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路径

2018-10-20 10:48范飞飞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范飞飞

【摘 要】本文论述“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强化教学实践、升级教学评价等措施,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复合型意识、工匠型能力、创新性精神,以满足经济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115-02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鲜动力。我们需要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拓宽认知视野。“一带一路”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量巨大,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需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强化教学实践,升级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复合型意识、工匠型能力、创新性精神,以满足经济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国际化思维

“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更贴近市场需要设置教学课程,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展开跨学科联系行动。

(一)优化传统课程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都设置了比较固定的课程,由于我们缺少更多的市场调查,势必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应与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相一致。很多师生对跨国文化缺少了解,因此应有针对性调整课程,适度增加跨国文化课程,强化英语课程。如今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存在不少弊端,英语口语、英语听说、英语国际交流等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得不到强化,出现了英语低效化现象。“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为国际贸易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启迪,在改革调整课程时,应关注世界经济大气候,切准世界经济发展脉搏,这样才能赢得专业人才培养主动权。

(二)开辟跨界通道

“一带一路”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支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要输出科技人才,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无疑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面向国际经济输出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更需要有战略视界,为学生多种能力成长开辟跨界通道。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清晰的规划思路,与国际接轨、与市场同步,这应该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为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我们应创新教学课程。首先,要对传统课程进行全面评估,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展开筛选活动,保留价值更高的课程内容,削减适合度不高的课程内容。其次,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增设一些课程,如跨国文化、跨境电商等,为培养实用性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再次,学校要利用校园文化节、校外社会实践、实训技能大赛等形式,开展多种实践能力塑造活动。每一所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优势条件,这都是难得的教学资源,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助力课堂教学,有效弥补课程短板。

二、创新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复合型意识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应摆脱教师“说教”教学思维,强化一专多能人才意识,针对企业要求实施培训计划,创新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复合型能力构建。

(一)针对企业要求施教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人才需求会更为迫切。国内企业要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工程,自然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而经贸专业人才普遍存在认知短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国际市场的需要、国内经济市场的渴求,人才培养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学校是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机构,应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为提升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我们需要深入市场展开多元调查,掌握更多市场信息,对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作为高职专业教师,也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向学生传递相关信息,促使学生转变价值观念,促生更强劲内驱动力。

(二)重视跨岗能力培养

外贸企业要接轨“一带一路”,势必要求专业人才具备跨岗位能力,这是最为现实的要求,人才只有适合不同岗位,才能赢得企业的信赖。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展开跨界教学,“一专多能”是必然发展目标要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辟自己的创业园区,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训练机会,或者与一些企业、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资源共享,以丰富专业人才成长渠道。

“一带一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考,不仅要对市场进行开发、扩展和维护,更要考虑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对人才输入进行战略性调整。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崭新课题。我们应扩展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企业对复合型人才有自己的解读,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参照企业要求展开相应调整。如邀请一些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展开培训活动,给学生带来丰富学习信息,学生学习感知才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三、强化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国际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呈现实用化趋势,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更注重實践操作能力,培养工匠型人才应该成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新思路。

(一)增加实习机会

强化教学实践,需要为学校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国际贸易专业没有实训基地,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展开合作交流,为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名额,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专业认知和能力。特别是一些涉外企业,需要与外国人展开交流活动,可让学生多接触这样的场面,进行深度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习环境与学校不一样,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学到的东西是教师所不能提供的,因此应多让学生早一点进入企业进行历练,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二)实现跨界培训

对学生展开专业以外的培训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机会,有利于塑造复合型人才。计算机、业务操作、商务谈判等都属于国际贸易专业课,而文化传媒、社会科学、跨境电商等则不属于专业课,参与这些专业实习培训,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多方面认知能力。例如北海职业学院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机会。

职业教育的目标不只是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关注学生思想成长,培养工匠精神。我们要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中国魂”,为“一带一路”助力,也需要培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表明技能品质,也体现文化修养,在高职院校展开工匠精神教育,需要全面渗透,让学生在生活学习都能够感受工匠精神的濡养。为塑造学生敬业素质,我们对学生开展多重教育,培养学生的宏远志向,在国内要做“多面手”,走出国门要做真正的“大国工匠”,适应国际人才交流发展形势。

四、升级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

教学评价制度需要改革,对学生评价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应增加更多实践能力测试内容,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以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一)创新评价内容

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业评价时,主要看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和实习课程学分,但实习课程学分所占比重较小,这样的评价操作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矛盾。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如果只是关注学生学业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往往是“考试型”人才。企业对这种人才不认可,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应改革学生学业考评制度,增加学生实习课程分,注重学生过程成长表现,这是评价制度改进的必然选择。

(二)改变评价形式

改变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势在必行,作为职业学院,应有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抓住“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角度着想,对现行评价方式进行适度的调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调整学生评价制度,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及时引入一些先进的做法,对原来的考评制度进行删增处理,合理设定评定指标。

对学生进行学业考察,利用点名制度对学生进行学习约束,这些评价方式都存在许多短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需要从不同角度展开评价。“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地区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呈现个性化,我们不可能对其他国家人才需求做更细致的调查,这就决定了国际贸易人才评价制度需要提高覆盖面,要对学生的复合性和外延性展开考察,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多向調整。不同国家对人才的评定标准也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对此不能忽视,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应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将学生个性能力指标列入评价制度,这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的创新调整。

总之,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高职院校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也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国际贸易专业应与国际经济接轨,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乔森.浅论“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7(2)

[2]李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对外经贸,2015(10)

[3]李齐.关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1)

[4]唐文菊.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2012(3)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一带一路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