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迁移初探

2018-10-20 09:29王磊珍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印第安印第安人联邦政府

【摘要】:乔克托家族作为密西西比以东最大的印第安部落也是第一批迁往西部的部落。在为安置乔克托部落时所制定的政策也成为联邦政府在未来清除印第安人行动中所遵循的政策。迁移更对乔克托人来说是血泪之路,给乔克托人带来巨大打击。

【关键词】:印第安迁移 乔克托

在普遍的观念中,北美在遭遇欧洲殖民之前一直处于未开化的状态,在这种观点中“原始”作为一个贬义的标签紧紧的附粘于美国本土文化之上,从而否定了原住民所创造的文化成就。张友伦先生曾在其论文中说过:“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在某一阶段会产生先进或落后的情况,各民族在人类大家庭中都应是地位平等的,不存在什么‘劣等族。”

从语言上讲,乔克托语是属于北美印第安语群中的马斯科吉语组,部落在西北、东北和南部分成三个独立的地区,每个区通过选举产生部落首领—明戈。明戈要对自己选区负责,并且在通过选举产生两名助手帮助明戈来管理他们的村庄。同时设有部落军事首领但也要听命于明戈,这也是乔克托部族的一大特征,军事首领服从于行政首领。部落大会更是乔克托政治的伟大根源,每个地区的管理者会聚在一起共同商讨部落面临的问题。这已经俨然是一种代议制的政体运行方式。在生产方式上乔克托部落的方式与其他部落略有不同,在生产中乔克托人会通过焚烧灌木丛来增加土地肥力,给乔克托部族带来了充足的食物,也加强了他们对土地的依赖,使密西西比河流域逐渐成为部族足繁衍生息的沃土。

英国植物学家威廉·巴特拉姆曾称赞乔克托部落“有着最聪明和勤劳的农夫,拥有大量的种植园和农场,他们的领土比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印第安人部落都适合耕种和居住。所以印第安人并非恶魔一样的民族,相反他们是智慧和勤劳的代名词。白人到美洲后与印第安人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剧。“导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双方力量对比的强弱和利益冲突的烈度”。

从首届政府开始历届政府都努力把印第安人拉进“文明开化”的圈子里来,企图通过文化的方式解决土地这一大问题。美国开国之父乔治·华盛顿就认为印第安社会要比欧洲裔美国人社会逊色,在这种狭隘的民族观念之下他制定了一项可以促进印第安人走向文明的政策——“六点计划”。托马斯·杰弗逊也是文明开化政策的积极支持者。在1803年杰斐逊给乔克托的信中说道:“蓄养家畜、种植粮食和纺织衣物要比光是狩猎要更好并且可以节省劳力”这也是在向原著民传送白人文明的积极表现。到了詹姆斯·门罗担任总统期间,对印第安人“文明开化”的要求更加明显。安德鲁·杰克逊说“那些印第安人如果不放弃这种状态,实现文明开化,那么他們就会衰落乃至灭绝,这已经是在确定不过的事了” 1819年3月通过的《文明开化边疆定居点附近印第安人部落的法令》就要求美国总统有权雇用道德高尚且精明能干的人才,来帮助印第安人从事农业生产,并对印第安儿童进行阅读、写作和算数的教授。国会也在同年批准了每年一万美金的“文明基金”,作为对上述法令的支持。

文明开化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印第安人生活方式的剥夺,白人的在破坏了印第安人原有生活方式的同时通过毁林开荒来攫取资源的方式更是对印第安传统生活造成了极大破坏,所以冲突的产生从开始就是注定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的印第安人为了生存只得通过与白人交易生活必需品才能勉强维持部族生活,为了偿还债务他们不得不出卖珍贵的土地,而土地的减少又迫使他们改变甚至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生存危机的不断加深,也使得两个种族之间的冲突不断激化。白人通常认为种族冲突源自于印第安人的嗜血好战,但这其实是他们确保生存权利和维系社会结构的基本手段。

白人社会所产生的偏见是把印第安人作为野蛮民族的存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使得彼此不能和平共处,实行种族隔离以避免更大冲突的发生也在同步进行着设想。杰斐逊时期《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将迁移印第安人的设想与购得的土地联系起。直到杰克逊总统上台,将印第安人西迁的计划也终于实现了。

1830年安德鲁总统任命战争部长约翰·伊顿和约翰·科菲作为美国代表进行谈判,随后双方约定1830年9月15日在舞兔溪进行谈判。将近6000名乔克托人聚集在舞兔溪,科菲告诉乔克托人不需要谈判和拖延,只被要求决定是否与美国签署一项条约。9月26日乔克托和美国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乔克托人将得到广阔的西部土地,而作为代价是要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10,423,130英亩的土地交给美国。《舞兔克里克条约》由22项细则组成,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有关迁移问题,规定从1831年开始,每年迁移三分之一,三年迁移完成;第二方面是美联邦政府对乔克托人新家的保护,联邦政府要保证其领地安全;第三方面是美国向乔克托人承诺的款项,包括每年要给与乔克托部落的补偿金、教育经费和一些生活必需品等;第四方面是有关留在密西西比人员的处理方法,想要留在此地的乔克托人必须在条约生效的六个月内去政府登记,联邦政府会给与留守家庭一定的土地以保障他们的生活。1831年2月25日,国会最终投票批准了条约。

首先就是对部落人口进行仔细的普查,普查结果共17,963名印第安人,151名白人和521名奴隶,根据条约规定第一波印第安人将有6,000人进行迁移。然而联邦政府并没有对迁移物资做好充足的准备,乔克托部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踏上了西迁之路。由于联邦政府准备不足,造成了乔克托人在迁移路上的诸多伤害,甚至大量的乔克托人失去了生命。负责西迁的代理人雅各布·布朗曾写道:“许多人都赤身裸体,几乎没有毯子、鞋子和冬衣······大部分孩子都是赤着脚,四分之三的孩子在零摄氏度的天气里赤身裸体,随之而来的是疾病和死亡······”直到1833年迁移完成,大约有2,500—6,000人死于迁移之路。

总的来说,迁移政策和后续的保留地政策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对印第安人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失去家园那么简单,精神上所带来的伤害更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主动前进的且已经取得进步的印第安文化也随着这场迁移而停滞不前。美国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也反映了其短浅的目光和急功近利,这种做法并没有彻底的解决印、白种族之间的问题,反而使种族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所以这种通过以牺牲其他种族的权益而换来自身的发展的做法是极具讽刺的。

【参考文献】

【1】张友伦:《美国印第安人历史研究中应当澄清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99年,第142页。

【2】Oliver LaFarge, A Pictori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ian,New York,1956,p. 29.

【3】Mark Van Doren,The Travels of William Bartram,New York,1928,p. 404.

【4】刘绪贻、杨茂生主编:《美国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2页。

【5】Joyce Appleby and Terence Ball,《杰斐逊政治著作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29页。

【6】李剑鸣:《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6页。

【7】丁见民:《安德鲁·杰克逊政府迁移印第安人的动因分析》,世界历史2012年,第31页。

【8】Francis Paul Prucha, Documents of United States Indian Policy, 1990, p. 33.

【9】李剑鸣:《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9页。

作者简介:王磊珍(1994—),男,汉,宁夏,硕士,研究方向:世界近代史,

猜你喜欢
印第安印第安人联邦政府
可可曾当货币使用
山的最高处
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的治理机构及其组织设计
美国民兵领袖被判68年
美国最高法院支持奥巴马医改法案
印第安人布克
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政策历史评述
READINGS
Ten Little Indian 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