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视角下犯罪心理学研究

2018-10-20 10:59
新闻爱好者 2018年7期
关键词:预防犯罪犯罪心理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是法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课题,它以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来剖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并通过总结犯罪的心理动因、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为预防犯罪、惩治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和解决手段。梅传强编撰的《犯罪心理学》(2017年9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是多次再版的本科法学经典教材之一,它以完整的学科理论架构论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研究历史以及犯罪心理学的分类研究,包括犯罪动机、犯罪意识、青少年犯罪心理、老年犯罪心理、女性犯罪心理等,并从预防犯罪、审判犯罪和矫正犯罪心理的角度论述了犯罪心理学的应用途径和实践策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信息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媒介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传播、资源的分享、娱乐性的深入、中心话语的消解以及人际交往的变化,都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从影响上来说,新媒体的传播既给社会犯罪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一方面,新媒体的强大渗透力、互动性和大数据有助于整合和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各项犯罪动因,为预防犯罪和惩治犯罪提供了更多元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新媒體的传染效应和模仿指导效应以及网络社交的虚拟化,也给犯罪心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我们要在新媒体、受众和部门引导上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平衡,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渠道:

第一,借助新媒体的资源渠道推动法制教育的宣传。

新媒体是大众媒介的重要传播渠道,它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并被更广泛的人群所关注,大量的信息通过新媒体得以扩大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效果更好。因此,对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推广宣传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使人们能够在新媒体的信息获取中提高对犯罪心理学的认识,并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和社会监督,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基于新媒体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应当从传播教育的角度对犯罪心理学理论普及和实践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策略实施,构建犯罪心理学的新媒体平台,与普通受众和罪犯进行深度的交流互动,深入了解罪犯犯罪的心理动机、心理状态,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有效减少犯罪冲动。除此以外,新媒体的传播信息并非都是正面的、积极的,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审核和舆情监管,受众也要强化信息的辨别能力,自觉地抵御新媒体中的犯罪心理诱导。

第二,借助新媒体的信息资源,推动犯罪心理学的大数据研究。

新媒体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加速了信息交流的速度,对犯罪心理学研究来说,新媒体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犯罪心理学新技术和新观念通过新媒体的渠道更快地与国内的研究成果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实现学术研究和实践实施之间的无缝沟通,加快犯罪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速度,实现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并存和创新发展。

第三,增强新媒体传播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思维。

笔者认为,基于新媒体视角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要将增强新媒体传播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思维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新媒体对预防犯罪和制约犯罪方面有利有弊,我们要善于利用它的优势来进行有效信息的传播和宣传,在预防犯罪和防范犯罪上作出更积极的举措,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要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对潜在犯罪群体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督,提高新媒体传播的社会责任感,以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犯罪心理学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传播,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抵制新媒体对社会犯罪的不良影响。对主流和权威的新媒体来说,更有义务和责任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纠偏,以减少不理智的心理情绪的蔓延和不好的行为示范,为建立良好社会风气作出较好的实践尝试。

以上就是笔者基于新媒体视角对犯罪心理学的宣传教育、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几点思考。新媒体作为一种内容传播载体,它在受众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情感、性格、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状态等方面都有着普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它对受众的心理变化和行为选择带来的深刻影响,尤其是犯罪心理不是外显的行为,具有隐蔽性,更需要加大力度去疏导和引导,有效规避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不良现象。

(黄晗/硕士,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预防犯罪犯罪心理心理学
八年级《预防犯罪》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爆笑心理学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履职看清单 用权受监督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