梁、唐三朝的覆辙;第五段则是建议仁宗尽快实行大明法度、众建贤才的措施,否则将错失良机;最后表明上书的心情和用意。《上时政疏》可以说和《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一脉相承,积极要求变法。文中针对仁宗“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守旧”,从而缺乏危机感的心理,列举了晋武帝、梁武帝、唐玄宗的历史教训,指出“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灾祸而悔无所及”,最终会重蹈前朝覆辙,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祸。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晋、梁、唐三朝的前车之鉴。之后笔锋一转,宽慰皇帝如果此时有所作为,一切还不算晚,但如果不抓紧时机,则悔之晚矣,最后再诚恳地希望皇上能够深思自己的意见,一张一弛,简劲有力。

王安石的奏疏,匠心独运,娓娓道来,层次井然,总体看恰如一幅设计高超的规划图,既赏心悦目,又钩心斗角,文章之法尽在其中。

(三)警策透辟,旁征博引 “警策透辟”是王安石奏疏的又一艺术特征,《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文章的重点并不在于正面总结百年以来朝廷无事的经验,而是透过“无事”的表象,指陳积弊,强调变法的迫切性。王安石借赞颂宋太祖的政治,提出施政纲领和原则:“指挥付托必尽其才,变置施设必当其务”,“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切以安利元元为事”;接着便对仁宗在位期间的政治弊端进行全面、深刻、一针见血的分析。或是寓贬于褒,似颂实讽,比如说仁宗“仰畏天,俯畏人”“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看似在赞颂仁宗仁慈,怜悯苍生不忍心出兵,实际上却是在指责仁宗的软弱;或是虚褒实贬,轻褒重贬,比如“募天下骁勇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而谋变者辄败”。这篇奏疏言简意赅,深刻尖锐,组织严密,警策透辟。

王安石的奏疏无论长短,都特别善于引用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构成了他的奏疏的一个显著特点,不仅能够使文章更具警策之意,还可以借古论今,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大量引用《礼记》《尚书》《周易》和孟子的话语来加重文章的分量;《上时政疏》中将《尚书·说命上》中的话化用为“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反映出他渴望统治者支持他变革的迫切心情和勇气。病重的人在服完药之后,如果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么就不能彻底治愈疾病。王安石希望仁宗“以终身狼疾为忧”,“狼疾”出自《孟子·告子上》,这里指致命的疾病,这样就巧妙地劝诫了仁宗皇帝要时刻保持自身修养,不能麻痹放纵,养成不可治疗的疾病;“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希望仁宗皇帝不要把一时改过当作痛苦的事情,改过犹如治病,在经历短期痛苦之后,便会获得永久的康宁。这篇奏疏中,王安石以医寓政,用儒家经典巧妙地论证了变法的正确性,同时也表达了他希望仁宗皇帝支持他变法的迫切心情;在《进戒疏》中,作者同样这样处理。戒,意为警敕之辞{7},从标题就能看出王安石这篇奏疏意在劝诫神宗皇帝,引用了《尚书·说命上》《论语·为政》《尚书·仲虺之诰》来告诫皇帝只有戒除了声色之欲,才能专心朝政之事,既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又易于接受。

三、结语

王安石的奏疏在同类文章中自成一家,有强烈的经世济用意识。其立意高远脱俗,文笔简捷精练,结构严谨,论证深刻,气势雄壮,自有韵味,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对宋王朝的古文革新运动有很大贡献,对后世的散文创作,尤其是政论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1}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2} 刘勰:《文心雕龙译注》,王运熙、周峰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页。

{3}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4} 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5} 郭预衡:《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临川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7页。

{6} 刘熙载:《艺概·文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7}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作 者:程 展,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奏疏艺术特征王安石
初夏即事
屠仁守御史奏疏上奏日期订正
王安石的坏习惯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抄本《兵部奏疏》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